摘 要:朱自清的《背影》曾一度因父親“形象不佳”或“違反交規(guī)”而要被逐出教材。透過《背影》后的“背影”,發(fā)現(xiàn)作者在經(jīng)歷了半生的“怨恨”后歷練而出的是經(jīng)典的、理想中的、至真、至善、唯美的背影,濃縮了父愛乃至長輩對晚輩的愛,以及兒子對父親的理解?!侗秤啊返娜宋膬r值不容它走出教材、走出青少年的視野。
關(guān)鍵詞:背影;理想;唯美
作者簡介:楊柳,1997年9月生,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qū),漢,山東日照市第一中學(xué)2012級2部7班,學(xué)生,高中在讀,研究方向:當代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6-0-02
朱自清的《背影》,近年來被炒得沸沸揚揚:當初有人提出父親的形象不佳, “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影響美感,應(yīng)該退出中學(xué)語文教材;2014年5月,又有人訛傳《背影》因為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而要被逐出教材,慶幸的是后來被證實不實。
我是剛剛從《背影》中走出的高中生,也是從感動和孝心中走出的。當社會上廣泛吟唱《時間都去哪兒》的時候,我們卻刪除更富有經(jīng)典意味的《背影》?教材文章的精選,應(yīng)該是文質(zhì)兼美的、經(jīng)典的、經(jīng)得起時光沖刷洗濯的,而《背影》無疑是最佳文選。
一、經(jīng)典的背影
一般人寫人物,較多地是從正面著筆,或?qū)懨娌啃は?,或?qū)懽藨B(tài)、服飾。但《背影》卻另辟蹊徑,別開生面地選擇常人難以注意到的、特定環(huán)境下的典型“背影”這一特殊角度,飽含摯情,抒寫父愛子情,讓人扼腕稱絕。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所以動人,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作者巧妙的選材構(gòu)思——抓住了特定環(huán)境下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來表達;二是作者抒發(fā)的真情實感——對父愛的深刻感受與理解。二者的有機結(jié)合,形成了一個美麗的光環(huán),勾畫出父親在差事交卸、祖母去世、家庭敗落的窘?jīng)r下,默默地頂著困難與壓力,為了家庭生計和兒子成長不顧惜自己,于無聲中、于生活細節(jié)中關(guān)心疼愛兒子的典型事情,如當父親為我買來橘子回到火車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备赣H的心里其實是異常痛苦的,但仍強裝輕松,寬慰兒子,怕兒子惦記、擔(dān)心自己,為兒子路上有橘子吃、盡到了父親的責(zé)任和祝福(送別送橘子也是南方的一種分別時的祝福,如北方的折柳)而感到輕松;“到那邊來信”,實際是父親惦記、擔(dān)心我旅途的安危,在通訊時代遠遠落后于今天的情況下,只能依賴書信“報平安”;“進去吧,里面沒人”,則可見父親擔(dān)心兒子行李財物的安全……這一切樸實的細節(jié),都濃縮在父親的“背影”中,烙熨著讀者的靈魂,產(chǎn)生了強烈的震撼。這光環(huán)也映射出普天下人都能感受到的普通而又高尚的如山的父愛,平凡而又崇高的父親的形象,共鳴著父愛子、子愛父的涓涓真情、拳拳親情。這種獨特巧妙的構(gòu)思,是朱自清先生的獨特發(fā)現(xiàn),也是表現(xiàn)人物的一種創(chuàng)新的視角,更能激發(fā)我們不隨人后、敢于創(chuàng)新的藝術(shù)構(gòu)思。
相信從中學(xué)走來的人都能記住那個濃縮著高濃度的父愛與子愛的“背影”,眼前浮現(xiàn)出那個“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的雕塑般的背影。這“背影”是普天下父親疼愛兒子、兒子體諒父親的縮影,是長輩對晚輩的愛的縮影,代表著最普遍的家庭之愛。
父親給了兒子一瞬,兒子卻還父親千年!
二、理想的背影
現(xiàn)實往往是骨感的,理想如幻影,是最美麗、最豐滿的。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一些東西當你擁有的時候,卻不珍惜;而一旦失去它,才倍覺珍貴。俗話說:留在記憶深處的東西是美好的。這實際上是距離效應(yīng)?,F(xiàn)實與理想的距離,讓朱自清先生筆下生出理想中的父親。
朱自清自己曾說“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盡然?!?《背影》寫于1925年10月,由于父親再次娶妾之事,導(dǎo)致差事交卸,祖母去世,家庭失和,家境每況愈下,所有人都對父親抗議、譴責(zé),而中年的朱自清卻反其道而為之,歌頌贊美父愛,實際上,朱自清對父親的情感也是一生波蕩曲折的。
閱讀有關(guān)朱自清先生的資料,我們能夠看出朱自清對父親的“怨恨”:
1. 專制嚴厲。父親受“綱常倫理,父為子綱”的濃重的封建家長禮法影響嚴重,隨意操縱兒子的生活。在兒子面前整天板著嚴厲的面孔,小時候,放學(xué)歸來,父親總要檢查朱自清的作文,看見先生評價好就欣然喝酒,順手獎給兒子幾粒花生米或一塊豆腐干,如果不就訓(xùn)斥兒子,甚至一把火把作文燒掉;包辦婚姻,朱自清在父母的要求下14歲就訂婚、18歲結(jié)婚;婚后對兒媳精神束縛,天真爛漫、愛說愛笑、活潑健壯兒媳被認為是“不守婦道”,特別是在家庭衰敗時,最后弄得“身子像一只螳螂,盡是皮包著骨頭……哭是不會哭,笑也不會笑了”,抑郁寡歡,不久勞瘁而死;朱自清出于責(zé)任,用三年的時間就修完了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的四年課程,先后在杭州第一師范學(xué)校、上海中國公學(xué)等校任教,特別在江蘇省立八中時,父親認為老子用兒子的錢天經(jīng)地義,借著和校長的私交直接讓學(xué)校把朱自清的薪水送到家里,不得本人領(lǐng)取,這更激化了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的矛盾。這一切,成了朱自清對父親的“宿怨”。但無論到哪里任教,甚至把妻子、兩個兒子、母親和妹妹從揚州接出后,仍然堅持給父親寄錢。
2. 悖家離親。從小就對父親有畏懼感,參加工作后一次次的寄錢不能滿足父親的要求,庶母的挑撥使婆媳關(guān)系、父子關(guān)系日益緊張,1922年、1923年暑假朱自清也曾兩次回揚州與父親緩解矛盾,但父親差點兒沒讓進門,對朱自清不理不睬、冷漠如外人。最令人氣憤的是,為賠償徐州之妾,父親傾家蕩產(chǎn),甚至借高利、逼著祖母變賣首飾來補還虧空,祖母在郁郁中辭世,這讓人感覺到是父親間接扼殺了祖母,造成了家道的衰敗,“屋漏偏逢連陰雨”,這時朱自清的二弟朱物華又將報考上海交大,家中拮據(jù),且眾多弟妹尚未成年,這使朱自清與父親間的鴻溝越來越寬深。試想,哪一個兒子會喜歡一個這樣“死作”“作死”的父親?
3.出軌卸差。父親在江西做官時已娶了一個妾,到徐州任上又娶了一房,致使江西任上所娶的妾大怒,到徐州大鬧,致上司怪罪下來,撤了父親的差。這件事給遠在北大讀書、接受新思想的朱自清造成沉重的心理陰影,這是朱自清怨恨父親的又一導(dǎo)火索。
4.脾氣暴躁。差事交卸,祖母去世,家庭失和,家境日衰,謀事受阻,病倒他鄉(xiāng),年事漸老……家庭的接連變故,加上封建禮法在父親骨子里的固守,父親晚年心情郁憤,脾氣暴躁。這也讓朱自清對直到晚年的父親仍然倍感失望。
那么朱自清為什么要在《背影》里反其道而為、抒寫一個充滿慈愛的父親呢?理想的,才是最美的。《背影》里朱自清對父愛的真正理解,是最后兩年不見、朱自清北來后收到了父親“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悲觀的信時,“上善若水”,父親晚年的善言觸動了已步入中年的朱自清內(nèi)心最柔軟的深處,一生渴盼的那種“烏托邦”式的父愛驟然噴薄而出,淚光中不覺回再現(xiàn)了八年前與父親在浦口車站離別時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千言萬語只凝成了那一個“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以藝術(shù)的方式表達了對理想中的父愛的向往和追求,對父親的感念、諒解以及對自己的愧怍、自責(zé)與嘆息。
從心理學(xué)角度看,這是作者心理反射作用和轉(zhuǎn)移作用的表現(xiàn)。它一方面表明朱自清外在行為上的表現(xiàn)與其內(nèi)心潛藏的理想渴盼相悖的心理動機,另一方面表明朱自清最迫切需要的東西——父愛,在現(xiàn)實中無法直接得到滿足,而轉(zhuǎn)移到那經(jīng)典永恒的“背影”來隱含、間接地滿足。正是在這種一生怨恨、一朝夢醒的情感之中,才使朱自清撿拾到“父親爬鐵道買橘子”的瞬間,勾牽出自己對父愛的渴求,構(gòu)建起理想中的“父愛情懷”。
三、至真、至善、至美的背影
愛恨交加,終得圓滿;垂暮之年,父子如愿;一生怨恨,一文永恒。而文章中,朱自清先生的對父愛的理解、向往和追求又何嘗不是一個由不理解到理解、由怨恨到深愛的過程呢?
在車站的時候,總覺得父親和腳夫討價還價說話不大漂亮,甚至心里暗笑他的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也是經(jīng)常這樣對父親逆反嗎?可是,八年以后,面對老父親的家書中的哀嘆時,朱自清先生才自責(zé)道:“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一個“唉”,一個褒義詞貶用的“聰明”,又流露出多少作者的愧怍與自責(zé)!
正是源于這種自責(zé),才有了《背影》中那些耐人咀嚼、回味無窮的細節(jié)。父母對子女的愛大都隱藏于日常細微的小事上,讓兒女不易發(fā)現(xiàn)卻又十分自然地表露?!侗秤啊吠ㄟ^幾句簡短的叮囑之語,囑托茶房照應(yīng),送兒子上車,揀座位,尤其是手腳并用、努力攀登、不辭勞苦地為兒子爬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把父親對兒子的細心體貼、牽腸掛肚、依依不舍、真心關(guān)愛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眱蓚€“終于”、兩個“躊躇”,從中可見父親的細心和責(zé)任?!半S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通過這些細節(jié)寫出“母愛般”的父愛,更具有普遍意義。自己的父母平日對你的愛,很多時候當時不在意,甚至怨恨父母,但一經(jīng)觸發(fā),就會勾起往事回憶與美好理想的巧妙融合,往事就會浮現(xiàn)在眼前,瞬間就會成就永恒,令你動容,讓你揪心,甚至慚愧、感喟。
感謝朱自清,感謝《背影》,讓我們在全社會討論是否《孝法》立法的當下,在短暫而又漫長、匆忙而又平淡的人生中撿回遺失,重塑美好。學(xué)會珍惜——珍惜親人之間這樸實無華的愛;學(xué)會愛——愛我們身邊愛著我們的人。
《背影》的這些人文價值不容許它走出中學(xué)教材,走出青少年的視野!
參考文獻:
[1]朱自清.《寫作雜談》,2014
[2]王彬彬.《讓<背影>回到教材:中學(xué)課文的審核尺度令人遺憾》.2014
[3]楊波.《讀出<背影>中的“背影”》. 《現(xiàn)代語文》2013(25)
[4]顧振彪.《語文·八年級上冊》.2002
[5]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xué)》.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