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恩 陳中華
(衡陽師范學院南岳學院數(shù)學與計算科學系,湖南 衡陽421008)
今年高考改革方向已確定,由相關政策文件知道高考英語分值將逐年降低,為了分析此次高考改革對人才質(zhì)量的影響,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討論:第一,現(xiàn)代評價高端人才所要具備的各種能力可根據(jù)本文文獻[3]與文獻[4-5]得知;第二,通過調(diào)查問卷得出數(shù)學,語文,英語,理科綜合與文科綜合等學科對文獻[3]與文獻[4-5]所述能力影響程度的大小;第三,根據(jù)本文文獻[1-2]建立層次分析數(shù)學模型來綜合評價此次高考改革人才質(zhì)量的影響。
層次分析法簡介[2]
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記AHP)是美國著名運籌學家T.L.Saty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這一方法把一個復雜問題分解成一些組成的因素,并按支配關系形成層次結構,然后再應用兩兩比較的方法確定決策的相對重要性。它的主要特點是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將人的主觀判斷用數(shù)量形式表達出來并進行科學處理,因此,更能適合復雜的社會科學領域的情況,較準確地反映社會科學領域的問題[2]。尤其適合于人的定向判斷起重要作用的、對決策結果難于直接準確計量的場合。本文將運用層次分析法分析高考改革對人才質(zhì)量影響的合理性。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將本文研究的人才質(zhì)量提高效果條理化、層次化,構造出一個有層次的結構模型(見圖1)。在這個模型下,層次可以分為三層:
圖1 人才質(zhì)量層次結構圖
在建立層次結構以后,人才質(zhì)量影響效果評價體系的從屬關系就可以確定了,則下一步是確定(A,B,C)三層各元素的權重。在確定各層次各元素的權重時,如果只是定性的分析,很可能使得別人不易接受,因而本文通過對專家和優(yōu)秀人才的調(diào)查分析的結果以及請多位專家采用德爾菲法(Delphi),再按照1-9標度對指標體系中的各個指標的重要性程度進行賦值[1](見表1),綜合專家和優(yōu)秀人才打分的結果之后得出兩兩比較判斷矩陣。構造出合理的兩兩比較判斷矩陣為A,A={aij},判斷矩陣滿足,稱為正反判斷矩陣。
根據(jù)表1,綜合專家和優(yōu)秀人才打分的結果之后得出兩兩比較判斷矩陣:A,A1,A2,A3,A4,A5,A6,A7,如下:
表1 AHP判斷尺度定義表
檢驗在做成對比正反判斷矩陣時的一致性,由于成對比較的數(shù)量多,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在AHP中,用以下四個步驟來判斷正反判斷矩陣是否通過一致性檢驗。
(1)計算正反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根λmax,
(3)利用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數(shù)表,查出同階矩陣平均一致性指數(shù)R.I(見表 2)
表2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數(shù)
表3 各元素的總權重
(4)計算一致性比率C.R,
1.4.1 計算權向量[2]
計算判斷矩陣A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積記為Mi;
(2)計算Mi的n次方根(n為A的階數(shù))記為
1.4.2 計算總權重[1]
設C層的C1,C2,…,Cn對B(i=1,2,…,m)層中的因素的層次但排序一致性指標為CIj,隨機一致性指標為RIj,則層次總排序的一致性比率為:
當C.R<0.1時,認為層次總排序通過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需要重新調(diào)整正反判斷矩陣的元素取值。到此,可根據(jù)最下層(決策層)的層次總排序做出最后決策。
根據(jù)以上計算原理可得:C.R=0.0432,C.R<0.1表明層次總排序具有滿意一致性。
經(jīng)表3分析:(1)學習數(shù)學對創(chuàng)新能力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影響較大;(2)學習語文對自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獲得信息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團結合作能力影響較大;(3)學習英語對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處理信息能力的影響較低,但是對獲得信息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對團結合作能力的影響較少;(4)學習理科綜合對創(chuàng)新能力,團結合作能力的影響較大,(5)學習文科綜合對獲得信息能力的影響較少,但對其它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學習語文對人才質(zhì)量影響是最大的,學習理科綜合對人才質(zhì)量的影響居于第二位,學習數(shù)學對人才質(zhì)量的影響居于第三位;學習文科綜合對人才質(zhì)量的影響居于第四位,而學習英語對人才質(zhì)量的影響居于最后一位,據(jù)此分析可知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權重有益于我國人才質(zhì)量的提高。
[1]阮曉青,周義倉.數(shù)學建模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鄭榮奕.層次分析法在高??冃ЧべY分配中的應用[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0,13(2):56-59.
[3]陳其非.人才資源之我見[J].四川農(nóng)機,2000,12(5):15-16.
[4]李松林.國外高考改革的新動向及其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7,06:39-66.
[5]Cappelli,P.(2008).Talent on demand:Managing talent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