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穎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兒童假想伙伴現(xiàn)象探究及其對兒童實際生活的影響
聶 穎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獨生子女數(shù)量的增多,假想伙伴現(xiàn)象在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近些年來,許多學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把兒童假想伙伴現(xiàn)象單獨作為一個重要課題進行專門研究,使之成為一個新興領域。本文從認知發(fā)展的角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探析了兒童假想伙伴現(xiàn)象可能出現(xiàn)的原因,同時闡述兒童假想伙伴現(xiàn)象對兒童的實際生活產(chǎn)生的影響,并提出家長和教師在面對兒童假想伙伴現(xiàn)象時所處理的策略。
假想伙伴;兒童;社會認知
記得看過演員黃磊博客中這樣一篇文章《窗外的長頸鹿》,文章中講述了黃磊的女兒與長頸鹿成為好朋友的故事。一次黃磊夫婦帶著兩歲的女兒去動物園,女兒第一次看見長頸鹿,從那時起女兒心中就有了只長頸鹿一直跟隨著她。女兒吃飯時要和窗外的長頸鹿比賽誰吃的快,她睡覺時永遠都要先和長頸鹿說聲晚安,她無論做什么長頸鹿都會在她的身邊。[1]其實,長頸鹿就是黃磊女兒的一個假想伙伴。究竟什么是假想伙伴?它對兒童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假想伙伴不同于現(xiàn)實生活中與兒童一起游戲的真實伙伴,它不僅存在兒童想象中,而且還會在兒童日常生活中占據(jù)一定的空間。1934年,斯文德森首次發(fā)表了真正意義上的有關假想伙伴的實證研究,認為假想伙伴即“兒童在與他人對話和直接游戲的一段時間內(nèi),兒童命名與指向一個看不見的角色,這個角色對兒童是真實的,但實際上并不存在。”在這個概念中斯文德森并沒有把兒童在幻想游戲中被擬人化的物體納入假想伙伴范圍內(nèi)。目前,有些研究人員擴展了斯文德森提出的概念,他們把假想伙伴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既是斯文德森提出的不可見的假想伙伴;另一類是存在現(xiàn)實中,被兒童賦予為有穩(wěn)定人格擬人化的客觀事物(如娃娃家中的布娃娃)。而國外還有研究者認為心理正常兒童的假想伙伴分為三種:在前者界定的想象伙伴和擬人化物體外,還有另外一種:認為兒童在臨時角色游戲活動中,兒童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說話和互動,甚至把他們自己當作另一個不同的人對待的行為稱作“角色自居伙伴”。[2]有許多研究者通過訪談兒童的父母以獲得他們孩子假想伙伴的存在以及相關性格特征的信息方式或者通過訪談在童年期曾經(jīng)擁有過假想伙伴的成年人時發(fā)現(xiàn):多達65%的學前兒童都有假想伙伴,盡管這個數(shù)據(jù)代表性有待進一步證實,但是在兒童早期生活中假想伙伴的存在卻是一個事實。
(一)從認知發(fā)展的角度
早在1926年發(fā)展心理學家就開始了對兒童假想伙伴的研究,皮亞杰把兒童與假想伙伴的對話稱為“私人語言”?!八饺苏Z言”在逐漸外化的過程中,最終形成社會語言。皮亞杰將假想伙伴同社會化語言相結合,但他對假想伙伴沒有形成專門的論述。直到1945年,皮亞杰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假想伙伴的研究。他在研究兒童認知發(fā)展時,對出現(xiàn)他女兒雅克琳娜身上的假想伙伴現(xiàn)象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皮亞杰對這一現(xiàn)象認真分析后,認為兒童擁有假想伙伴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與兒童象征機能的發(fā)展和學齡前期的認知想象相關。只有當認知想象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時,兒童才能夠在頭腦中表征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而同化需要認知的新事物。[3]例如,當兒童在現(xiàn)實交往的過程中,由于接觸周圍事物有限,往往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這時孩子就會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假想伙伴。有專家發(fā)現(xiàn),有假想伙伴的兒童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或者是家中長子(女),這說明現(xiàn)實交往的匱乏是假想伙伴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從精神分析的角度
早期的一些精神分析學家認為,假想伙伴主要是能量導向的目標以及意愿達成的途徑。由于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較多不良的情緒,容易經(jīng)歷挫折和失敗,因而每當孩子感到委屈、害怕、不安、孤單或無助的時候,假想伙伴便出現(xiàn)在他身邊。精神分析學家將假想伙伴視為一種防御機制,兒童將自身不受歡迎的特征表現(xiàn)在假想伙伴身上。戈登曼指出,女孩子經(jīng)常通過把恐懼注入到她的假想伙伴如“洋娃娃”身上來克服恐懼。[4]
(一)排除孤獨感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獨生子女的數(shù)量增多,有很多兒童都沒有同齡的孩子可以交往互動。兒童交往需要的缺乏阻礙著兒童社會化的進步。當假想伙伴存在時,兒童就會有安全感,滿足了兒童精神上的需求。如當一個家庭搬了新家,孩子與熟悉的小伙伴分離,這時孩子可能會臆想出一個伙伴,這個伙伴可以幫助他與周圍的新環(huán)境和平共處,同時幫助他渡過上新幼兒園的開始階段。當兒童進行假想游戲時,需要對假想伙伴不斷訴說,因此還可以促進兒童的語言表征能力的發(fā)展。
(二)幫助兒童積極面對困難
有的兒童在看過動畫片后會把里面自己喜歡的人物當作假想伙伴。如有些兒童喜歡把“喜羊羊”當作自己的真實的朋友,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像“喜羊羊”一樣與“灰太狼”拼搏到底。假想伙伴使兒童產(chǎn)生自我勝任感,從而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
(三)促進兒童的社會認知交往能力
與無假想伙伴的兒童相比,有假想伙伴的兒童擁有更豐富的想象力、有更強的文學創(chuàng)造性。[5]同時假想伙伴為兒童提供扮演各種社會角色的機會,提高了兒童與社會交往的機能,也可以讓兒童學習站在別人的角度,理解別人的情感。
當孩子出現(xiàn)假想伙伴現(xiàn)象時,有些家長會不知所措,有的甚至感到恐慌,懷疑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研究證實,兒童的假想伙伴是發(fā)展中的正?,F(xiàn)象,父母應該在敏銳感知幼兒對假想伙伴需求的基礎上,靈活地幫助兒童運用假想伙伴來渡過各種心理危機。同時父母應尊重兒童的隱私,父母的過分關注可能會干擾兒童對假想伙伴的控制感,因此,父母要在忽視與關注之間尋求一個平衡,最好是作為旁觀者的接受。
作為幼兒園的教師,在面對兒童假想伙伴現(xiàn)象時應像邀請小朋友一樣邀請他們的假想伙伴參與園內(nèi)的集體活動,這使兒童感到被尊重,易于消除正在承受的壓力,同時教師應幫助那些孤獨的兒童形成集體觀點,尋找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同齡伙伴以代替虛擬伙伴。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f2eee30100bcgy.html.
[2][4]白瓊英,李紅.國外假想伙伴功能研究述評[J].學前教育研究,2010(2).
[3]王俊紅,周宗奎.兒童“假想伙伴”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心理學探新,2004(2).
[5]蔣秋蓉.兒童的假想伙伴現(xiàn)象及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科教文匯,2008(9).
The phenomenon of 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hildren's real life
Nie Yi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150025, 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 in the number of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life and only child, imaginary companions phenomenon exists generally in the children's life.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o 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 phenomena separately a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specialized research, make it become an emerging fiel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and psychoanalytic view of the causes of childhood imaginary companions phenomenon may occur, and expounds the effect of real life 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 phenomenon on children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and put forward the treatment strategy in the face of 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 phenomenon.
imaginary companions; children; social cognition
B844.1
A
1000-9795(2014)02-0332-01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1-02
聶 穎(1989-),女,黑龍江青岡縣人,從事幼兒園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