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田
近兩年,學校所在的社區(qū)之一東漖村開展城中村改造,很多學生都搬遷異地,離學校遠了,家長和老師的交流也少了。俗話說,善者不來,來者不善。那些來學校的家長越來越難“伺候”,他們經常把孩子在學校發(fā)生的一點小事情無限放大,進而激化矛盾。教導主任反映離異、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德育主任反映焦慮、自閉等心理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學校與家長如何有效溝通?教師與家長如何有效交流?這些問題都困繞著學校管理者。為了走近學生,走近家長,為了讓教師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切身感受學生成長的環(huán)境,學校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為走近而走進”主題家訪活動。
一、“為走近而走進”家訪活動回放
“為走近而走進”主題家訪活動在一個周五的下午開始進行。老師們或騎車,或開車,或乘公交車,或領著學生步行分別到已預約好的學生家里。在家訪中,老師們與家長促膝談心,談孩子學習、談家庭生活,還談社會現象,彼此間如拉家常般親切自然。教師與家長坦誠相對,溝通交換意見,有的班主任還特意送上自己刻錄的教育專題光盤贈送給家長。孩子們?yōu)槔蠋煿馀R家中感到莫名興奮和光榮;家長們對老師百忙之中深入到家中訪談表示極大的贊賞和敬佩。這一天,老師們穿梭在街頭巷尾的畫面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為了解老師們對家訪的看法,也為了解本次家訪的效果,家訪后我在QQ群里發(fā)起“E時代教師要不要家訪”的討論,話題拋出后討論可謂熱烈:
“對于我們的家訪,家長都很重視,特意請了假在家里等我們?!?/p>
“這次家訪總體上口碑很不錯!一些來報名的新生家長私下交談說這學校的老師去學生家家訪,證明老師很有責任心......”
“時間是緊了點,但與家長拉近了距離,不相信辛苦了會沒有效果?!?/p>
“家訪工作肯定有利有弊,但我覺得利大于弊,幾十年后我教過的學生家長還記得我,呵呵。想當年騎著‘爛單車每晚放學后圍著東漖村轉圈呢,辛苦但快樂著!”
“其實家長還是很歡迎的。有些學生知道老師來家訪既緊張又開心!”
“在通訊網絡發(fā)達的今天,傳統(tǒng)的好東西不應丟棄??纯偙嚷犝鎸崱!?/p>
“我們和家長談得很貼心、很投機。”
……
通過QQ上的交流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老師對本次家訪的效果是滿意的,也認為信息時代家訪是必要的。
雖然這次家訪過程中遇到不少實際困難,但是家訪中教師與家長面對面、心對心的親密交流,教師們真實了解到通過電話、QQ、微信、郵件、短信等這些現代化手段難以詳細了解到學生的“第一手資料”。眾多家長對學校這一舉措表示了贊賞,老師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可。六年級的朱文清爸爸說:“我們當家長的可真是盼星星盼月亮地等著老師來,有些話來到家才好說,開家長會還真不知道從何說起?!?/p>
二、啟示:E時代家訪不過時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學校要對班主任、任課教師的學生家訪提出具體要求。”2012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yè)標準(試行)》對校長專業(yè)素質提出六項基本要求,在“調適外部環(huán)境”要求中就提到:“建立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機制,建立教師家訪制度,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形式,指導和幫助家長了解學校工作情況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掌握科學育人方法?!边@些政策、文件的規(guī)定充分說明家訪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
這一個月的家訪,雖然不及電話、QQ、微信、郵件、短信快捷方便,但是得到了學生的喜歡、教師的認同、家長的贊許,這足以證明家訪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是有必要的。正如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把一份愛心放在家訪中,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蔽覀儓孕?,E時代家訪不過時!
1.家訪有助于教師“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德育主任麥艷芬老師在《家訪隨行有感》中寫道:“一次平常的家訪,一份不平常的感動。從這次家訪中,我感到這次家訪來得太遲了,為什么我們沒有更早地發(fā)現這些從特殊家庭走出來的孩子?為什么我們沒有更早地讓他們感到學校的溫暖?是我們的家訪有太多的蜻蜓點水,還是他們的遭遇從來沒有進入我們的視野?”
子華是四(1)班一個特殊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有多動癥,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下課喜歡招惹同學,所以班里的其他孩子都不愿與他交往。四年來,老師們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悉心的心理輔導,小家伙學習態(tài)度、行為習慣大有改善,特別是招惹同學的壞毛病改了不少。但這個學期開學以來,他又舊態(tài)重演,厭學、情緒不穩(wěn)定,一次因語文作業(yè)沒有完成又不想補做,突然情緒失控,搬起桌椅就砸,還傷及幾個同學,導致家長們怨聲載道。班主任楊老師多次打電話向子華爸爸反映孩子的最近表現,并希望家長配合做好教育,但子華不但沒有任何起色,就連作業(yè)也經常不能完成。針對子華同學的反常行為,楊老師決定去家訪。通過家訪,楊老師了解到子華從小是媽媽管教,但媽媽的教育方式過于溺愛,尤其是在學習方面,媽媽包辦代替太多,導致子華獨自學習的能力不強。此外,楊老師還了解到,這個學期子華父母離異,媽媽不在身邊,子華不僅失去了母愛,還失去了學習上的幫助人,爸爸既缺乏耐心又缺少方法。通過家訪面談,孩子爸爸意識到以往教育方式的不對,并且表示會全力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于是,楊老師和家長一起制定了下一步的教育方案。此后,子華的學習態(tài)度端正了許多,焦躁情緒也改善了不少。雖然子華在學習上還是存在許多問題,但有了改變就有希望,相信他一定會有蛻變的那一天。
2.家訪有助于更好地形成家校合作交流的平臺
于漪曾說過:“傳統(tǒng)家訪仍有必要,這是學生、教師和家長溝通的一條好途徑。”青少年教育專家周長根也曾說過:“現代不少學校和教師通過電話了解情況,但這只是聲音的傳遞,代替不了面對面感情的交流和實地的踏訪?!逼鋵?,不管科技如何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出現什么變化,我們的社會仍是人性化的社會。電話、QQ、微信、電子郵件等信息技術一般只能實現教師和家長的雙向交流,而家訪則能更好地實現教師、學生和家長三方的溝通。通過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教師和家長得以在隨和、寬松的氣氛中進行感情的交流,深入地討論教育方法的細節(jié)、孩子的表現,能使教師和家長都獲得更多更細的信息。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更有效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學識水平去感染、影響家長;另外,家訪還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對家長的尊重,從而促進家長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為走近而走進”的家訪活動,讓我們認識到,家訪是促進家校溝通、合作的有效方式。作為學校管理者,應建立起相應的教師家訪制度,通過制度明確家訪工作過程中相關問題的解決辦法,使我們的教育更富有人情味。
(作者單位:廣州市荔灣區(qū)金蘭苑小學
廣東廣州 510375)
責任編輯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