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要: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教師輸出信息、傳播信息,達到師生交流和諧相處的一條主要渠道。在歷史課堂上提問要遵循針對性、準確性、新穎性、層次性、整體性的原則,根據(jù)以上原則為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在教學實踐中針對課堂提問做了一些嘗試。
關鍵詞:課堂提問;原則;提問方法;課堂提問嘗試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教師輸出信息、傳播信息,達到師生交流和諧相處的一條主要渠道。巧妙地、科學地利用課堂提問,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但現(xiàn)在的歷史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著嚴重滯后的傳統(tǒng)模式,比如,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就存在問題過于簡單,回答“是、否”或“對、錯”等;問題過于復雜困難,不符合學生實際,學生根本不懂,無從下手作答等。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課堂提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本人就歷史教學中的課堂提問分以下三方面進行闡述:
一、歷史教學課堂提問的原則
課堂提問必須明確一定的原則,不可背離科學規(guī)律去主觀想象、隨意發(fā)揮,信口亂問,否則弄巧成拙,造成學生學習的負遷移,導致教學的失敗。因此,歷史課堂提問應遵循以下原則:
1.準確性
一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從學習的重點問題出發(fā),抓住主要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二是要抓住知識的邏輯關系,提問題應環(huán)環(huán)相扣、明確簡練,切忌模糊不清,歧路亡羊。
2.新穎性
如果設置問題新穎,就會很好地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啟發(fā)他們的思維。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就會激起思維的波瀾,這就在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過程中完成了知識的鞏固和深化。
3.層次性
提問的深度來自問題層次的高低。歷史事實、概念等低層次認識問題的答案信息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的范圍。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jù)學生實際,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分層次、有深度的設問,分別由好中差學生回答,調(diào)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
4.整體性
提問的目的在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學生都要有表現(xiàn)的機會,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設置問題應能讓大部分學生經(jīng)過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調(diào)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對于學生的回答要善于給予肯定評價和鼓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歷史教學課堂提問的方法
課堂提問技巧直接表現(xiàn)在提問方法的運用上,教學中常用的課堂提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判斷型提問
這是指對歷史事實、概念、結(jié)論等作出判斷或識別的一類問題,設計有“對不對”“是不是”“是這樣,還是那樣”等問句。(如:君主的權(quán)力是神賦予的,是不是這樣的呢?)
2.敘述型的提問
這是指對歷史事實、概念、結(jié)論以及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和發(fā)展過程等進行敘述的一類問題,設計有“是什么或什么是”“怎么樣”等問句。(如:什么是一國兩制?)
3.評價型的提問
這是指對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等進行綜合評價的一類問題。設計有“你如何評價……”(如:你如何評價唐太宗?你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4.運用型的提問
這是指對擬定的歷史情境或可聯(lián)系的現(xiàn)實,要求學生用新獲得的知識和過去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設計有“如果……你該怎么辦”等問句。(如:如果你是新聞記者,你會怎樣向觀眾報道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三、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四點嘗試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參與、合作、自主、探究,它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更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個體化發(fā)展。本人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歷史教師,也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并且把它帶進了歷史學科教學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1.課堂提問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教師設計的問題如果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引起學生強烈的反應和積極思索,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人教版必修Ⅰ第八單元第1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的教學中,我導入新課時展示了以下材料:在20世紀末的1999年,先是由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們發(fā)起,就誰是人類紀元第二個千年的“千年第一偉人”。這一命題進行了校內(nèi)的征詢、推選。投票結(jié)果是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習慣公認第一的愛因斯坦卻屈居第二。隨后,英國BBC廣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題,在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征詢投票一個月。一個月下來,匯集全球投票的結(jié)果,仍然是馬克思第一,愛因斯坦第二。然后提問:“馬克思這個反資本主義的頭號斗士為什么在這個資本主義高度發(fā)達的國家受到如此的推崇?”這一問題與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相矛盾,造成他們的認知失調(diào),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探究的熱情。
2.選擇難度適中的問題
所提的問題太難和太容易都不能引發(fā)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如果問題過于高深,脫離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學生因擔心無法回答,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解決而失去思考和回答的興趣;太易的問題學生則會因輕而易舉就能回答而懶于思考。在講授“羅斯福新政”時,老師們總是喜歡設計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羅斯??偨y(tǒng)你會怎么做?”問題的設計不是不好,只是讓學生無從下手,畢竟學生的知識和社會生活經(jīng)驗有限。針對這樣的情況,把問題設計的起點定在學生現(xiàn)有的一些常識上,學生接受和理解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因此,基于這樣的出發(fā)點來設計問題,問題就簡單多了。問題設計如下:
問題一:銀行倒閉,金融癱瘓,如果你父母手中的支票、存折無法兌現(xiàn),你希望政府采取哪些政策?
問題二:如果你父母失業(yè)了,他們的自尊心都很強,不愿意接受簡單的救濟,你希望政府怎樣做既兼顧他們的尊嚴又能幫助他們解決就業(yè)問題?
問題三:如果你家是農(nóng)民,父母辛辛苦苦勞作,但農(nóng)副產(chǎn)品價格極低,你希望政府采取怎樣的決策?
問題四:如果你是小工廠的老板,你希望政府如何控制盲目競爭,保護你的利益?
3.選擇開放性的問題
課堂提問時設計的問題不一定只有一個答案,有的問題會有幾種結(jié)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思考和分析問題,問題的答案就不同,這種問題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多方尋求問題答案。
4.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創(chuàng)設情境指教師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根據(jù)所學習到的歷史階段和時期,創(chuàng)設當時的情況,假設當時的歷史情境,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情況進行思考分析,如果自己處在當時的情況,是當時的歷史人物,自己會做出怎樣的判斷和決策,這種創(chuàng)設情境就會讓學生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欲望,讓學生積極地投身其中進行思考,如在講授西安事變這個事件時,我創(chuàng)設了以下情境:①蔣介石叛變革命,屠殺大量中國共產(chǎn)黨人;②南京國民黨內(nèi)部分成兩派:親日派何應欽等極力主張“討伐”張、楊,炸平西安;親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齡等反對“討伐”,力主用和平方式營救蔣介石;③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乘西安事變之機,擴大中國內(nèi)戰(zhàn)。我請學生扮演當時各派別歷史人物,請他們回答應怎樣面對混亂的政局、如何處理蔣介石。通過創(chuàng)設此類情境,學生往往情不自禁地參與到思考和回答問題中去,都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見,這樣的問題設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課堂提問策略、技能的培養(yǎng),是歷史有效教學的重要標準之一。掌握并經(jīng)常應用這種技能的教師和學生,必能從容不迫、積極自信地面對高考。
參考文獻:
[1]張蓮英.課堂教學實效例談.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2).
[2]歐艷珍.新課程下歷史課堂提問的藝術.中國科技信息, 2005(23).
[3]田軍玲.歷史課堂提問藝術初探.河南教育,2006(12).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