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亭,劉 松,張成剛,王 珂
自我國舉辦2008年奧運會以來,全民對體育運動的重視和喜愛空前高漲,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僅想了解體育運動本身,更渴望了解中外體育文化知識,提升自身欣賞國際體育賽事的能力,豐富課余生活,為此大學體育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課程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教育國際化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還是全面提高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必經(jīng)之路。在體育實踐課中合理的運用雙語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以兩種語言為教學媒介,以“發(fā)展體育技能為主,同步促進英語學習為輔”的理念展開教學,幫助學生在掌握羽毛球技術、技能的同時,促進其國際視野和良好國際交流溝通能力的養(yǎng)成,從而實現(xiàn)體育學科雙語教學的真正價值。為真實揭示非體育專業(yè)大學生雙語教學的效果,科學探索出一條適用于非體育專業(yè)學生羽毛球雙語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參加體育課熱情,最終達到強健身體,形成終身體育習慣的目的。
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對象必須是高校非體育專業(yè)的大學生,且必須是參與羽毛球選修雙語教學課程滿1 學年度的學生。具體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2011 級羽毛球選修課雙語教學班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包含了法學、航天、人文、外國語、計算機、媒體、中醫(yī)、軟件、市政、土木工程、機電、電子信息、物理、生命、材料、經(jīng)管等學院的共計196 名非體育專業(yè)學生。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登錄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數(shù)字圖書館、中國期刊網(wǎng)、Internet 網(wǎng)絡等方法搜集相關文獻、著作,并對文獻、著作進行研讀,為研究問題、撰寫文章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1.2.2 問卷調查法 在遵循體育科研方法中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與標準化要求后,設計了學生調查問卷。發(fā)放問卷196 份,回收196 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95 份,有效率為99.5%。運用SPSS 進行統(tǒng)計檢驗后得出問卷信度檢驗Cronbach's Alpha 值為0.726,效度檢驗KMO 值為0.722,且球型檢定顯著(BTS =0.000),說明檢驗結果均符合統(tǒng)計學要求,問卷設計較合理,能較好的解釋論文所要研究的問題。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17.0 進行論文相關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與處理。
要評價、探討體育學科雙語課教學效果如何,無可厚非的要從雙語教學的兩個基本目標入手,即:雙語教學是否對能夠促進學生的體育技能的形成;雙語教學是否能夠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積極作用。然而,與這兩者息息相關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課上教師運用中、英文進行授課的比例,如課上教師運用英文講解比例大,那么講解的時間就不可避免的會延長,而課上時間是有限的,這就使得學生技能練習的時間會相對減少,那么技能的學習效果往往會產(chǎn)生延遲或受到消極影響。同理,如教師以中文講解為主,英文使用較少,雖保證了學生課上練習的時間充分性,但對于學生英語學習的激發(fā)和促進作用確實微乎其微的。為了解決這一教學問題,使得學生能夠真正的從體育雙語課中受益,研究者展開了較為深入的調查分析。
在羽毛球知識與技能學習的起步階段進行雙語教學必須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為確保教學質量,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會依據(jù)不同班級學生的英語基礎、羽毛球技能接受的快慢程度大致將中、英文授課比例設定為7:3 或8:2。這主要是由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是首次接受體育實踐課的雙語教學,且在課前均未接受過任何形式的羽毛球學習,所以此時無論是學生的羽毛球技能水平還是體育英語水平均處于一個初始階段,在該階段過多的運用英文授課會給學生技能學習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學習的障礙加大,不但會嚴重滯后教學進度,影響教學效果,還很可能會抹殺學生學習羽毛球的興趣,使學生對羽毛球雙語課產(chǎn)生逆反心理。為了揭示非體育專業(yè)學生初級階段羽毛球雙語教學中、英文比例應用對學生成績影響是否有顯著差異,教師依據(jù)學生的英語水平、羽毛球技能基礎、年級、性別、專業(yè)等條件基本相同的原則,將學生兩兩一組,組成30 對,然后隨機分入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中、英文7:3 的比例進行授課,即課的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的中英文使用比例均為7:3,且每堂課的新授內(nèi)容教師需用英文教授重點術語、專有名詞,而具體的技術動作細節(jié)運用中文教授;對照組采用中、英文5:5 的比例進行授課,即課的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的中英文使用比例均為5:5,且每堂課的新授內(nèi)容教師結合示范動作先用英文講解一遍,再用中文簡要闡述一遍。經(jīng)過10 次課后統(tǒng)一測驗。結果參見表1、表2、表3[1]。
表1 對照組與實驗組配對樣本相關性分析
表2 配對差異性(差的平均數(shù)95% 的置信區(qū)間)
表3 三組平均分統(tǒng)計表
表1 可見,對照組與實驗組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顯著性檢驗的概率值Sig=0.001,即認為兩組之間確實存在相關性,實驗設計合理。且表2 中對照組與實驗組配對樣本T 檢驗顯著性概率Sig =0.000<0.01。根據(jù)統(tǒng)計學顯著性檢驗判斷規(guī)則,否定H0假設,肯定H1 假設。因此認為,采用中、英文7:3的比例進行授課與采用中、英文5:5 的比例進行授課的教學方法有極其顯著的差異。依據(jù)表3 進一步考察對照組、實驗組、非雙語教學組共三組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得知:實驗組學生的平均得分最高,非雙語教學組第二,對照組平均成績最低。這充分說明在羽毛球雙語教學的初級階段,采用中、英文7:3的比例進行授課的實驗組的技能教學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采用5:5 中、英文比例的對照組,且不會次于非雙語教學組,即初級階段,采用中文70%,英文30%雙語教學方法不會阻礙羽毛球技能學習效果。
為檢驗雙語教學和普通教學兩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技能學習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性,研究者依據(jù)學生的性別、年級、智力、體能等條件基本相同的原則選取了60 名學生,然后把學生隨機分入實驗班與對照班實施了教學實驗。通過實驗前測首先確定兩個班級的學生在教學實驗前羽毛球技能水平是否存在差異性,然后在15 周的羽毛球技能學習后再進行一次后測[2]。在這15 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A 班(即實驗班)采用中、英文雙語授課,而在B 班(即對照班)則僅采用中文一種語言進行授課,授課的內(nèi)容、條件完全一致。最后再運獨立樣本T 檢驗對兩個班級的期末考試技評成績是否存在差異性。
依據(jù)表4 和表5,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教學實驗開始前,兩個班級學生的羽毛球技能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線上,不存在差異性,即平均數(shù)差異顯著性概率Sig =0.807,大于0.05;第二,采用中、英文兩種語言和采用中文一種語言來教授羽毛球,經(jīng)過一學期15 次課后,兩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技能成績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即兩者的檢驗統(tǒng)計量對應的概率值分別為Sig =0.034 >0.01 且<0.05。也就是說雙語教學實驗班和非雙語教學對照班學生的羽毛球技術水平存在顯著的差異性。表5 能夠清晰的發(fā)現(xiàn)這種差異性主要是指雙語教學班級學生的平均技評成績要明顯好于非雙語教學對照班。即A 班(雙語教學實驗班)學生的平均技評成績?yōu)?7.53,而B 班(非雙語教學對照班)學生的平均成績?yōu)?5.07。
表4 羽毛球技評成績檢驗結果
表5 兩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羽毛球技能統(tǒng)計量表
以上統(tǒng)計分析充分證明,如果教學過程設計合理,中英文運用比列適當,那么采用兩種語言來學習羽毛球不單不會阻礙技能的習得,反而會是促進羽毛球技能的發(fā)展和提高。結合實際教學分析發(fā)現(xiàn),在采用雙語教學時學生需要加倍集中注意力來跟上教師英文講解的思路,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注意的強度。其次,在體育實踐課教學中運用雙語教學時,教師在英文講授時可以結合示范動作、中英文對照提示板等方法幫助學生領會教師意圖,從而更好的促進技能習得。再者,雙語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為降低英語授課而給學生帶來的學習心理壓力,往往會將羽毛球技能術語、裁判用語等內(nèi)容的學習與游戲設置有機結合,有效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姿動覺”[3]。這種新式的教學方法在體育課中比較新穎,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大大激發(fā)學生好奇心,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所以在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學習動力的情況下,他們的羽毛球技能習得效果、掌握程度便會自然而然的提升。
首先,調查結果顯示(見表6),從學生的主觀上來看,約有72%(N =140)的學生認為經(jīng)過羽毛球雙語課的學習,自己的英語水平尤其是體育英語水平提高了;約2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體育英語沒有明顯的變化[4]。
表6 雙語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
但從客觀上來講,羽毛球雙語教學的實施確實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起著或多或少的促進作用,豐富了學生的體育英語詞匯量。教師采用問卷測試的方法,隨即抽出課上涉及的羽毛球術語,以中、英對照連線題的形式考查學生對羽毛球英文的掌握情況,結果如表7所示:約有74%的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課上教師講授的英文術語,18.5%的學生能夠基本掌握,還有7.6%的學生需要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羽毛球術語的而掌握程度。
表7 羽毛球英文術語掌握情況
將教學進行到3 堂課以前的調查數(shù)據(jù)與15 堂課后的調查數(shù)據(jù)相對比可發(fā)現(xiàn),認為自己完全能聽懂的學生人數(shù)比例有了顯著的增長,即由原來的27 人增加到81 人,增長比例約占總人數(shù)的28%,而完全聽不懂的學生人數(shù)也從原來的35 人銳減到現(xiàn)在的1 人,減少比例約占總人數(shù)的17%,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學生從完全同不懂的狀態(tài)逐步過渡到了部分能聽懂,而部分能聽懂的學生已經(jīng)開始想完全能聽懂的狀態(tài)發(fā)展,整體教學效果正處于一個循序漸進的提升階段,如表8所示。
表8 學生聽力效果對比情況
表9 雙語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強度表
表9所示,將雙語教學對學生英語學習各方面的影響強調度進行對比后按影響強度的大小由高到低排序發(fā)現(xiàn):在所有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中有近91%的學生認為自己掌握的體育詞匯有所增加,其影響強度最大;影響強度位列其次是促進了學生對外國體育文化的了解。約有83%學生確實體會到了雙語教學助于提升自身欣賞國外體育賽事的能力;影響程度位列第3 位的是約有80%的學生承認雙語教學對了解外國體育文化的促進作用。再次是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意識。在接受調查的195 名學生中,有150 名學生,約77%的學生認為通過羽毛球雙語課的學習,使得他們更加重視英語的學習,且有102 名學生,約52%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增強了他們主動學習英語的意識。經(jīng)進一步了解得知,學生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因為雙語教學的授課形式和內(nèi)容使得他們切身體會到英語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實用性;位列6、7 位的影響因素為促進了學生英語聽力水平。在經(jīng)過了半個學期約4 個月,約15 次課的學習后,大部分學生能夠較好地適應教師英文講解的速度和比例,英文聽力顯示出逐步提高的趨勢。具體表現(xiàn)為當教師運用英文講解時,可通過學生的面部表情清晰的察覺出其思維反應速度的增快;當教師給予英文口令或運用英語組織課上練習時,可通過學生的動作反應速度、正確程度來判斷他們是否聽懂了教師的要求[5]。
綜合表9 所涉及的10 個影響因子來看,排名前3 位的影響因子均屬于體育英語的范疇,而從4~9 位的影響因子均屬純英語學習范疇,最后為將羽毛球雙語教學作為一個間接影響因素考查其對英語等級考試的促進作用發(fā)現(xiàn),效果不大。這也從側門說明了羽毛球雙語教學的整個實教過程的確是緊密結合體育運動情境而展開的,教學自始至終都圍繞著“發(fā)展體育技能為主,同步促進英語學習為輔”的理念而逐步進行,教學效果與課前制定的教學任務能夠保持較高的一致性,基本確保了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1)高校非體育專業(yè)大學生在羽毛球雙語教學的初級階段,英文授課比例不宜過多,且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情況下建議采用中文70%,英文30%雙語教學方法不會阻礙羽毛球技能學習效果。
(2)高校非體育專業(yè)大學生在羽毛球雙語課程在教學設計合理,中英文授課比列適當?shù)幕A下,不單不會阻礙羽毛球技能的習得,反而對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與積極性,從而促進羽毛球技能的形成與發(fā)展。但教學中應根據(jù)每個班級的具體差異情況,適時靈活調整兩種語言的應用比例。
(3)高校非體育專業(yè)大學生羽毛球雙語選修課能夠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特別是體育英語水平的提高。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模擬比賽現(xiàn)場等方式促進學生對體育英語的掌握,尤其在學習的中、后階段開展,教學效果更佳。
[1]崔洪弟.教育與心理統(tǒng)計中SPSS 的應用[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76-85.
[2]張文建.高師體育專業(yè)網(wǎng)球選修課雙語教學的探索[D].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劉 澈,文世林.體育雙語教學的“三覺教學法”實驗研究[J].體育科技,2005,26(1):96-98.
[4]陳海生.河南省本科高校體育專業(yè)開展“雙語教學”現(xiàn)狀研究與分析[D].河南大學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
[5]張 軍.體育運動心理學教程[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4:62-72.
[6]Tayler,M.A.,Davids,K.Coaching perceptual strategy in badminton[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1994(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