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化宇
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是高校國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畫課程的不斷深入和教學改革,國畫教學中的古絹紙應用和實踐逐漸受到重視,運用古絹紙的教學課程應運而生,成為一門新的中國畫教學課程。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開設古娟紙課程,能提高和促進中國畫專業(yè)教學水平,進一步完善國畫教學改革。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運用是國畫專業(yè)提高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同時還有古絹紙制作和修復理論等課程要求,傳統(tǒng)的國畫教學方法不能達到良好的國畫教學效果,所以,研究及探討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具有現實的作用。
第一,通過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運用學習,能提高師生掌握古絹紙的實踐運用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師生共同來體會中國畫古絹紙的意蘊和應用,擺脫固定的傳統(tǒng)概念及書本的理論思維,讓師生對中國畫教學課程有重新理解和認識。
第二,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運用,對高校教師及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觀念要變被動為主動,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掌握國畫專業(yè)的基礎上,學習和掌握繪畫的主要內涵和學習方法。
第三,通過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運用學習,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實踐國畫材料以外的繪畫材料,增強了國畫的題材表現性,擴展了表現物象的領域及范圍,對中國畫教學的進一步延伸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促進中國畫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完善,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和意義。
第四,在學習中國畫古絹紙課程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師生掌握簡單的古絹本和古紙本運用方法,提高中國畫教學課程水平和社會責任;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國畫人才,繼承和發(fā)揚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繪畫精髓,保護好祖國的文化遺產。
1.運用傳統(tǒng)國畫材料來表現中國畫作品形式。在表現中國畫作品時,通過運用傳統(tǒng)古絹紙材料可以表現出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增強畫面的繪畫感和材質感,得到客觀的視覺感受,完善畫面的渾厚和空間深度,推高國畫的作品質量,更好地表現出中國畫作品的整體效果。
2.運用傳統(tǒng)國畫材料來復制、修復和臨摹古代的繪畫作品。師生共同學習如何利用古絹紙制作方法完成修復古人繪畫作品,還原古畫舊貌,保留和修繕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文獻、書籍和古畫重要資料方法。通過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研究和實踐,傳承中國文化,培養(yǎng)相關的復制、修復和臨摹古畫作品人才,有效提高高校國畫教學質量。
3.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國畫基礎和美術理論水平,才能掌握理解,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詳細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內容,讓學生了解知識的難點和重點并逐步掌握;學生也應以良好的態(tài)度和積極向學的主動性應對學習,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實現新舊知識的融會,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學習。
4.課程實踐性強,應用性比較突出,操控性比較靈活。首先,學生必須要客觀地、綜合地、辯證地、嚴謹地理解和分析國畫作品,通過一般原則方法及方式來大膽試驗,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總結。教師應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靈活把握。因操控具有一定的難度,有失敗的可能性,且材料應用的范圍比較廣、復雜多樣,當某些材料不容易獲得的時候,就需要用別的材料代替,這就更增加了操作的不確定性,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困惑、枯燥無味,從而對課程失去信心。教師要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際狀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好每位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變化,同時要根據不同學生完成的實際情況來做不同的講解,這也就對師生之間的互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師生共同研究、實驗的互動特點。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會不斷產生新的問題和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善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教師要親自做示范,學生積極響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增強了團隊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轉變傳統(tǒng)的“師教生學”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模式,形成新的互動教學的理念和模式,從而共同完成好中國畫課程教學實驗。
1.課堂示范。教師要在課堂上示范古絹紙的制作過程,講解與示范同時進行,并指導學生如何運用材料本身的特點來表現主題,豐富畫面的中心內容。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斷促進學生的主觀體會,牢牢掌握實踐過程,更好地把握難懂的步驟和原理。教師應反復進行示范,直接的面對面的實踐操作,能夠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制作過程中的難點、重點;教師在示范講解作品的同時,學生也會不知不覺地參與到課程中來,并容易進入角色。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以后獨立完成作品時,能夠很好地掌握其示范要領,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因此,課堂示范是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重要教學方法。
2.啟發(fā)引導。在學生學習研究和實踐過程中,要把握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向,引領學生體會中國畫古絹紙的制作技巧,利用古絹紙的特性來表現畫面。學生在制作繪畫作品前,教師要首先引導學生去了解作品制作的年代和歷史背景,仔細查驗繪畫作品的絹紙程度,對作品畫面進行詳細的觀察和了解,啟發(fā)學生大膽運用舊色還原,做到畫在心中,通過實驗實現制作紙絹與國畫作品保持一致的絹紙色。啟發(fā)學生在掌握古絹紙還原方法的同時,還要加強繪畫技巧的融會貫通,不要完全依靠絹紙還原方法來單純去實驗,要學會自然為上的法則綜合協調整個畫面,達到絹紙和繪畫技法完整和諧統(tǒng)一??傊?,引導、啟發(fā)學生實踐、運用繪畫絹紙技巧是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內容,同時也是較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3.材料分析。中國畫古絹紙的制作教學環(huán)節(jié)離不開材料分析。首先,應讓學生了解絹紙的構造。古絹紙是指紙本和絹本,它們是制作繪畫作品的重要載體,利用紙本和絹本來營造繪畫作品意境。學生在掌握制作古絹紙時,要學會制作古紙和古絹。古紙和古絹的制作過程實際就是材料分析過程,分析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依次是:古絹紙的舊色還原分析、古絹紙的舊色渲染分析、古絹紙的污舊處理分析、古絹紙的殘舊還原分析。要實現對絹紙的掌握,還需要教師給學生講解材料的運用技巧,讓學生學會如何使用礦物性顏料和植物性顏料。礦物性顏料可以根據制作紙絹的特點,采用細粉狀和塊狀材料,充分掌控赭石、朱砂、石綠、土黃、石青等礦物材料。同時學生也要學會掌握植物性顏料,以水狀細顆粒的透明色運用為主,采用花青、藤黃、槐黃、胭脂、梔子黃、紅茶、徽墨等植物性顏料。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容易混淆概念,知識難點掌握不好,理論內容難以消化,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因此,教師在實踐前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一定的失誤預知感,強化課前和課后學生理論知識的積累和培養(yǎng),促進學生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業(yè)務水平,勇于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師生通力協作,相互配合,從而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4.構建教學實驗室。學校在條件許可下應配備一間教學實驗室,保證教學實踐的順利開展。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實驗室里制作作品時,要有材料架、操作臺和多媒體網絡設備,同時還應具備切割機器和研磨工具,對大幅作品,還要有升降機等設備,每位學生要有獨立的空間和公共的實驗空間,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還應該配備以自然光為主的光源天光窗等。另外,教師和學生也不能完全依賴實驗室設施設備,實驗室只是實踐輔助工具,最重要的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素質。完善教學實驗室的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師生的整體學術質量和水平,這樣才能構建完整的教學實踐實驗體系。
5.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學。充分利用信息網絡資源,把圖片、資料、視頻、動畫和音頻等相關信息資料整合到一起,利用其多媒體的特點來進行師生學術互動交流,并將有效的網絡信息內容進行整理并及時反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網絡學習能力。網絡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易懂,課程內容通過多媒體傳輸到每位學生的信息平臺上,學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和理性地分析教學內容,提高了課程教學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進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網絡交流。多媒體教學資源公開化對學生具有深遠意義,教師的課程教案、教學日志、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等及時上傳到互聯網,為學生提供整體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目標,填補了課堂教學的空白,增加了師生的溝通渠道,讓學生可以更好掌握有關教學課程要求和內容。多媒體教學是對傳統(tǒng)課程教學模式的有效補充,豐富完善了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
6.強化理論和知識的積累。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理論水平和知識儲備的重要性,通過課程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的同時,還應要求學生注重自身思維認識水平的提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教師也從客觀的角度去認識分析,縮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理論區(qū)別,加大力量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通過理論的支撐和知識的再認識去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理論水平的高低,不僅依靠學生的自身修養(yǎng)和勤奮努力,同時也需要教師進行教育輔導,教授學生如何學習提高理論水平,怎樣把知識貫穿到理論中來,理論的強化最終是為了知識的再積累,知識的積累也是對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在加強學生的理論學習的過程中,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認真體會理論教學,用新穎的理論教學方法展示出最新的教學成果,向學生不斷傳授知識財富。
注重實踐運用及操作能力。中國畫古絹紙課程教學離不開對作品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實踐,耐心地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對提高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會對中國畫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積極意義。在中國畫古絹紙教學課程中,制作作品是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學習、了解以及實踐運用古絹紙制作材料技巧的最佳途徑。另外,在運用古絹紙材料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讓學生去體會古絹紙材料作品的表面含義,而應該讓學生親身實踐繪制作品的操作技巧。學生在深入實踐和制作作品的同時,加深和拓展對古娟紙知識相關領域的認識和探索,豐富想象力,完善中國畫繪畫、制作技巧,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繪畫能力和制作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促使教師不斷改進中國畫古絹紙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