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軍
摘 ?要:《大學》出自《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在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升華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初學入德之門”,對讀書人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篇短短兩千字左右的文章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精神魅力,主要是因為它提出了實現(xiàn)“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三綱領”和“八條目”,構成了一套修己治人的道德修養(yǎng)體系,使人逐漸完善人格并對社會作出貢獻。
關鍵詞:三綱領;八條目;內(nèi)圣外王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2--01
《大學》出自《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在宋代,朱熹把《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成《四書》,并指出在讀《四書》的過程中,“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保ā吨熳诱Z類》)“內(nèi)圣外王”是儒學的基本精神,在儒家不同經(jīng)典中有不同的闡釋?!洞髮W》之所以能“定其規(guī)?!?,就是因為它對“內(nèi)圣外王”作了最精當?shù)母爬?,提出了實現(xiàn)“內(nèi)圣外王”這一儒學基本精神的“三綱領”和“八條目”。
《大學》開篇就提出了“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指出了道德修養(yǎng)的最終目的。
“明明德”,朱熹:“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未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保ā洞髮W章句》)
“親民”,孔穎達疏:“在親民者,言大學之道,在于親愛于民,是其二也。”(《禮記正義》)朱熹:“程子曰:‘親,當作‘新?!薄靶抡撸锲渑f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保ā洞髮W章句》)
“止于至善”,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保ā洞髮W章句》)“明明德”是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親民”是推己及人,是幫助他人提升和完善,“止于至善”是“明明德”和“親民”的最終目標。
“大學之道”的“三綱領”是一種價值目標,從理論上對“內(nèi)圣外王”之道做了邏輯推理:“明明德”是內(nèi)圣之道,“親民”是外王之道,“明明德”和“親民”的最終目標是“止于至善”,并進一步從理論上說明了如何由“知止”實現(xiàn)“有所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理想的理論設計。因為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后一項的實現(xiàn)都是以前一項的實現(xiàn)為前提的,前一項做不好,后一項可能就無法達到,如果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些偏差,是很難實現(xiàn)最終的“有所得”的。另外,在實踐的過程中,前一項的努力不一定就會得到后一項的結果。
在“三綱領”之后,《大學》又提出了實現(xiàn)“三綱領”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鞍藯l目”是《大學》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知識分子的座右銘和人生理想。
“格物致知”,朱熹:“致,推及也。知,猶識也。推及吾之所識,欲其所知吾不盡也。格,致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薄罢\意正心”,朱熹:“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薄把杂孕拚?,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茍且,以殉外而為人也。”(《大學章句》)“修身”,朱熹:“程子曰:‘身有之身當作心。忿懥,怒也。蓋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則欲動情勝,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無不修也?!保ā洞髮W章句》)
從“致知”到“修身”就完成了“內(nèi)圣”之道。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內(nèi)圣之道是一個從客觀到主觀,由外而內(nèi)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由“知”到“行”的實踐過程。走完內(nèi)圣之道的苦修過程,使自己的美好德行得以彰顯,精神境界得到提高之后,就需要推己及人,讓更多的人受益,于是就該進入“外王”之道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從“身”到“家”“國”“天下”的推己及人的“外王”之道,是由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格局決定的。“修身”是從內(nèi)圣走向外王的中介,“修身”之后,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社會勢力決定自己的影響圈子,或“齊家”,或“治國”,或“平天下”。
《大學》中的“三綱領”和“八條目”從理論上設計了實現(xiàn)儒家基本精神“內(nèi)圣外王”的步驟和方法。在很長時期內(nèi)一直作為行為準則和價值規(guī)范影響著眾多儒家知識分子。其合理之處,我們應當在今天繼續(xù)繼承和發(fā)揚,使自己的人格逐步完善,使內(nèi)心與之俱來的美好德行得以彰顯,并推己及人,對社會做出貢獻。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大學》雖將政治生活視為由個人到家、國、天下的道德生活的延伸與擴展,但卻未對政治活動本身的特性進行深入的思考,亦沒有探討德性的根源問題。牟宗三便以為‘《大學》之列舉出一個實踐底綱領,只說一個當然,而未說出其所以然,誠為的論?!边@就需要我們對《大學》有全面的認識和分析,在以《大學》的“三綱領”和“八條目”作為構建自身道德修養(yǎng)體系的參考和標準時,還需結合實際不斷對其修整,從而實現(xiàn)“止于至善”。
參考文獻:
[1]王岳川.大學中庸講演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