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草房子》講述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蘇北鄉(xiāng)間桑桑、禿鶴、杜小康、細馬等幾個孩子突破孤獨華麗蛻變的故事。小說通過意象的建構及情節(jié)的設置營造了一種孤獨氛圍,塑造了典型的孤獨形象,并在對比中敘寫了他們消解孤獨的不同方式。
關鍵詞:草房子;孤獨氛圍; 孤獨形象; 消解孤獨
作者簡介:孫曉玲,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6-0-02
曹文軒在《草房子》的跋中提到“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處境,都一如從前;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對人的最底部的結構的預設,因而是永恒的”。同樣孤獨作為一種生命永恒存在的狀態(tài),不僅存在于成人的世界里,在看似無憂無慮的孩子身上也顯明地體現(xiàn)著?!恫莘孔印分v述了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初蘇北鄉(xiāng)間桑桑、禿鶴、杜小康、細馬、紙月等幾個孩子的故事。人生中遭遇到的重大變故讓這些孩子在瞬間成長,懂得了責任,學會了擔當,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成長使本應無憂的兒童過早的成熟,破繭成蝶蛻變的背后是加注在他們身上的深深的孤獨之感。
一、孤獨形象的塑造
孤獨是人類特有的個體內在體驗,是由于個體感到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的交往水平產生差距時的一種主觀的、不愉快的心理感受或體驗。一個人產生孤獨心理并把它表現(xiàn)為自己的行為狀態(tài)和存在方式,不外乎兩方面的原因:生命體驗的原因,外界環(huán)境的原因。成人產生孤獨之感一般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而兒童因為年紀的幼小,閱歷的局限使其孤獨的成因或表現(xiàn)方式相對單一。
《草房子》中禿鶴的故事首先讓人體會到了因身體的缺陷造成的精神上的孤獨。本名叫陸鶴的禿鶴因天生就有一顆“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勻”的“很地道的”禿腦袋而成為同學們取笑的對象。一開始他并不在意自己的禿腦袋,反而以此作為“交易”讓同學們摸一次以換得自己想要的橡皮或鉛筆一類的東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禿鶴漸漸地感到自卑,感到被人瞧不起,極力地想掩飾自己的禿頭。他試圖用一頂精致的帽子掩飾,但不料卻被小伙伴們狠狠地捉弄了一番,就這樣他剛剛建立起來的短暫的自信被撕得粉碎。然后禿鶴就這樣“以他特有的方式報復了他人的輕慢與侮辱”,使大家失去了榮譽,使油麻地小學蒙受了“恥辱”,但隨之換得的是眾人的冷淡,在隨后的班級編組中沒有同學愿意要他,“他走出校園,然后沿著河邊,漫無目標地往前走”,“漫無目標”一詞道出了禿鶴此時不被人接納的孤獨之感?!芭紶柎祦硪魂嚧箫L,吹開熱氣,才隱隱約約地露出他的身體。誰也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別人。禿鶴覺得這樣挺好。他就這么坐著,讓那濕潤的熱氣包裹著他,撫摸著他……”磚窯的熱氣籠罩著禿鶴單薄的身體,特立獨行的背后既有自尊心在作祟,也有不被人理解的孤獨,此處意境的營造使一個孤獨無助的孩子形象躍然紙上。
細馬是從江南過繼到邱二爺家的,他的口音與油麻地的口音相差太遠,同學們都稱他為“小蠻子”。上課的時候蔣一輪試著讓他讀課文,結果包括老師在內以及所有的同學們都沒有聽懂,細馬感覺自己“被扔到了一個無法進行語言溝通的世界。他焦躁地看了看幾十雙茫然的眼睛,低下頭去,覺得了一個啞巴才有的那種壓抑與孤單的心情”,此時的細馬因語言的不通,感覺到了與外界隔絕的孤單狀態(tài),以致他一想到上課,心里就發(fā)怵。加之自己不喜歡學習于是就輟學回家放羊,一開始覺得放羊的日子是有趣的,可是過了一些日子細馬“忽然覺得這一切,又不再有什么趣味了。當他聽到從油麻地小學傳來的讀書聲、吵鬧聲時,他就會站在田野上,向油麻地小學長久地張望?!奔又穸寣λ牟录珊团懦馐贡緛砭团c這個地方有隔閡的細馬更加感到孤單。過繼的身份、家人的排斥加之同學的嘲笑使細馬陷入到深深的孤獨之中,以至于他已暗暗行動,準備離開油麻地,回他的江南老家。
杜小康是油麻地最厚實的一戶人家的兒子,他的衣食住行以及一言一行都顯示出與油麻地普通孩子的不同,在一年級就有了一條皮帶,一年四季都有衣服,而且還有同學們艷羨的自行車,除了這些杜小康成績還特別好,一直當班長,小說第五章用大量篇幅極力渲染了杜小康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以及樂于助人、正直坦蕩的美好品質。但由于杜雍和用全部家當買來的船和貨物不幸沉如水中,紅門從此成了“空殼”,杜小康也被迫輟學,但一直生活在巔峰的杜小康用偽裝的歡樂來換取從前的自尊,掩飾自己的落魄。“杜小康還從未領略過如此深切的孤獨”“杜小康又呆在紅門里,不常出來了。出來時,也不再像從前那樣精精神神的了”。為了重振家業(yè),杜小康隨父親離開了油麻地,去了人煙稀少的蘆葦蕩放鴨子,“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父子倆也一天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疤J葦蕩”已不再是孩子們嬉戲的樂園,而成為了人煙稀少、凄凄慘慘戚戚的代名詞,是營造孤獨氛圍的一個重要意象,也體現(xiàn)了杜小康孤獨的處境。
桑桑是校長的兒子,也是貫穿小說始終的一個主人公,前八章通過桑桑的眼睛去觀察人物的喜怒哀樂,通過桑桑的體驗去理解人物的生活感受。桑桑是所有這些人的人生的見證者、評論者。桑桑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愛爭強好勝,但同時也天真、善良。然而小說最后讓這個無憂無慮的孩子生了一場病,使他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八[隱地覺得,他給全家,甚至給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帶來了緊張、恐慌與悲傷?!钡f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感覺“他甚至有點渴望自己生病。但他又確實感覺到了,事情似乎太嚴重了。他倒是有一種模模糊糊的孤獨感”突如其來的病痛使還未經世事的桑桑有了心事,卻又不知道該以怎樣的姿態(tài)去對待他,于是倍感孤獨。
二、孤獨消解的方式
弗洛姆認為,人或許能夠忍受諸如饑餓或壓迫等各種痛苦,卻很難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種——那就是全然的孤獨。孤獨作為一種情感,郁積久了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或生理病癥,因此人們都會采用一定的方式去消解縈繞于心的孤獨之感。
禿鶴試圖通過怪異的行為引起同學們的關注擺脫被孤立的狀態(tài),但最終還是沒有多大效果。最后他通過為集體掙得榮譽的方式贏得了同學們的再次接納,在春節(jié)期間的文藝匯演中,《屠橋》中有一個“禿子”的角色,柳三下因不想被剃頭拒演,正在同學們以為《屠橋》不演的時候,禿鶴自告奮勇,努力地排練,最后將人物演的惟妙惟肖,在這里他將自己的缺陷轉變成了一個大的優(yōu)勢,不僅為集體贏得榮譽,也為自己贏得自尊,再次被集體接納,擺脫了孤獨的狀態(tài)。匯演結束后“禿鶴用嘴咬住指頭,想不讓自己哭出聲來,但哭聲還是克制不住地從喉嚨里奔涌而出,幾乎變成了嚎啕大哭”此時的哭聲不是因為委屈而是因為興奮,壓抑已經的孤獨之感也以此方式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泄?!凹儍舻脑鹿狻舱罩澜缟弦粋€最英俊的少年……”從此處也可聽到作者的聲音,對這個因缺陷而曾倍感孤獨的孩子的一個極大的肯定。
細馬為了擺脫學校里同學們的嘲笑選擇了輟學,但“細馬對誰都兇,可就是很順從桑?!迸c桑桑的友情使細馬可以暫時懸置這種孤獨之感。但家人的隔閡與冷漠卻使他倍感委屈,卻又無處發(fā)泄、排遣。一次細馬放羊時因一時的疏忽,羊吃了人家半條田埂的豆苗,邱二媽責怪了他幾句,此時的細馬感覺飽受委屈“端著碗,眼淚就流了下來,淚珠撲嗒撲嗒地掉在了飯碗里”隨后細馬來到屋后一刻也不停歇地扛著麥捆,“太陽的照曬,麥芒的刺戳,加上汗水的腌泡,使他覺得渾身刺撓,十分難受,但細馬一直背著麥捆,一聲不吭”。細馬用自我折磨的方式擺脫因邱二媽的冷漠而造成的孤獨之感。細馬忍受不了這樣的孤獨之感,于是想回江南老家,但他在途中想到在水中藏起來二叔找不到時的慌亂地帶著哭腔的叫聲,想到邱二媽待人的溫和、和善,想到臨走時車開動之后他轉身看到的二叔枯瘦的駝背、枯黑的臉色和一雙凄苦的目光,他知道邱家正需要他,所以他不忍拋下遭難、孤寂的二老,毅然決然地回來了。患難見真情,一家人終于拋卻嫌隙,日子過得平常而歡喜。漸漸地,細馬開始稱邱二爺老兩口“爸爸媽媽”,細馬的心因有了親情不再孤獨。
在大蘆蕩的日子磨煉了杜小康,深深的孤獨之感吞噬著他,但在這里杜小康也學著去成長,去擔當,在這里“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他確實比油麻地的孩子們提前懂得了許多……”隨后以放鴨子掙錢的想法破滅以后,杜小康放下了自己視如生命的自尊,在油麻地小學門口擺攤子賣東西。從云端跌入谷底,這種落差對于一個孩子來講的確是一種嚴酷的考驗,其心理承受的孤獨也是極其深刻的,但殘酷的現(xiàn)實不僅沒有擊垮他,反而在一定意義上成就了他。當他向自己昔日的老師和同學微笑而有禮貌地打著招呼的時候,他堅定自信的神態(tài),毫無一絲卑微神氣的優(yōu)雅的笑容征服了全校師生,也打動了校長桑喬。他感嘆道:“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許就是杜小康。”
在桑桑生病的這段日子里,桑喬、紙月、老師、同學都給予了桑桑無限的關懷與體貼,桑喬為了給兒子治病四處求醫(yī),最后更是放下自己多年的心結揭開往日的不堪為博兒子一笑,小小的紙月也在無時無刻關心著他,溫幼菊老師更是對他關懷備至,不僅幫助桑桑熬藥更是在心理上給桑桑以戰(zhàn)勝病魔的勇氣,“文弱的溫幼菊,卻給了他神秘的力量”,桑桑在這種充滿愛與溫暖的氛圍下漸漸遠離了孤獨之感。
三、孤獨之意義
哈羅德·布魯姆在《西方正典》的序言中提到:“西方經典的全部意義在于使人善于運用自己的孤獨”、“文學想象的自主性是回到孤獨的心靈中去”;周國平也說:“孤獨是人的宿命”。孤獨作為一種生命存在的狀態(tài),是文學永恒的話題。
“物理世界浩瀚無邊與主體有限的存在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居宇宙空間,反觀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們仿佛被拋進了無底之深淵,而被無限的虛空所籠罩著,經受‘恐懼、憂慮、困擾的人們感到自己是虛渺空間中失落的一個點”世紀高強度、機械化的生產方式造成了人的精神空間日益被壓縮,人的自由本性被無情地剝奪,從而導致了人的物化、異化。因此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思潮應運而生,孤獨也成為西方哲學、文學關注的重要話題。對孤獨更好的理解有助于人們更有效的對待它。對人們來說,最基本的是需要面對孤獨,而非壓抑或逃避。個體可把孤獨作為一種積極的“做出選擇的準備時間”或“脫離他人壓力的方式”,使個體“擺脫沉浸在與世隔絕、恐懼或怨恨或抑郁狀態(tài)中的自我隔絕狀態(tài)”。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孤獨的意義:它可促發(fā)內心的發(fā)展,揭示個體的自我認知和存在的狀態(tài)。個體對孤獨所帶來痛苦的超越也包含了對于死亡恐懼、存在之痛苦的超越,它所帶來的某些消極狀態(tài)也成為個體突破和找尋生命意義的出發(fā)點,成為個體潛力發(fā)掘和自我實現(xiàn)的促動點。
《草房子》正是通過講述發(fā)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蘇北鄉(xiāng)間的這些孩子直面孤獨,突破孤獨,破繭成蝶的故事,從而感動了無數(shù)的少年兒童。
參考文獻:
[1] 曹文軒.草房子[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 王健.孤獨意識產生根源探析[J]. 青海社會科學報,1997.
[3] 埃里?!じヂ迥?逃避自由[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7.
[4] 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5]田曉明.孤獨:人類自我意識的暗點[J].江海學刊,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