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廣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大同有限公司,山西 大同037003)
錨桿支護技術已在國內外得到普遍應用,是煤礦實現高產高效生產必不可少的關鍵技術之一。科學的錨桿支護設計方案主要確定取決于礦區(qū)的地質條件、圍巖狀況、頂板巖性狀況、地應力狀況等多個因素。 通過采應用動態(tài)信息設計法錨桿支護方法,根據現場實際條件及基礎數據,設計出錨桿初步參數,方案在井下實施過程中,通過礦壓等數據的信息反饋,及時調整設計方案。
口泉煤礦位于大同煤田東南邊緣地段,屬大同向斜東南翼,為一走向南北,傾向西的單斜構造。首采工作面2202 皮帶順槽西側與塔山煤礦以F1 逆斷層為井田邊界隔開, 北鄰盤區(qū)回風上山, 南鄰井田邊界,2202 皮帶順槽布置在19-22# 煤層中,在距盤區(qū)皮帶上山口130m處,按方位角188°48′20″開口,開口平進9m 再按-10°掘進,見19-22#煤層底板后沿底板掘進,巷道長度1063m,巷道斷面為矩形,凈斷面為4700mm×3000mm。
首采19-22 號煤層厚度14.98-24.29m,平均19.73m,煤層傾角平均18°,煤層硬度f 為2~3,煤層結構極復雜,煤層頂底板均為碳質泥巖、局部有煌斑巖,抗壓強度76.0~84.4MPa,抗拉強度4.0~5.1MPa。 底板巖性以泥巖、砂質泥巖為主,少部分為高嶺巖及炭質泥,頂底板對開拓部署,開采工藝、頂板維護等都有較大影響。
現有的錨桿支護設計方法很多,如基于以往經驗和圍巖分類的經驗設計法,基于某種假說和解析計算的理論設計法,以現場監(jiān)測數據為基礎的監(jiān)控設計法。 大量實踐經驗證明,單獨采用任何一種方法都不符合巷道圍巖復雜性和多變性的特點, 因而達不到理想的設計效果。只有采用包括試驗點調查和地質力學評估、初始設計、井下監(jiān)測和信息反饋、修正設計和日常監(jiān)測的動態(tài)信息設計方法,才是符合井下巷道圍巖特性的科學的設計方法。初始設計采用數值計算和經驗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根據圍巖參數和已有實測數據確定出比較合理的初始設計。 然后將初始設計實施于井下,并進行詳細的圍巖位移和錨桿受力監(jiān)測,根據監(jiān)測結果驗證或修正初始設計。 正常施工后還要進行日常監(jiān)測,保證巷道安全。本設計包括試驗點調查和地質力學評估,錨桿支護初始設計,井下施工所需材料、設備和工藝,礦壓監(jiān)測設計和儀器等內容。
針對口泉煤礦特厚煤層地質生產條件,為了充分發(fā)揮錨桿支護的作用,提出以下設計原則:
(1)一次支護原則。 錨桿支護應盡量一次支護就能有效控制圍巖變形,避免二次或多次支護。一方面,這是礦井實現高效安全生產的要求;另一方面,這是錨桿支護本身的作用原理決定的。巷道圍巖一旦揭露立即進行支護效果最佳,而在已發(fā)生離層、破壞的圍巖中安裝錨桿,支護效果會受到顯著影響。
(2)高預應力和預應力擴散原則。 預應力是錨桿支護中的關鍵因素,是區(qū)別錨桿支護是被動支護還是主動支護的參數,只有高預應力的錨桿支護才是真正的主動支護,才能充分發(fā)揮錨桿支護的作用。 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給錨桿施加較大的預應力;另一方面,通過托板、鋼帶等構件實現錨桿預應力的擴散,擴大預應力的作用范圍,提高錨固體的整體剛度與完整性。
(3)“三高一低”原則。 即高強度、高剛度、高可靠性與低支護密度原則。 在提高錨桿強度、剛度,保證支護系統(tǒng)可靠性的條件下,降低支護密度,減少單位面積上錨桿數量,提高掘進速度。
(4)臨界支護強度與剛度原則。 錨桿支護系統(tǒng)存在臨界支護強度與剛度,如果支護強度與剛度低于臨界值,巷道將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圍巖變形與破壞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設計錨桿支護系統(tǒng)的強度與剛度應大于臨界值。
(5)相互匹配原則。錨桿各構件,包括托板、螺母、鋼帶等的參數與力學性能應相互匹配, 錨桿與錨索的參數與力學性能應相互匹配,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錨桿支護的整體支護作用。
(6)可操作性原則。提供的錨桿支護設計應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井下施工管理和掘進速度的提高。
(7)經濟合理性原則。在保證巷道支護效果和安全程度,技術上可行、施工上可操作的條件下,做到經濟合理,有利于降低巷道支護綜合成本。
錨桿形式和規(guī)格:桿體為22# 左旋無縱筋螺紋鋼筋,鋼號為335號,長度2.4m,桿尾螺紋為M24。
錨固方式: 樹脂加長錨固, 采用兩支樹脂錨固劑, 一支規(guī)格為MSK2335, 另一支規(guī)格為MSZ2360, 鉆頭直徑為30mm, 錨固長度1200mm。
W 鋼護板規(guī)格:厚度5mm,寬280mm,長度450mm。
錨桿配件:采用高強錨桿螺母M24,配合高強托板調心球墊和尼龍墊圈,托板采用拱型高強度托板,高度不低于36mm,托板尺寸不小于150×150×10mm,承載能力不低于190kN。
網片規(guī)格:采用經緯網,經緯網材料為10# 鐵絲,網孔規(guī)格50×50mm,網片規(guī)格5300×1100mm,采用16# 鉛絲聯接,雙絲雙扣梳辮法隔孔相連。
錨桿布置:錨桿排距1000mm,間距850mm,每排布置6 根錨桿。錨桿角度:全部垂直頂板布置。
錨索形式和規(guī)格: 錨索材料為Φ18.9mm,1×7 股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長度6300mm,鉆孔直徑30mm。 采用一支MSK2335 和兩支MSZ2360 樹脂錨固劑錨固,錨固長度1970mm。
錨索托板: 采用300×300×16mm 高強度可調心托板及配套鎖具,高度不低于60mm,承載能力不低于400kN。
錨索布置:每兩排錨桿打設3 根錨索,錨索間距均為1700mm,排距為1000mm。
錨索角度:全部垂頂板布置。
圖1
圖2 錨桿錨索支護布置
通過口泉煤礦錨桿支護技術的系統(tǒng)研究,對于煤巖體較完整條件下巷道,實現巷道錨桿、錨索一次支護,優(yōu)化錨桿支護參數,提高掘進效率,降低支護和掘進成本。對于復雜困難條件下巷道,顯著提高巷道安全可靠性,將巷道變形量控制在一定范圍,滿足生產要求,基本不需維修,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支護成本。實現了巷道支護整體水平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