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張濤,王守山,李彬,浦國斌,榮海博,俞麗娟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北京102200)
人類基因組DNA有3×109bp,其中10%是串聯(lián)重復序列,稱為衛(wèi)星DNA。按重復片段的長短,又可分為大衛(wèi)星、中衛(wèi)星、小衛(wèi)星和微衛(wèi)星序列。其中重復片段為2~7bp組成的稱為微衛(wèi)星,又稱為短串聯(lián)重復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簡稱STR)[1],不同人體基因組衛(wèi)星DNA重復單位的數(shù)目是可變的,因此形成極其復雜的等位基因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2~4]。隨著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迅猛發(fā)展,DNA分析在現(xiàn)代生命科學領域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它是從生物的分子-基因水平揭露生物的特性,所以具有極高的鑒定能力和廣泛的應用。自1985年英國遺傳學家Alee Jeffreys建立了DNA指紋技術以來,DNA技術已經(jīng)成為個人識別和血緣鑒定的最有效方法,在司法鑒定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DNA分型技術歷經(jīng)了單位點DNA指紋(SLP)技術、以PCR為基礎的可變數(shù)目串聯(lián)重復序列(VNTR)與STR、小衛(wèi)星變異序列(MVR)、Y-染色體單倍型測定、單核苷多態(tài)性(SNP)及線粒體DNA(mtDNA)序列測定、基因芯片技術等[5],分子生物學逐漸滲透到法庭科學領域。刑事案件偵破、親子鑒定、災難身份識別等越來越依賴于DNA分析技術。目前最常用于法醫(yī)DNA檢驗的遺傳標記為STR遺傳標記,這主要是由于STR分型技術原理成熟穩(wěn)定,相關的技術資源豐富,世界各國數(shù)據(jù)庫建設均以STR分型數(shù)據(jù)為基礎。可以預見,STR分型技術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仍是法醫(yī)DNA檢驗的主導技術[6]。
用于STR分型檢測的DNA序列分析儀及配套技術的研究不僅是多學科的交叉于綜合(涉及分析化學、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光學、電子與計算機學等),更是一項高科技產(chǎn)業(yè),是目前乃至未來生命科學領域中的一個核心分析儀器。目前DNA分析儀主要是采用激光誘導熒光[7~9](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LIF)方法檢測毛細管電泳(Capl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利用激光誘導熒光檢測器可使毛細管電泳法的靈敏度大為增加[10],因此,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檢測方法。國內(nèi)之前一直沒有相應的產(chǎn)品問世,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國內(nèi)DNA序列分析技術的推廣應用和持續(xù)發(fā)展,針對于此類分析儀的產(chǎn)品性能評價也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法。
本文針對此類產(chǎn)品的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實驗方法對自主研制的GA118-16A遺傳分析儀的各項性能指標進行初步評價研究。實驗結(jié)果表明,實驗方法可行,儀器性能良好,重復性好,靈敏度高,分辨力達到單堿基分辨,滿足STR分型的要求。
GA118-16A遺傳分析儀是基于激光誘導熒光毛細管電泳檢測的DNA片段分析系統(tǒng),如圖1所示。激光器發(fā)出的激發(fā)光經(jīng)過一系列二分鏡、反射鏡和相應的濾光片照射到毛細管中,毛細管內(nèi)徑中的熒光物質(zhì)受激發(fā)出熒光由CCD及分光系統(tǒng)收集,最后經(jīng)過A/D轉(zhuǎn)換器由計算機采集。
圖1GA118-16A遺傳分析儀示意圖
標準DNA樣品:Gene Scan-500 LIZ(片段長度包括:50,75,100,139,150,160,200,250,300,340,350,400,450,490,500,AB公司);主要化學試劑有:POP-4凝膠(AB公司),Hi-Di甲酰胺(AB公司),緩沖液(AB公司)。
2.3.1遷移速度檢測
將標準DNA樣品配制成一定濃度的電泳上樣樣品,一定電泳場強下預電泳3min,采用緩沖液平衡凝膠的過程能夠使膠均勻,在以后電泳中不會產(chǎn)生傳導率變化;采用電動進樣,精確控制進樣時間和進樣壓力,消除進樣量的偏差;毛細管溫度從進樣端至檢測端保持在60℃。依次改變電泳電壓:8、9、10、11、12、13、14、15KV。計算50~500 bp范圍內(nèi)的各個片段的遷移速度與電泳電壓的關系。
2.3.2靈敏度檢測
用標準DNA樣品作為標準不斷稀釋,配制成一系列濃度梯度的樣品,在固定電泳電壓和電泳溫度等條件下,進行電泳實驗,記錄相應的信噪比,并計算相應的樣品濃度。
2.3.3重復性檢測
將標準DNA樣品配制成一定濃度的電泳上樣樣品,相同電泳條件下平行測定數(shù)次,比較每次出峰情況。
2.3.4分辨力檢測
以PMD-18質(zhì)粒為模板自設計引物,分別合成498-504bp的DNA片段,按一定比例適當混合后進行上樣電泳,分析檢測結(jié)果。
遷移速度指帶電粒子在單位時間內(nèi)移動的距離。在同一電場同一介質(zhì)中的粒子,如帶電荷數(shù)不同或粒子大小不同,則各自電泳速度不同,因而電泳能使各粒子分開。遷移速度為:
式中,Q和γ分別是粒子的所帶電荷數(shù)和有效半徑,η是溶劑粘度,E為電泳時的電場強度。而電場強度為:
式中,V是電泳時的電壓,L是電泳通道總長度。所以得出:
從式中可以看出,粒子在電場中運動的遷移速度,除了與電泳電壓有關,還受到粒子所帶電荷數(shù)和有效半徑,以及溶劑粘度的影響,所以實驗中采取同一標準DNA樣品,同樣的電泳介質(zhì)以及相同的泳道長度以消除其他因素的影響。通過實驗測得不同長度片段的遷移速度與電場強度的關系如圖2所示,相對平均標準偏差為2%。
從圖2可清楚看出遷移速度與電場強度成比較好的線性關系,此外,也可清楚看出當電場強度大于280V/cm(電泳電壓大于13KV)時可完成500bp長度片段的電泳,并進行有效分離。
圖2不同長度片段遷移速度與電場強度的關系
DNA分析儀的探測靈敏度通常是指在信噪比大于3的情況下,DNA分析儀所能檢測到的毛細管內(nèi)染料的最低熒光濃度。
式中,D為檢出限(即靈敏度),HN為噪聲峰高,ρ為樣品的濃度,H為樣品峰高。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選取樣品中同一位點的最低峰為基礎,記錄每次的峰高,計算平行測定的平均峰高,以樣品濃度對峰高作圖,如圖3。從圖3可以看出,樣品的出峰高度隨著樣品的濃度增大而升高;而當濃度降低到一定值時,峰值變化幅度也很小,這與儀器的信噪比有關,低于該值則無法對樣品進行檢測分型。根據(jù)公式(4)得出該分析儀的靈敏度為3.8×10-2ng/μL。
圖3樣品濃度與峰高的關系
重復性指在確定的測量條件下連續(xù)測試得到的普通原因(隨即變差)變差。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選取任一泳道毛細管,以片段長度對出峰幀數(shù)作圖,如圖4。從圖中可以看出,對于同一位點,每次電泳時的出峰時間基本保持一致,相對標準偏差為0.8%,儀器的重復性較好,滿足STR分型要求。
分辨力即儀器對長度相近的DNA片段的區(qū)分能力。其單位為DNA片段長度:堿基對(bp)。通過瓊脂糖凝膠平板電泳對合成的片段進行純度檢測,如圖5所示;并通過毛細管電泳對單個片段的實際片段長度進行檢測(如圖6),實驗結(jié)果表明所合成DNA片段均為質(zhì)量和純度較高的長片段DNA鏈。
圖5不同長度片段瓊脂糖凝膠平板電泳
對合成的片段進行適當濃度混合,采取進樣電壓3KV,進樣時間10s,電泳分離電壓為15KV在自行研制的118-16A遺傳分析儀上進行電泳,所得電泳圖譜如圖7所示。
在圖7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片段長度為500bp時,2個相差1個bp的條帶也可以很好的分離。因此通過該方法可以實現(xiàn)對DNA分析儀單堿基分辨能力的檢測。
以Gene Scan-500 LIZ作為標準DNA樣品對GA118-16A遺傳分析儀進行初步性能評價,通過設計的實驗方案,對儀器性能進行檢測,其上樣檢測靈敏度達到3.8×10-2ng/μL,同時可實現(xiàn)單堿基分辨,重復性較高。檢測結(jié)果表明,設計的實驗方法能夠很好評價GA118-16A遺傳分析儀相應性能指標。
圖6498-501 bp DNA片段
圖7自設計DNA片段電泳分離圖
[1] Edwards A, Civitello A, Hammond H A,et al.Am J Hum Genet,1991, 49(5): 746-756.
[2] Schafer A J, Hawkins J R. Nature Biotechnology, 1998, 16(1): 33-39.
[3] Zietklewic Z I. Gene, 1997, 205: 161-171.
[4] Collette D, sabine F, Ceclle F,et al.Nature, 1996, 380(14): 152-154.
[5] Michele C, David A, James I,et al.Nature Genetics, 1999, 22: 231-232.
[6] 印佳, 趙興春, 孫敬, 等. 法庭科學DNA STR分型標準物質(zhì)初探.刑事技術, 2009, 6 : 3-6.
[7] Zhang J Z, Chen D Y, Wu S, et al. High-sensitivit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for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linical Chemistry, 1991, 37(9): 1492-1496.
[8] Fu J L, Fang Q, Zhang T, et al.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system for microfluidic chips based on an orthogonal optial arrangement. Anal Chem, 2006, 78: 3827-3834.
[9] Swinneyk, Bornhopd J. Detection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Electrophoresis, 2000, 21: 1239-1250.
[10] 黎源倩, 楊經(jīng)國, 周穎, 等. 毛細管電泳-激光誘導熒光檢測裝置的研制及應用. 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04, 35(1): 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