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撰稿人馬志國,心理學者,應(yīng)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性學會性心理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華醫(yī)學保健國際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教育家協(xié)會理事,國家基礎(chǔ)教育實驗中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動研究總課題組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青年研究》等多家報刊心理專欄作家,CCTV等多家電視臺特邀心理專家,出版《心理咨詢師實用技術(shù)》等著作30余部,入選《中國專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多部典籍。
馬老師:
您好!看過您的書,也看過您的文章,很信賴您,今天也來和您談?wù)勎业睦Щ?。我今?5歲了,本該安享退休生活,卻經(jīng)常心緒煩亂,感覺很不好。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請您幫我分析分析。
是這樣的。上班的時候,都說我是個好同志,自己也敢說在工作上是個好同志。自己幾十年來,工作上真是兢兢業(yè)業(yè),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對待工作,我可以說是個完美主義者,不管做什么工作,總是做到竭盡全力,力求盡善盡美。所以,工作業(yè)績很突出,年輕時候獎狀一張接一張。不僅如此,對待同事,對待上下級,我也是努力處好關(guān)系,不管是對誰總是做到盡心盡力。所以,我在外面的人緣也很好。過去人們都說我是個好同志,現(xiàn)在大家都說我是位好先生。也正是憑這一點,幾十年自己在職場不斷晉升,做了很多年的領(lǐng)導(dǎo)工作,最后是從局級調(diào)研員退下來的。
可是,我在家里的情況就不是這樣了。在家里,和全家人的關(guān)系都不是很好,特別是對孩子們,我經(jīng)常發(fā)脾氣。孩子們要是哪件事不對我心思,立馬變臉,大吵大鬧。孩子們有些事和我有分歧,我毫不客氣,不管怎樣必須聽我的。我知道,孩子們私下里說我是一言堂。我就是一言堂,在外面,我要和大家商量;在家里,還商量什么,誰不聽我的也不行。過去每天上班,家里的這種情況也不太明顯?,F(xiàn)在退休了,沒有外面的生活了,家里的這個狀況更明顯了。就這樣,因為我的壞脾氣,弄得和孩子們的關(guān)系也很僵,自己也很苦惱。我究竟是怎么回事?
跟您就多說幾句。我父親是在戰(zhàn)爭年代犧牲的,那時候我也就一兩歲,心里沒有父親的記憶。母親沒有改嫁,我們孤兒寡母幾十年。我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在記憶中,聽別人說起自己的爸爸,我就感到很自卑、很無助,有一種無依無靠的感覺。因此,也就時時處處小心,努力把事情做好,從上學就是老師喜歡的好學生。但是,我心里一直感覺不安全。直到長大了,說實話直到現(xiàn)在,我還是常常想起父親。我已經(jīng)寫了幾篇懷念父親的文章,歌頌父親偉大的犧牲精神,表示要永遠繼承父親的遺志。不知道我的經(jīng)歷與我的心態(tài)是否有關(guān)。
拉拉雜雜和您說了這么多,心里感覺輕松多了,希望您再給我一點建議,讓我的退休生活好一些。謝謝您!
您的讀者 任志華
任志華先生:
您好!您的故事真是挺有意思,外面的一位好先生,在家里卻是一副壞脾氣。您自己也感覺很有點自相矛盾了,是吧?但是,我要說,外面的好先生,家里的壞脾氣,其實一點不矛盾,都是因為您的心里缺少安全感,是缺少安全感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現(xiàn)。正如您自己已經(jīng)隱約感覺到的,您童年的孤兒寡母的生活經(jīng)歷,在您的心中種下了一顆不安全的種子,從而通過潛意識活動影響了您的生活,讓您在外面是一位好先生,在家里卻有一副壞脾氣。
我們先說您在外面贏得好先生的贊譽,說明了您有完美主義人格特征。您知道嗎?完美主義人格特征的背后,往往源于一種不安全感。按照心理學的需要層次學說,安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您的孤兒寡母的生活,讓您強烈體驗到安全需要的不滿足。人的需要不滿足,總要尋求補償。安全需要的不滿足通過什么途徑補償呢?追求完美便是讓安全感得到保護的一個途徑。如果我們對完美主義者進行深入的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常常是出于一種自我保護的需要。就是說,他們做事總是懷著希望毫無瑕疵的完美結(jié)局的動機,只是想把自己保護起來,免遭別人的輕視和傷害。一句話,由于缺乏安全感,人就要自我保護,完美主義便是自我保護的一種策略。這種自我保護確實收到了效果,讓您在外面工作上有了好業(yè)績,人際關(guān)系上有了好人緣。一句話,是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讓您在外面成了一位好先生。
接下來我們再說您在家里的壞脾氣,也是因為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在外面靠完美主義給自己制造了一個心靈的保護層,來滿足心靈對安全感的需要。在家里,這個自我保護的完美主義換了一副面孔,這副面孔多少有了權(quán)威的色彩。您知道嗎?一個人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會對周圍的人濫施權(quán)威,比如對周圍的人缺乏相容,對下屬缺乏寬容,對家人缺乏包容,等等。您作為一家之長,按常理本該包容地對待兒女,但是,由于內(nèi)心的不安全及其導(dǎo)致的完美主義,對兒女也會過多的挑剔,就是說會看到兒女更多的不是、更多的不完美。于是,您內(nèi)心就受不了,就會借助家長的權(quán)威來發(fā)號施令,頤指氣使,在子女看來就成了唯我獨尊的一言堂。但是,兒女們總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獨立的人格,于是,遇事就難免有自己的主張,有自己的行事準則。長此以往,家人關(guān)系陷入緊張,您也就難免經(jīng)常發(fā)脾氣了。一句話,是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讓您在家里有了一副壞脾氣。
不管是好先生,還是壞脾氣,雖然都能幫您的安全感獲得了一些補償,但是,都不能真正讓安全感回歸心靈深處。您該怎么辦呢?
我的建議是,一切順其自然。具體說來有兩個意思。
一是坦然接納自我,接納自我的童年,接納自我的生活,接納自我的一切。您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年歲,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您一定能夠領(lǐng)悟,追求幸福不是跟自己的人生對抗,而是對自己人生的所有都坦然接納,無條件的接納。比如接納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就不再對抗,不再糾結(jié)。這樣,自己的心就逐漸回歸真正的安寧。
一是直面內(nèi)在自我,直面自我的內(nèi)在感情,直面自我的內(nèi)在感情需求,進而直率表達自我的內(nèi)在感情。正如您所體驗到的,我們說說心里話,您就感覺輕松多了,這就是直面內(nèi)心,直率表達內(nèi)心的好處。以后您還可以這樣做,比如,找個適當?shù)臋C會和家人訴說訴說您的童年生活,訴說訴說您的內(nèi)心世界,不拘形式,放開面子。再有,順便提醒您,您寫文章表達對父親的懷念,表面看來是歌頌贊美父親的偉大,其實,也是為了補償自己童年親情缺失導(dǎo)致的不安全感。由于您蒙上了一層歌頌的外衣,反而難以達到心理補償?shù)男Ч?。所以,建議您也來個直面真實內(nèi)心,拿起筆來直抒胸臆:爸爸,我沒有見過面的爸爸,兒子想您,兒子一輩子想您?。∫苍S,這樣您會苦不堪言;也許,這樣您會淚水橫流。但是,如此直抒胸臆,反而會更好的對心靈療傷,更好的讓心靈的傷口得到愈合,更好的找到內(nèi)心的安寧。如果您愿意,看過信后您就不妨嘗試,您會有更切身的心靈解脫的感覺的。
請原諒最后讓您重新體驗心靈的陣痛。但是,走過陣痛,心靈就會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真正走向安寧。祝福您!
心理咨詢師 馬志國
編輯/張玉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