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海洋,這個被無數(shù)人贊嘆的“自然財富”,散出一股誘人的氣息??吹竭@個詞,僅僅只是看到,我的腦海中就浮現(xiàn)出了“波濤洶涌”“千帆競發(fā)”的場景,似乎在那不經意間,我的思緒便隨著“槳聲滔滔,帆旗獵獵”來到了十三世紀。
那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與冒險的時代。面對著萬頃碧波,東方的鄭和與西方的哥倫布揚起了遠航的風帆。結果眾所周知,鄭和在印度洋、紅海等地區(qū)留下了足跡,哥倫布在萬人期待中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在歐洲引發(fā)了歷史性的轟動,世界市場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然而,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鄭和的“下西洋”活動在朝野的一片指責聲中被迫終止,中國從此開始了長達數(shù)百年的“閉關鎖國”,逐步落伍于世界發(fā)展的潮流。封建士大夫的目光是短淺的,他們認為“下西洋”不過是“耀兵異域,顯示中國富強”而已,再加上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的影響以及外族的侵擾,他們便果斷關上了中國的大門。殊不知,明朝的國力在此時達到了巔峰:北以數(shù)月便解了蒙古的威脅,南與割戎族修好,甚至還在東南地區(qū)設置了“宣慰司”,貿易也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地步,西域諸國、南方番邦以及西方國家,都以同“上朝”做交易為榮。只可惜,歷史只會給人以無情的教訓?!昂=睂嵭泻?,大明也開始了衰落。北方有瓦刺的不斷挑釁,東南沿海則成了倭寇橫行的世界……盲目排斥,盲目禁止,卻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杀】蓢@!
相反地,哥倫布回到歐洲后,被視為“大英雄”,愚昧無知的西方從此迎來了光明。世界貿易與海外冒險極大地刺激了他們的神經。慢慢地,世界的天平向西方傾斜,一條巨大的斷層橫亙在東西方之間。“航海事業(yè)的領先,決定了五十年的霸主地位?!边@話一點沒錯。華夏子孫再后來備受欺凌,以及如今東西方的差距,不就是最好的例證嗎?誠然,東方的“儒家文明”與西方的“普世價值觀”有不少沖撞的地方,可西方人并沒有因此而閉關自守啊。于是乎,直到如今,西方世界幾乎成了“繁榮”的代名詞。猛然間從歷史中醒來,思緒突然便回到了當下。如今,“中學生漢字聽寫大賽”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在獲得好評如潮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不少討論。有些人建議減少外語課程和它在考試中所占的比列,希望借此來弘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甚至有人提議不要再學習外語。這樣的觀點不免有些狹隘和偏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豈是“排斥外語”就能發(fā)揚光大嗎?對于外來文化,我們真的要以“影響華夏”為由而拒絕嗎?
“師夷長技以自強”到“德先生、賽先生才能救中國”再到“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先進的中國人恰恰是懂得學習與交流的炎黃子孫。連“語言”這樣了解世界的工具,我們?yōu)槭裁匆芙^?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也不會拒絕。林則徐,“虎門銷煙”已足以令他名垂千古,他為何又要冒封建官僚的大忌,去做“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呢?傅雷先生已是文學大師了,幾封普通家信便能入選教材的人物,又何須去翻譯《人間喜劇》?
真正的傳承,不是一味排外,也不是貶低自我,而是一種以自身為基礎的學習和發(fā)展;真正的熱愛,也并非全盤肯定,而是一種由內心深處表現(xiàn)的敬意,就如同江南的青瓦一樣,歷經歲月的變遷,它或許已隨著它所守護的青色變成了一堆粉末,但不變的是它對傳統(tǒng)的見證以及我們對文化的傳承。
海陽,這個天地間最為廣闊的景象,不知豐富了多少人的夢?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不拒絕溪流,方能成其大;大海包容了溪流,方能成其深。時值當下,我們不應該批判所有的外來文化,而是博采眾長,讓我們的文化之木“根深葉茂,本固枝榮”,在這樣一個“即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之際。
或許,這才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