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琳
一年一度備受關注的兩會業(yè)已閉幕。從3月1日去大會堂排隊領證,到3月12日參加閉幕式,在這短短的12天的時間里,穿梭于人民大會堂和幾個駐地之間。作為“跑會新手”,記者感受到了跟日常采訪不同的工作節(jié)奏和工作方式,從同行媒體學到了一些經(jīng)驗,也經(jīng)歷了過山車般的情緒變動,有面對“代表”的緊張,有等待約訪回復的不安,有完成任務的壓力,也有自我突破的滿足。記者回顧“跑會”過程,得出以下幾個關鍵詞。
奔跑:沒參加兩會前,根本沒想過為了采訪會跑得汗流浹背。因為代表駐地分布在北五環(huán)、西三環(huán)、東三環(huán)不同的地方,如果兩個專訪約在了同一天,而又“恰巧”在不同的駐地,那就得用奔跑加交通工具的節(jié)奏“趕場兒”。
干糧:因為大多數(shù)會議都是提前20分鐘停止入場,碰到大家都感興趣的記者會或小組討論,甚至要提前一個半小時去排隊,所以早飯基本沒有時間吃,午飯時間和晚飯時間是委員們在駐地的休息時間,有很多采訪的機會。所以背著干糧,是很必要的。
認臉:在參會的前幾天,能一下叫得出名字的委員用一個巴掌都能數(shù)過來,到最后兩天,不用看胸牌,也能叫出很多委員的名字。
選擇:當左邊是走過來的偶像劉翔,右邊是早就列入約訪名單的經(jīng)濟學者遲福林,經(jīng)過了一秒的糾結還是把錄音筆伸向了右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