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樣
People have kept close attention on strange stones since ancient times. It was recorded by Shangshu, Yugong that there were a host of stones produced in the Tarzan mountain, which wer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tributes of China. Besides, Shanhaijing recorded hundreds of places producing strange stones.
奇石很早就納入了中國人的視野。據(jù)《尚書?禹貢》記載,泰山山谷中產怪石,并作為進貢禹王的珍品之一。而《山海經》中則記錄了百余處礦物奇石的產地。
時間流逝,到了東晉末年,出現(xiàn)了一位愛奇石的文人——陶淵明。歸隱田園的他以耕作賞菊為樂,閑暇之時把酒東籬,身邊有巨石相伴。相傳他每醉輒坐臥其上,深覺此石有醒腦提神之效,便鄭重其事地名之為“醒石”。此舉引得后人艷羨無比,并因此奉其為開創(chuàng)賞石先河的祖師爺。
賞石之風飄過了魏晉,來到了盛唐。在唐詩和佛教的影響下,奇石既可以小觀大、臥游山水,又能寄托情懷、表達心境,遂廣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在唐代,賞石蔚然成風,而在“賞石圈”里最為有名的當屬白居易,堪稱唐代賞石第一人。白居易癡迷太湖石,曾作《太湖石記》,在其存世的作品中也有許多關于太湖石的詩句:“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云根?!蓖砟昃幼÷尻?,白居易更是“閣前疊石、堂中藏石”,曾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蘇州得五方“太湖石”,均運到香爐峰北遺愛寺西,周遭遍植松竹,作垂暮安身之地。無怪乎日本見村松勇所著《中國庭園》中稱贊他是開辟中國庭園的鼻祖。
詩人柳宗元在柳州任職期間愛上了當?shù)氐钠媸?,曾將柳州八景之一“龍壁回瀾”下的秀石做成硯臺送給好友劉禹錫。詩圣杜甫也藏有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遠的“小祝融”,祝融峰本為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如此為名可見杜甫對其喜愛之情。另外,張祜、陸龜蒙、皮日休等也都是愛石之人,都留下了許多動人的頌石詩文。
得于文人雅士的推動,宋代的賞石之風蓬勃發(fā)展。當時的著名文人范成大、葉夢得、陸游都是藏石賞石的名家,而最值得書寫的要數(shù)蘇軾、米芾這兩位中國賞石史上最富藝術色彩的大藝術家。
蘇軾藏石大多隨性而為,形諸文字,頗多趣事。他在黃州任職時,發(fā)現(xiàn)“齊安江上往往得美石”,“溫潤如玉,紅黃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愛”,但得之甚難,只有在江邊嬉戲的小孩子可以摸到。東坡想了個主意,用糖塊和小孩子交易,于是他先后得到了289枚大小形狀不一的奇石,并用古銅盆注水供養(yǎng),時常玩賞,好不自在。
相比之下,米芾則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位“古今第一賞石名家”頗愛收藏丑石,在安徽任無為軍知府時,米芾初入官署,見署衙庭中立一塊巨大的丑石,“憨然無邪,有君子之氣”。米芾立命仆從沐浴更衣,整理官帽,手握笏板跪倒就拜,并尊稱此石為“石丈”。后來米芾又聽說城外河邊有塊奇丑無比的怪石,便命衙役搬至府衙內。見此怪石,米芾竟得意忘形,跪拜在地,大呼:“我欲見石兄二十年矣!”
元代文人學士秉承宋人雅好奇石之遺風,賞石也可用來懷念故國山河,并且借以抒發(fā)積郁之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趙孟頫、倪瓚、朱德潤等人。
據(jù)《云煙過眼錄》記載,趙府藏靈璧石“香山”一座,座底上鐫有“云根”二字,還有兩方名石,一曰“垂云”,一曰“沁雪”,都極為古樸典雅、秀麗端莊。趙子昂曾撰文評價自己收藏的山景石“太秀華”:“片石何狀,天然自若”,“一氣渾淪,略無嚴壑”。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將丹青之法施于園林經營,曾參與“獅子園”的規(guī)劃工作,用碎石巧妙地疊成各式“盆景石”,宛若天成。
明清時期由于園林藝術的發(fā)展,推動了奇石藝術的繁榮,并且出現(xiàn)了成熟的文獻圖錄。例如林有麟的《素園石譜》、諸九鼎的《石譜》、沈心的《怪石錄》、梁九圖的《談石》等。
林有麟家世代藏石,到他這一代已數(shù)量頗豐。他尤愛變化多姿的六合石(即雨花石),并一一慧以嘉名,甚至將奇石“青蓮舫”的名字作為自己的齋名。見多識廣的他所著《素園石譜》,也堪稱中國奇石史上最為豐富完備的石譜。
明代另一位頗負盛名的藏石家為米芾的后裔米萬鐘,愛石成癖自稱“石隱”,取號“友石”,在京師造三座園墅“湛園”、“勺園”、“漫園”,均以奇峰怪石取勝。陳銜《奇石記》中記載了他所蓄最著名的五塊奇石,皆為傳世數(shù)百年的舊物。他曾請吳文仲將所蓄奇石繪成一卷,其中有一塊“形如片云欲墜”的青石,傳說為祖先米芾的遺物。
清朝的畫家石濤、鄭板橋也都是愛石之人。石濤與倪瓚一樣,繪畫與園林構造相融匯,親自用太湖石疊出一個章法奇好的“萬石園”;鄭板橋則繼承米芾的“丑石觀”,并認為“丑而雄,丑而秀”,看似凹凸不平、崎嶇怪險,卻是“陋劣之中有至妙也”。
除了畫家,文人曹雪芹和蒲松齡也是愛石之人。《紅樓夢》原名《石頭記》,而《紅樓夢》中涉及不少關于“玲瓏山石”的專業(yè)描述,也暗示出曹雪芹是位奇石收藏愛好者。而蒲松齡《聊齋志異》的名篇《石清墟》所描寫的就是人石戀情,并在結尾感嘆道:“士為知己者死,非過也!石猶如此,何況于人!”蒲松齡還效仿米芾,“我具衣冠為瞻拜,爽氣入抱痊沉疴”。他曾感慨:“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