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提問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是手段,它能喚起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獲得知識。當今,在素質教育教學中,不僅需要教師巧妙提問,還要注意讓學生自己設問,這樣才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又便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教師應授之以法,讓學生知道在什么地方提問,怎么設問,再讓他們遵循方法進行提問,不斷創(chuàng)新,做到讀中生疑,設問則論,有問再讀,最后解決問題。
一、在課題處設問求疑
題目是課文的關鍵之處,它好像文章的眼睛,對表情達意有著重要的作用。有的點明中心,有的是提煉出來的主要內容,有的是人、事的線索,有的是主要事件的時間、地點。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切入點進行設問:“你看到這個題目,想到了什么?試著提個問題幫助你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心思想以及了解寫作技巧?!睂W生可以根據(jù)教師的提示設計問題。
例如,教學《翠鳥》這課,學生提問:“翠鳥是什么樣子?它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教學《燈光》時學生提出:“這璀璨的燈光下發(fā)生了什么故事?這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在燈光下,我們應該怎么做?”教學《延安,我把你追尋》這課時學生問:“作者想追尋延安的什么?追尋延安與我們有什么關系?”
學生根據(jù)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學課文,自主地尋找答案。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了學習的針對性、目的性。學生很快地把握了內容,讀懂了課文,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二、在困惑處設問求疑
學生的困惑處,大多是文章的重點、難點、疑點,(以下稱“三點”)要解決“三點”學生必須有自覺攻關的欲望。如果針對這“三點”——不懂之處視而不見,其結果可想而知。教師應采取措施,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疑問,這就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的前提。其做法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疑惑之處,將文中有關的語句投影出來,設計一些輔助問題進行引導:“你讀懂了嗎?懂了,講給大家聽聽;沒有懂,請給自己或者別人提個問題。”學生在提問時,教師一邊認真聽學生的問題,一邊點撥、篩選、歸納,并將確定的問題板書出來,在進行閱讀。
例如,《窮人》一課中的“她的心跳的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學生讀過句子后,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設問,必須考慮想知道什么,弄明白什么。有的學生從字面上考慮:“桑娜為什么不知道要這樣做?為什么覺得非這樣做不可?”有的學生從文章中心琢磨:“作者寫桑娜的內心活動想反應什么?”(心地善良)有的學生則從寫作特點上設問:“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用樸實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經(jīng)過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生就會從不同角度把握這句話的乃至全篇文章的內容、情感、寫作特色,從桑娜矛盾復雜的心理審視到這位貧窮的婦女不假思索地抱回兩個遺孤,那淳樸、善良的形象地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中。
三、在無疑處設問求疑
我們知道,文章中的每一句話都有一定的作用,特別是次要內容,有的是為了過渡,有的是用來鋪墊,有的是用來襯托。兩外,文章中有的語句又是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無疑處設問求疑,這對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難忘的啟蒙》中的第一段里:“老師在童稚的心靈里播下美好的種子,教導我:‘要愛祖國,要勤勉,要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边@句話的意思非常淺顯,不用思考點撥,但是為了后面的內容理解,教師也要注意引導:“你能這這句話中琢磨出什么來,用設問的形式表達出來?!睂W生竟然提出許多問題:老師是怎樣在我心靈里播下“美好種子“的?”要我做一個愛祖國、勤勉、正值、誠實的人“的重點語句有哪些?我們怎樣品析這些語句?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果將這幾個問題滲透于閱讀中,邊讀邊想,邊體會邊想象當時的情景,這會使文學的魅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感受到這位啟蒙老師以及作者真摯無私的愛,這種愛將會在學生身上開花結果,永遠把它發(fā)揚光大。
引導學生設問,在閱讀教學中是舉足輕重的,有許多方法、途徑。但是可要注意學身份的年齡特征、生活學習的經(jīng)驗,不要求深求快。培養(yǎng)學生的好問、想問、敢問的意識最重要。我相信,在我們的長期培養(yǎng)下,學生不僅會問會答,還需會提出問題,有創(chuàng)新精神。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