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仕敬
摘 要:面對天真可愛的孩子,有沒想到:現(xiàn)在的孩子是不是有點“驕”,有點“隨便”?為了培養(yǎng)學生有美好的品德,教師的教育和影響對學生的品德有直接的關系。為了探討這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教育如何從小事、從身邊的事做起,讓細小的心靈在老師的影響下留下美好的印象。
關鍵詞:關懷;融洽;身先士卒;影響
“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guī)則,教職員躬親共守。”這是教育家陶行之的名言。從這句名言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要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做到身先士卒,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
一、在學習、生活上給予關懷
以自己的經(jīng)歷為例吧,每當上早學的時候,我教過的學生,一見面總說一聲:“老師,早上好!”每當下樓梯的時候,學生們總說一聲:“老師,你先走吧!”每當節(jié)日的時候,總有一部分學生帶一些食品到學?!袄蠋熣埬銍L一嘗吧!”每當我受到學生這樣尊稱和優(yōu)待的時候,我的心總是甜滋滋的?;叵肫疬@些,除了自己在教學方法上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外,更重要的是,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細小事情上給予他們的關懷。例如,學生的橡皮、筆掉了,隨手幫他撿起;作業(yè)部脫頁了,隨手將它修訂好;筆的墨水寫完了,借一支給他……這些事雖然很簡單,可以說是舉手之勞的事,但在學生心中,都會對你感激不盡,他們必會說一聲:“謝謝?!崩蠋熯@樣做,無疑給學生一個榜樣,教育學生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我覺得這是言傳身教的最好例子。這樣做總比我們天天教育學生,要他們?nèi)绾巫袷丶o律,要他們?nèi)绾握J真學習,要他們?nèi)绾巫饚煇凵鹊冗@些大道理好得多。王夫之說的“身教重于言教”就是這個道理。
二、降低身份和學生融在一起
老師為學生做一點小事,這是一個老師最基本的職責,也是《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賦予我們的義務。我們老師雖然被稱為“靈魂的工程師”,但我們不要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身份,和學生融在一起,學生才會信任你、尊重你。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備,為了請諸葛亮為他做事,主動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劉備驅(qū)遣效力,后來,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樣的事例,古今中外可以說數(shù)不勝數(shù)。
降低身份,和學生融洽在一起,也是教育教學成功的一半。先舉個例字,去年,我擔任七年級7班的語文科老師,初時班中的紀律比較渙散,成績亦較差。春節(jié)過后,第一節(jié)課我不急于講新課,我首先向?qū)W生說一些祝福的話:“同學們,新年好!”誰知,學生們也不約而同地大聲說:“老師,新年好!”個個笑瞇瞇的?!昂冒桑@里我已經(jīng)準備好了一些‘利是,每人一份,希望大家新年每個人都利利是是(即身體健康,學習順利),話音剛落,全班同學都高興得鼓起掌來。錢雖然不多,只有2元,但給學生的感動非常大。后來,班風有了明顯的變化:“老師,我?guī)湍隳娩浺魴C,”“老師,我?guī)湍愎芎眉o律,”更有的學生說要幫我改作業(yè)。課堂上違紀的學生少了,專心聽課的學生多了,不交作業(yè)的學生沒有了。全班學生都形成了自覺學習,相互幫助的氛圍。在當月的評比中,被學校評為“文明班”。一個小小的“利是”,一個平常的祝福,為什么會引起學生們?nèi)绱舜蟮淖兓??是不是他們?yōu)榱诉@區(qū)區(qū)的2元錢去為你效勞呢?不是!是不是老師想在學生身上得到什么利益呢?更加不是!這是老師的一個教育手段。你在小事上不關心學生,不和學生融洽在一起,他們會自覺聽從你教育嗎?從學生的角度看,老師從生活、學習上這么關心我們,我們又何嘗不報答師恩呢!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使學生對老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边@就說明了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
三、特殊情況下自己要做到身先士卒
教育的成功,又何止這些細小的事情呢?在特殊的情況下,自己更要做到身先士卒,如上課時,有學生講閑話,你先用一個微笑的眼神示意;下課時,學生不小心撞到了你,你首先說一聲“對不起”;當學生隨手將一些垃圾扔在地上時,你可以當著學生的面撿起來,放到垃圾筒里?!@些細小的事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有一句名言說得非常好:“要把學生造成一種什么人,自己應當是什么人。”雖然自己這樣做,在別人眼里可能是一件很愚蠢的事,但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起到了一個示范的作用,這種差事又何樂而不為呢!不知道大家有無這樣的經(jīng)歷:一個學生在學校最恨你,當他走出社會后你是他最尊敬的人,這就是你教育成功的例子。
因此,我們老師必須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從身邊的事做起,把細小的事當作大事來做,以高度的責任感去對待。只有這樣,教育教學才對得住良心。
(作者單位 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集成中學)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