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嫣然 陳 璐
語境線索在高中英語閱讀理解中的應用
朱嫣然 陳 璐
根據語境線索猜測詞義是一項重要的英語學習策略?;贏mes的語境線索分類,通過對近五年各地高考英語真題中比較常見的八種語境線索進行實例分析,本文認為利用語境線索進行猜詞是英語閱讀理解中的有效學習策略之一,它能幫助學生較為準確地猜測文中生詞的詞義,從而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語境線索;猜詞
閱讀理解是語言的四項基本技能之一,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豐富學生的英語知識?!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指出,學生需具備根據上下文克服生詞困難、理解語篇意義的能力,同時能夠通過文章中的線索進行推理??梢?,在閱讀過程中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從而理解文章是十分重要的。作為一種學習策略,猜詞的重要性也顯而易見。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如何恰當運用猜詞策略就成了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
在認知范疇中,閱讀理解的典型策略包括根據原文信息猜測生詞的詞義、預測結果或補充文中缺失的部分等等(O'Malley & Chamot,2001)。猜詞策略的運用與語境密不可分。Malinowski(1989)首次提出了“語境”這一概念,并詳盡地闡述了語境的相關含義。他指出,話語和環(huán)境緊密相連,語言環(huán)境對于語言理解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語境線索在英語閱讀理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內外重要的相關實證研究證明了這一點。Ames(1966)在對12名博士生做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14種語境線索,即常見表達線索、修飾短語線索、定義或描述線索、系列單詞線索、比較或對比線索、近義詞線索、語氣情態(tài)線索、聯(lián)想線索、問答線索、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或同位語從句線索和因果關系線索等?;贏mes的語境線索分類,Rankin和Overholser(1969)對得克薩斯州的208名小學生做了一項研究,用完形填空的測驗形式來檢驗每種類型線索的有效性。研究發(fā)現,Ames的不同語境線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效的。Nation(2001)指出,Ames提出的語境線索分類是目前為止最細致和系統(tǒng)化的語境線索分類。
國外的相關研究表明,從語境線索角度進行猜詞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行之有效,這些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研究生和小學生。國內關于如何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研究很多,但鮮有針對高中英語閱讀中的語境線索進行的猜詞策略研究。近年來,國內有些學者研究了高中英語閱讀猜詞策略,如賴朝暉(2013)針對高中英語閱讀中的猜詞策略訓練做了一項行動研究,發(fā)現通過上下文線索和構詞法進行猜詞較為有效。學習策略是英語新課標的五維目標之一,教師有必要適
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策略,尤其是閱讀理解中的典型策略——猜詞等學習策略。綜上所述,我們有必要從語境線索視角研究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猜詞策略,從而提高其英語閱讀能力。因此,本文根據Ames提出的語境線索分類,對近五年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高考英語真題進行實例分析,旨在幫助學生利用語境線索猜測生詞詞義,掌握英語閱讀理解中的這一關鍵技巧,從而提高他們的推理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在閱讀文章中,單詞的意義與語境關系密切,一個單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很可能是不同的。因此,閱讀中的猜詞需要基于語境線索進行分析。本文主要對Ames提出的語境線索分類中比較常見的八種語境線索進行實例分析,即定義或描述線索、近義詞線索、比較或對比線索、問答線索、常見表達線索、因果關系線索、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線索和聯(lián)想線索。
(一)定義或描述線索
對于閱讀文章中的生詞,作者有時候會用定義的方式予以解釋,這時就可以通過定義的解釋來猜測詞義。除了定義之外,作者有時還會用描述的形式來解釋一個單詞,這些描述往往能夠提供猜詞的關鍵信息。一些常見的定義信號詞有:be,mean,refer to,be defined as,be known as,be called等。
例1:The term “multitasking” originally referred to a computer's ability to carry out several tasks at one time.
(2010浙江卷,Text C)
該句中,referred to是一個關鍵詞組,其后的句子是針對multitasking給出的定義,這個定義為學生在閱讀文章猜測詞義時提供了線索。根據該定義,學生就能猜出multitasking是“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意思。
例2:About four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is what scientists call “amusic”. People who are amusic are born without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or reproduce musical notes. Amusic people often canno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songs.
(2013上海卷,Text A)
在這段話中,amusic一詞是學生所不熟悉的,但上下文語境中有關于amusic的定義,指出它是指那些生來就沒有感知音樂能力的人。這個定義為學生判斷該詞的詞義提供了有效信息,學生可以據此推斷出它的詞義。
例3:The advanced EP also heats the roomevenly, wall to wall and floor to ceiling. It comfortably covers an area up to 350 square feet. Other heaters heat rooms unevenly with most of the heat concentrated to the center of the room.
The underlined word “evenly” in Paragraph 4 probably means _________.
A. continuously B. separately
C. quickly D. equally
(2013北京卷,Text A )
在這篇閱讀文章中,wall to wall,floor to ceiling等短語都是對evenly的詳細描述。后一句中又提到其他加熱器在加熱房間時是unevenly的,最熱的地方集中在房間中央。因此,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描述判斷出evenly的意思是“均勻地”,符合D. equally這個選項。
例4:Theculpritis climate change, and som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rising temperatures are having harmful effects on at least five species of rabbit in the US.
The word “culprit”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_________.
A. criminal B. judge C. victim D. producer
(2012浙江卷,Text A )
在這道猜詞題中,雖然culprit對于學生來說是個生詞,但是通過后文的描述學生可以猜測出該詞的詞義。通過該句中harmful effects等短語的描述,學生可以得知culprit會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可以推斷出culprit最接近選項中criminal一詞的詞義。
(二)近義詞線索
在近義詞線索中,作者常用意思相近的一個
詞或者詞組來解釋讀者不熟悉的另一個單詞,常見的連接詞有or,like,the same as,as…as,just as,similarly等。
例5:American pikas or rock rabbits, a relative of rabbits and hares, might be the first of these species to go extinct due to climate change.
(2012浙江卷,Text A)
在這個句子中,pika是學生不熟悉的詞,而rabbit和hare則是學生已掌握的詞。根據or這個信號詞,學生可以得知pika是rabbit的一種,從而得出pika也是某種兔子的意思。在上下文語境中,近義詞線索往往能為猜測詞義提供關鍵信息。
例6:She took me to the theatre — not just children's theatre but adult comedies and dramas — and her faith that I could appreciate adult plays was not disappointed.
(2011上海卷,Text A)
通過分析句子可以發(fā)現,comedies,dramas和plays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根據plays這個近義詞,學生不難推斷出comedies和dramas也是某種戲劇??梢?,當文章中出現生詞時,可以從上下文語境中尋找近義詞,通過近義詞線索進行猜詞。
(三)比較或對比線索
在文章中,作者常常會采用比較或對比的手法,這些比較或者對比的詞往往能夠成為猜詞的線索。常見的關鍵詞有:however, but, yet, while, whereas, nevertheless,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等。
例7:I'm not saying that I won't ever change my mind about technology use in my history class, but until I hear a really good reason for the change, I'm sticking to my plan.
(2011北京卷,Text C)
對于學生來說,stick to是比較陌生的詞組。在這句話中,but是轉折的信號詞,使前后意思形成了對比。由此可見,在這個語境中change和sticking to所表達的意義是相反的。因此,學生可以根據change一詞推斷出stick to在該文章中的意義,即“堅持”的意思。
(四)問答線索
當問句中出現一個生詞時,作者有時會在答句中予以解釋。在這種問答情境中,學生往往可以通過分析問答線索來猜詞。
例8: Do old people shrink as they age? Yes and no. Many people do get shorter as they age.
(2013浙江卷,Text B)
該問句中,shrink是學生不熟悉的詞,但作者在答句中給出了解釋。get shorter即是對shrink一詞的詳細解釋,學生能據此推斷出shrink的意思。
例9:Why does spinning make you dizzy? Because your brain gets confused between what you're seeing and what you're feeling.
(2013浙江卷,Text B)
在這個問句中,學生會對dizzy這個詞感到陌生,但是because 引導的 回答中給出了解釋,即gets confused between what you're seeing and what you're feeling。那么學生就可以從這個回答中推測出dizzy是“眩暈”的意思。
(五)常見表達線索
在閱讀語篇時,學生會接觸到各種約定俗成的常見表達,如諺語、習語等。這時就需要從現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出發(fā),判斷各種常見表達的意義。這種猜測策略的運用需要基于相關的文化知識,也就是胡壯麟(1994)提出的“文化語境”。
例10:In ancient Egypt, the pharaoh treated the poor message runner like a prince when he arrived at the palace, if he brought good news.
(2009浙江卷,Text D)
該句中,通過ancient Egypt和like a prince這兩個詞組,學生可以判斷該語篇 講述的是古埃及的事情,而古埃及的最高領袖是法老。鑒于法老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因此學生在猜測pharaoh的詞義時不能翻譯成“國王”或“皇帝”等。由此可見,對于閱讀文章的理解需要基于文化語境。
例11:Rude words, name-calling, and accusation only add fuel to the emotional fire. On the other hand, soft words spoken at a normal sound level can put out
the fire before it explodes out of control.
(2012浙江卷,Text C)
從字面意義來看,add fuel to the fire是“往火中加燃料”的意思,但是很顯然,這里并不是簡單的字面意思。聯(lián)系文化語境可以發(fā)現,在中國文化中有“火上澆油”的成語表達,那就可以輕易猜出add fuel to the fire這個詞組的意思即是“火上澆油”。在遇到這種常見表達時,學生可以從字面意思出發(fā),再聯(lián)系相關的文化知識,根據文化語境去猜測詞義。
(六)因果關系線索
在文章中,有些句子本身存在著因果關系,學生可以從因果的邏輯關系中猜測詞義。常見的信號詞有:for, so, thus, that, as a result, therefore, consequently, for this reason等。
例12:Two friends have an argument that breaks up their friendship forever.
(2012浙江卷,Text C)
在這句話中,have an argument這個原因導致了他們友情的break up,而且是break up forever,表明情形比較嚴重。根據這層邏輯關系,可以推測出break up意味著“破壞,結束”。
(七)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線索
在文章中,許多非限制性定語從句也可以為猜測詞義提供線索,文章作者有時會用定語從句直接解釋某一生詞。
例13:That led to the concept of specialization, which means that people would specialize, or focus, on doing one specific job.
(2013浙江卷,Text A)
在這里,which 引導的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是對specialization一詞的解釋。根據這個定語從句,學生就可以推測出specialization的意思是“專業(yè)化”。
(八)聯(lián)想線索
聯(lián)想線索也是一種常用的猜詞策略。語篇中出現的有些單詞或者詞組有時候不是原本的意義,而是引申義,這時候就需要用聯(lián)想線索來猜測該詞在語篇中的意義。
例14:I guess we all need sort of rainbow to brighten our lives from time to time and to keep our hopes and dreams colorful.
The underlined word “rainbow” in the last paragraph refers to ______.
A. the rainbow in the sky
B. the stripes on the pavement
C. something imaginative and fun
D. important lessons learned in childhood
(2010浙江卷,Text A)
學生都認識rainbow這個詞,但很明顯這里指的并不是rainbow的本義。基于語境,學生如果能夠聯(lián)想到rainbow是美好的、充滿樂趣的,就不難得到答案 C. something imaginative and fun。
語境線索在英語閱讀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英語教師應該在閱讀理解訓練中引導學生重視語境線索的積極作用。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訓練學生。
首先,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擁有語境線索意識,使他們能夠識別各類語境線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概括性地向學生舉例介紹上下文提及的語境線索的類別,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語境線索在閱讀理解中的重要性,能夠識別閱讀理解中的各種語境線索,并能借助語境線索增強閱讀理解能力。
其次,教師可介紹各種語境線索的不同功能,以便學生充分認識到它們在閱讀理解中的積極作用。教師可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總結語境線索在閱讀理解中的意義和作用,并讓學生在不斷練習和反思中加強對語境線索的認識,同時在閱讀中自覺地運用語境線索進行猜詞,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利用語境線索進行各種猜詞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預測和推理能力。O'Malley 和 Chamot(2001)認為,推理是一項重要的學習策略,有助于學習者借助已知信息來猜測未知語言的含義,預測其結果或補齊所缺信息。語境線索能使學生進行較為正確的預測和推理。
本文根據Ames提出的語境線索分類,對近五年高考英語真題的閱讀文章進行了分析,認為語境線索對于高中英語閱讀理解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語境線索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快速地猜測出文中生詞的詞義,也是學生理解英語閱讀文章的關鍵技巧之一。對于英語教師而言,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側重培養(yǎng)學生掌握猜詞策略,特別是基于語境線索進行猜詞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闡述語境線索的類型并舉例示范,幫助學生掌握運用語境線索進行猜詞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Ames, W. S. 1966. The development of a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contextual aids [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 57-82
Malinowski, B. 1989.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A]. In Ogden, C. K. & I. A. Richards (Eds.).The Meaning of Meaning[C].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306-307
Nation, I. S. P. 2001.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Language[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Malley, J. M. & A. U. Chamot. 2001.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Rankin, E. F. & B. M. Overholser. 1969. Reaction of intermediate grade children to contextual clues [J].Journal of Literacy Research, (1): 50-73
胡壯麟. 1994.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賴朝暉. 2013. 高中英語閱讀中猜詞策略訓練的行動研究 [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5):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通信地址:321004 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朱嫣然)
電子信箱:jhsmile@126.com(朱嫣然)
編輯:馬進
G623. 31
B
1009-2536 (2014) 05-0065-05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