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風是指學校在學習制度、學習氛圍、學習紀律、專業(yè)水準等方面的體系,學風不僅包括學生的學習面貌,還包括教師的專業(yè)水平、科研與教學水平。在學校里,師生是基本的元素,雙方之間的互動是教育的基礎,因此,學風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教師與學生是學風構建的主體。學風建設不僅在于硬件,更在于軟件,主體的人的求知氛圍,這往往會融化為大學的精神。
關鍵詞:學風;精神;人文;建設
作者簡介:羅誕鋮,男,1978年7月出生,漢族,湖南株洲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輔導員,助理研究員,職業(yè)指導師,法學碩士,廣東廣州,510420,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2--01
一、大學精神、大學理念是學風建設的先導與核心。
一個國家,要有理論的指引,才能建設與發(fā)展,一所大學同樣如此。大學的理論就是大學理念與大學精神,她在每一個師生當中,起著靈魂的作用??v觀各所名校,他們無不以獨特的大學精神與理念吸引和打造著千萬人才。清華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以及“行勝于言”的理念激勵著無數(shù)學子為國奉獻。我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也是我校理念與精神的體現(xiàn),對于學風建設不可或缺。結合大學生未來的人生發(fā)展,加強大學精神與理念的積墊與宣揚,是學風建設的根本。大學到底要給大學生帶來什么,這是貫穿于我的整個工作過程所思考的問題。我始終認為,非智力因素與軟實力的發(fā)展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不可忽略性與不可替代性。其間包含三個向度:品質,情感,思維。品質是骨干,情感是血肉,思維是視野。人的發(fā)展不僅僅需要知識、技能,同時需要思想、精神、品格的提升。從人的素質角度出發(fā),我認為有四點是大學需要賦予大學生的:善良的品質,高責任感,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積極的思維方式。高等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現(xiàn)代的知識,同時要將傳統(tǒng)的美育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才能跟上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無論教學方法、內容、手段如何日新月異,對于美的品質的培養(yǎng)要始終堅守,在新的時代賦予更新的內涵。越是現(xiàn)代的社會越是要堅持對于傳統(tǒng)美的追求。高責任感就是高情商的首要涵義。我認為,這是精神成人的標志。高責任感要求人們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從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準則。高責任感是對自我和他人的尊重。對他人和集體負責實質上是對自我價值的承認。大學尤其需要將她的學子們塑造為能擔當社會責任的公民。態(tài)度向上能歷練人的勇氣與毅力。我們成長在一個和平而穩(wěn)定發(fā)展的時代,并非有充分的閱歷,而面對的問題與挑戰(zhàn)日新月異。大學生因強烈的自我訴求而困惑。我認為,無論遇到任何困難挫折,甚或喜悅與成功,向上的態(tài)度要一以貫之。積極的思維方式是高等教育的內涵,是持續(xù)學習能力的基礎。我們要由依賴性、被動性思維方式向獨立性、主動性思維方式轉變。大學應告訴她的學子們懂得如何去發(fā)展自己,而不是等著被發(fā)展;懂得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等著自己的問題被解決。學風建設,說到底就是人的品格培養(yǎng),由長期積淀而成,這不亞于百年樹人的意義。
二、大師是學風的引領者。
1932年9月,梅貽琦在清華開學典禮上,曾闡述師表在作育學生成中的積極作用:“從前我曾改易《四書》中兩語:‘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現(xiàn)在吾還這樣想。因為吾認為教授責任不盡在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如何研究學問。凡能領導學生做學問的教授,必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因為求學與做人是兩相關的,凡能真誠努力做學問的,他們做人亦必不取巧,不作偽,故其學問、事業(yè)終有成就?!蔽髂下?lián)大在戰(zhàn)火紛飛中歷經艱險,卻培養(yǎng)了世界級人才,他們引以為自豪的是云集了當時中國一流的學者。我校的梁宗岱、桂詩春、黃建華、李筱菊、何自然、錢冠連等學者是歷屆畢業(yè)生心中的偶像,看到他們在學校里徜徉的身影,仿佛校園多了幾分靈氣。通過大師、名師的治學與身范,為學生及青年教師作標桿,學風就有了精氣神。有的杰出的青年學者也能對大學生產生較大影響,他們的行為示范能起到很好的勵志激勵作用。雖然很少有人能成為大師,但大師的風格是校園師生們值得敬仰和追求的標桿。
三、人文教育不可或缺。
我校是外語外貿類院校,學生時尚、現(xiàn)代,懂得與社會接軌,注重技能,這些是我校學生的特點、優(yōu)勢。然而,光有這些還不夠,還要有人文素養(yǎng)與思想歷練,才能比較理想地實現(xiàn)我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學技能很重要,但學什么技能、為什么學、怎樣學、怎樣運用,就不是技能或專業(yè)本身能解決的問題,它取決于人的思想、思維方式與生活經歷,這是大學生的軟實力構建。人文教育很重要。我校在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各類學術講座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人文教育同時應走進平日的課堂,使教學超越技術層面,升華為藝術與生命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不能當市場奴隸。大學教育也不能只以市場需求為目標,大學的獨立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文精神,有形和無形的對于學問和人格的追求造就了大學的高貴。所以,嚴謹、向上、探索、至善的學風是一所大學高貴的財富。
四、學風建設是系統(tǒng)工程。
學風不只是簡單的考勤、紀律,更是大學的人文氣息與學術特質的反映。不是哪個部門單獨工作就可推動的事情,無論是教師、學生、各部門、家庭、社會對學風都有承擔與義務,只是層面與角度不同,這是從橫向來看。從縱向來看,學校的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的發(fā)展一脈相承,這樣的概念應為師生熟知,并體味到學風對于人成長的意義。從人本的角度說,學風就是人的素養(yǎng),而且這種素養(yǎng)與現(xiàn)實緊密相連,即時代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學風建設的視角同時要拓展到校外及學生畢業(yè)后階段,瞻視人生的成長。學風本身就是校園生活,意即生活的本身。因此,學風是反映時代需求的,是與時代變化、發(fā)展相依的。我們可對市場做調研、了解,歸納出人才發(fā)展的內核,通過各種形式融入教育與管理,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定有裨益。學風建設是融于教學和管理的,不是僅僅哪個部門、哪個老師的事情,從事教學與管理的人員都有推動學風建設的職責。學風也不僅僅針對學生,對教師而言也是自我成長與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看一所大學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學風如何,這往往決定了它的教育質量。因此,學風是學校的門面和空氣,關聯(lián)著每位師生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鄭永廷著:《現(xiàn)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羅洪鐵著:《大學生成才理論與實踐》[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