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蕾
(吉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八十年代長影故事片中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
王曉蕾
(吉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八十年代長影中的不少故事片都在藝術審美、題材選擇以及主題傳播等方面表達著改革后對社會主義新人意識形態(tài)、行為舉止的訴求與期待。本文以長影八十年代的故事片為例,從影片中對改革后社會環(huán)境變化的展示、人們價值觀與行為的刻畫兩個方面,探討長影對塑造社會主義新人所發(fā)揮的作用。
“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改革;長影;意識形態(tài);傳播
八十年代的長影在“塑造社會主義新人”中再次繁榮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的塑造,在某種意義上內(nèi)化了“四化”建設進程新的社會風貌和社會精神。題材方面集中反映了在“四化”建設進程中的新矛盾、新問題,在藝術方面則更加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長影作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中國主流文化宣傳的前沿陳地,在對共產(chǎn)黨員與普通百姓、改革者與保守者等社會改革中的身份、意識、行為重新定位上,有著較為深入的思考,構成了八十年代長影電影中具有時代意義和獨具特色的“尋人計劃”。電影中的角色都以“形象化”的符號體現(xiàn)出了社會主流價值與信仰,使觀眾在影像中體驗自我改變與社會改革的實際感受。
八十年代,是改革開放初期,全國把工作重點放在經(jīng)濟建設上,我國的城市和農(nóng)村都面臨著經(jīng)濟體制改革,在“四化”建設中出現(xiàn)了新的矛盾?;谶@樣的社會環(huán)境,八十年代的長影故事片主要從三個方面為觀眾構建了一個虛擬的“真實”世界。
(一)改革開放的阻力與動力。改革開放是是黨的根本方針,但前進的道路上充滿了曲折,體現(xiàn)在改革者與保守者的權利之爭上。如電影《花園街五號》,將花園街五號這幢樓房象征為權利,誰能入住就代表著誰擁有了決定權。影片圍繞著代表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三位主角的競爭“入住”展開了一系列的描寫。影片不是通過驚心動魄的大事件,不將改革的思想之爭以影片明線的方式展現(xiàn),而是通過對三位競爭者各自心態(tài)、行為的刻畫,為觀眾真實再現(xiàn)了改革過程中,中華機械廠廠長李江川在堅持原則與隨波逐流中搖擺不定,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改革開放過程中,工業(yè)戰(zhàn)線的復雜矛盾,并從李江川的覺悟和堅定的過程中,使觀眾看到了改變社會不正之風的希望。
(二)黨群關系的梳理與改進。中國共產(chǎn)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軍,黨員的模范先鋒帶頭作用如何樹立,群眾威信如何確立,是改革開放之后,亟待解決的問題?!恫辉摪l(fā)生的故事》為觀眾直接呈現(xiàn)了一個由“無威”到“樹威”的黨群關系改善故事。影片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和發(fā)人深省的問題:黨員為何在群眾中遭到冷落。此影片在全國放映后引起了強烈反響,文化部和中央領導同志認為該影片是一部“可以作為整黨材料”的好影片。影片中真實描寫了五位黨員在明月溝生產(chǎn)隊工作中恢復自身形象與黨的威信的自我認知與改造的過程,大膽觸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尖銳矛盾——端正和恢復黨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對于黨群關系的關注體現(xiàn)出長影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表現(xiàn)出一個國家在生存與發(fā)展時所必須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
(三)市民生活的變化。改革對黨員、領導和國企提出了要求,隨著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fā)展,改革的觀念與步伐也逐步滲透到市民生活的各個角落。改革開放對于普通百姓到底意味著什么?生活、思想等諸多方面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影片《路邊吉他隊》反映出改革開放之后,文化的融合與繁榮后對兩輩人生活的影響,因循守舊還是勇于追求自我,影片從文化心理的角度展示改革對不同時代人的思想沖擊?!段鹜摇贰ⅰ妒柌》俊?、《黃山來的姑娘》表達出普通百姓經(jīng)歷文革進入改革開放新生活后思想、觀念的變化。這些影片以突出人物內(nèi)心活動為重心,體現(xiàn)出普通百姓在改革中的“周期性心態(tài)”,也體現(xiàn)出長影藝術家對于普通百姓在改革中如何尋求發(fā)展、如何實現(xiàn)自我認知的深度關注。
八十年代的長影故事片為觀眾集中展示改革開放集體大環(huán)境與個人小環(huán)境的橫縱兩個維度,表達出對改革的進程的持續(xù)關注以及多維度的思考,反映出“延伸于意識維度之下的深層集體心理。也就是當時的社會以及個人對新道路的質疑與思考,這些改革母題重復在電影中敘事、畫面出現(xiàn),潛移默化地成為人們感受現(xiàn)實社會內(nèi)驅力的工具與方法。
八十年代的長影故事片中,我們了解了“李江川”、“梁財”的徘徊與迷茫,感受過“陸文婷”“劉春樺”的堅持與奉獻,這些栩栩如生的電影人物顯然不是隨意選擇的“當代社會”樣品,它的美學創(chuàng)意與展示始終都是圍繞著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這些人物在影片中折射出國家與社會對于“社會主義新人”的要求。
通過影像到底要塑造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新人”?鄧小平同志在四次文代會提出這樣的要求:“我們的文藝,應該在描寫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豐碩的成果。要塑造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創(chuàng)業(yè)者,表現(xiàn)他們那種有革命理想和科學態(tài)度、有高尚情操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寬闊眼界和求實精神的嶄新面貌。要通過這些新人的形象,來激發(fā)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推動他們從事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歷史性創(chuàng)造活動”。
“十年文革”結束后,知識分子如何實現(xiàn)自我身份的認同與信仰的堅守?“陸文婷”在影片《人到中年后》為觀眾做出了解答。陸文婷有著那個年代中年知識分子的質樸美和崇高美。她對待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對待生活,甘于清貧;對待處境,不怨不怒。她有對事業(yè)的崇高自我犧牲精神,也有著對在家庭角色中無法調解的經(jīng)濟問題。“陸文婷”所代表的中年知識分子,在新舊兩個時代過渡中,中年知識份子是堅守共產(chǎn)主義信仰還是碌碌無為、趨炎附勢?“陸文婷”成為“社會主義新中年知識分子”一個最為直接的,最值得參考的榜樣。
《勿忘我》與《十六號病房》主要描寫從文革中解脫,步入新生活的普通百姓。雯雯與周弘,在歷史的洪流中有著各自傷痛與包袱。影片沒有以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結局,而是將人性中的理性層面挖掘出來,表現(xiàn)出“社會主義新人”不求回報與理性行事的認知價值和審美價值?!妒柌》俊分姓故镜乃拿?,她對于過去的苦澀無法釋懷,對于未來也毫無期待,桑青青是一個心靈空虛的女患者,“作家”田進軍脫離實際,活在自己的世界,他們?nèi)齻€人物形象代表了經(jīng)歷文革后迷茫的一類人,而影片中的第四位患者劉春樺卻和他們是完全不同的類型。
在塑造“社會主義新人“中最應規(guī)范的是黨員的思想和行為。尤其是在“十年文革”之后,黨員的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形式主義之風深入到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長影發(fā)揚了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些列黨員典型來觸發(fā)黨員的自我反省與自我改造。《不該發(fā)生的故事》中最典型的人物是“黨組”領導人梁財,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重新樹立起黨員的威信與形象。影片中折射出黨員對自己的要求及決心,而以梁財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員,也有決心、有能力克服自身的缺點。這種思想與品格是改革開放對于黨員的要求與期待,也是“社會主義新黨員”的品德與行為準則。
改革開放后,新的思想與辦事理念在逐漸的更新與變化,改革者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新人”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社會主義企業(yè)家是改革中不可忽略的一份子,對于改革,他們是“意見領袖”,他們在傳播改革思想、改革方式上具有影響他人態(tài)度的能力?!对诒桓婧竺妗分械睦罱ň褪恰吧鐣髁x新企業(yè)家”的典型代表,他深謀遠慮、善于思考,勇于承擔責任,也敢于改革,在舊體制舊意識面前,他敢于邁出第一步,關注職工文化教育,解決職工后顧之憂,在工作中即堅持又妥協(xié),即清醒又迷茫,但是對堅定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信心和忠于黨的真摯感情是永恒的不變的,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新企業(yè)家”的時代風采。
塑造“社會主義新人”是八十年代中國電影最重要的命題之一,構建“社會主義新人”的價值理念與行為準則,在長影現(xiàn)實主義的審美創(chuàng)造原則中產(chǎn)生了很大的實際影響,成為八十年代長影現(xiàn)實主義的一個有力的證明,也為長影迎來了輝煌的成就。
[1]李瑞環(huán),著.為人民辦實事隨談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8.
The feature of "socialist new man" image in the eighties movies
Wang Xiao-lei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edia,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Many stories of the eighties electricity in art aesthetic, choice of subject matter and theme transmission expression after the reform of socialist ideology, behavior demands and expectation. This article projected a feature film in the eighties, for example, they provide for reform after the show, people values and behavior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s of depicting two aspects, discusses projected for building socialism new role.
"the socialist new man" image; reform; projected; ideology; spread
J09
A
1000-9795(2014)09-000072-02
[責任編輯:劉 乾]
王曉蕾(1986-),女,漢族,吉林省長春人,吉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助教,吉林大學在讀博士,從事藝術史與藝術傳播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