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書的裝幀是我喜歡的,簡潔,素凈。沒有花里胡哨的腰封,也沒有名人序或跋。大概如作者性格一樣,直截了當?shù)匕褍?nèi)容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喜或不喜,隨你。好或不好,也由你判斷。
關鍵詞:不留心;看不見; 一心一意 ;桑格格
作者簡介:黃春燕,女,1972年生。南京大學外語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物資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2-0-01
未讀這本書之前,本以為是和《小時候》及《黑花黃》差不多的風格,靈動,機智,是一個四川小瓜娃的成長史及身邊人身邊事。讀完才發(fā)現(xiàn)這一部寫的顯然是當下的桑格格,已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文字風格與之前相比有明顯的不同,當然更好。不矯情,只有眾人嬌寵下孩童的頑皮和真性情;不玩弄深沉,她所展示的都是生活細微處的小感動,真實,真切;她寫的周遭各色人物,簡練,颯爽,幽默,文如其人。
書中的一篇“我們有足夠的葵花子”,最早是在《讀庫》上看到過,寫的是格格的好友李娟。印象最深的是描寫在兩人在森林中藍天白云下睡覺那一段,格格寫道:“高原上的云不像是在頭頂,而是懸在腰間似的。沒風的時候,就一團一團呆在那里,半天不說話也不動,投下的陰影蓋住半匹山,我們就那么躺在它們的陰影中?!笨戳诉@樣的文字,從未有過這種體驗的我真想也去躺一躺啊。而格格對李娟這個人物的描寫看似鋪陳瑣碎,卻一兩句就把握住了精髓:“她在大山大水里每一天的生長都帶著一股力量,多一天就長一分。她體內(nèi)的這種驚人的能量,我不時地都能感覺得到。”只有真正用心的人,才能這樣準確地明白朋友的好。
“黃瓦街”中最后兩段的描寫,雖然對于我這個從未去過成都的人來說,似乎要揣摩很多遍才能體會到成都小街的那種精氣神,可就是覺得寫得真好,真透,又隱約有張愛玲的氣息。文中最后那一句:“那只黑貓終于睡醒,用爪子洗了洗臉,再用渾圓碧綠的眼睛環(huán)視了一眼四周,一縱身跳上矮墻,不見了。”不知為何,這句話讓我久久回不過神來。仿佛這只黑貓就是整個成都小街文化的化身。
而寫江南的那一篇“不留心,看不見”,簡直就是有點木心附身了。好一句:“江南女子講話,短促的入聲調像是一朵一朵突然綻開的梅花”。她寫江南的緩慢格調:“人慢下的時候,院子里的石榴樹就像是在為主人家站崗似的。那樹在夏秋之間開花,紅得不得了,無煙自燃”。難道不應該是江南水鄉(xiāng)孕育的人才能寫出這種曼妙細致裊裊婷婷的文字么?而格格,明明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呀!嘆了,服了!
寫人物的篇章里,最喜歡“吾友郁達夫”,“學陶記”次之。喜歡大概是因為這兩個人物本身的魅力,也或者是因為文字背后那種令人莫名感動的情誼吧。說不清道不明,淡淡的卻又濃濃的,遠遠的卻又極近極近。就是覺得好,真好。這樣的朋友好,這樣的文字好。至于《小黃貓》那一篇,我就太有共鳴了。同樣的年紀,幾乎同樣的故事,雖然我的小丑貓結局沒那么悲慘。我沒有格格的文筆,寫不出當年那個小女孩脆弱的貓情往事,不提也罷。
書中還穿插著不少小詩,樸素的文字充滿靈氣,不由得撫掌嘆息。作為一只酷愛餃子的吃貨,那首名為“餃子”的短詩當仁不讓地成為我的最愛:吃一只餃子/ 陽光餡的,一咬/ 幾束陽光就在咬痕處/ 濺了出來。妙極。我很好奇,格格是在什么情境下寫出這樣的詩句?
至于桑格格這個人,就我非常不全面的了解與觀察,從博客到微博再到書中的文字,至情至性。盡管她足以被稱為作家,但我感覺她就是身邊一個極為普通的文藝女青年。愛淘寶,愛各種小玩意兒,愛和朋友耍,愛發(fā)小脾氣,簡單一句話,愛生活。
她絕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學生,好作家。吃喝玩樂,呼朋喚友,熱心茶道,又拜師學上了制陶。但她做這些事情并非只是心血來潮,頭腦發(fā)熱,她每“玩”一樣事物都專注投入。比如學陶時,就老老實實地背著水壺和飯盒,坐公車去老師家,從最枯燥的基本功練起。而且,她對這些器物之美的愛慕,對老師的尊重是那么由衷而真誠。我想但凡和她交往過一段時間的人,一定會被她身上的某一種特質打動或吸引,及至對她寵愛有加。所謂物以類聚,格格身邊有那么多性格各異且各自身懷絕技的朋友,一定是因為格格本身也是極富魅力的人,才能收獲到這些朋友。
愛玩不僅讓格格擁有了很多朋友,也使她成為一名更好的作家。其實,真正的大家哪個不是地道的生活玩家呢?哪個不是童心未泯,充滿生活情趣呢?愛吃,愛玩,愛看風景,愛孩童,愛小動物,即便垂垂老矣,也依然保持著童真之心與對平常事物的熱愛。比如沈從文、汪曾祺、老舍、錢鐘書和豐子愷,這個名單如果開出來會太長太長。會生活,接地氣,才懂得寫作。對于能夠享受人間煙火的人來說,寫作不僅僅是痛苦的排解,更是幸福細節(jié)的分享。我覺得格格正是如此。
這個桑格格,她一心一意地生活,一心一意地對朋友好,一心一意地接受朋友的寵溺,更一心一意地寫字。所以,我也一心一意地寫下這些文字,作為一個讀者對作者最大的感激與尊敬。
參考文獻:
[1]漓水;《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名著探索》一書即將出版[J];學術論壇;1988年01期
[2]高增德;;披覽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有感于《凝望夕陽》[J];博覽群書;1999年09期
[3]陳漱渝;;人物傳記縱橫談[J];書城;199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