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武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針對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榮辱感的一種思想教育,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尤以大學生為主,他們在享受網絡給他們學習生活以及娛樂休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承受著網絡帶來的消極影響,比如網絡的虛幻性以及社交的虛擬性讓他們對社會現實產生了背離感。因此,如何減少互聯(lián)網對大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消極影響,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的新課題。網絡倫理教育是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觀,進而構建良好的網絡倫理道德體系的重要手段。
網絡倫理道德失范行為指的是大學生在互聯(lián)網上所發(fā)生的違反道德準則和法律的行為。按照行為危害程度和性質可以劃分為網絡失德、網絡違法、網絡犯罪等不同等級。具體而言,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失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使信息環(huán)境體現出更強的開放性,這成為道德觀念交叉和文化沖突的根源,在這種網絡環(huán)境下,不同的文化理念、道德行為準則的沖突在網絡世界中并沒有正確的衡量標準。如針對社會熱點事件而引發(fā)的網民大討論中,各種不同意見讓他們失去了對問題真?zhèn)蔚谋鎰e能力;再如針對微博大V秦火火炒作的郭美美炫富事件以及詆毀名人聲譽等一系列網絡事件,讓很多大學生信以為真。這對生活價值觀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網絡的發(fā)展使時空距離大大縮短,終日沉迷網絡的大學生屢見不鮮,很多學生對網絡的癡迷程度遠遠超過對學習的專注程度。終日沉迷網絡會使他們的社交圈日漸縮小,久而久之,他們內心的孤獨感會逐漸凸顯。對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學生而言,迷戀網絡游戲能夠滿足其好勝心和好奇心,這種虛擬的世界能夠給大學生帶來強烈的優(yōu)越感,使其在自我陶醉中無法自拔,由于網絡環(huán)境與生活實際有強烈的反差,他們對社會現實漸漸疏遠,近年來有些學生因學習壓力、感情受挫等原因而選擇自殺的現象屢有發(fā)生,對社會穩(wěn)定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互聯(lián)網出現之后,人們可以在現實生活和網絡生活兩個環(huán)境中同時出現,現實和虛擬的轉換對人的行為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如果這一轉換過程不能加以控制,就會出現轉換失調進而導致人的行動變異,最終導致心理失衡和生理失調。嚴重的就會出現沉迷網絡、網絡孤獨癥和網癮等心理疾病,這一新類型的心理疾病被稱為網絡綜合征。
此外,大學生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如果在網絡世界中獲取更多的成就感,則必然會癡迷虛擬世界無法自拔,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網絡生活中,長此以往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往往選擇用網絡手段進行發(fā)泄,如在面臨就業(yè)、感情、金錢等壓力時利用網絡麻醉自己,怨恨社會的不公等。用虛擬的網絡取代現實生活來證實自己的能力,導致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嚴重匱乏,使個體行為脫離了現實生活,社會責任感的喪失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大打折扣。
民主和自由是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這對我國大學生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學生在大學學習中會接觸到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多種先進思想,由于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全面,很多學生對外來文化產生好奇心,在這種心態(tài)影響下,他們慢慢地陷入這種思想文化的“侵蝕”,慢慢接受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因此,在西方價值觀的影響下,會造成部分學生對我國現行政治體制的不滿情緒高漲,不能認清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而盲目地欣賞西方的資本主義民主形式。
當前各類網絡信息垃圾的肆意傳播,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如黃色信息泛濫,讓很多大學生沉溺于這些不健康的信息中不能自拔;再如暴力信息以及個人英雄主義等方面的信息影響,使他們走上犯罪的深淵;等等。另外,我國大學生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夠豐富,自控力差、心智不成熟導致面臨垃圾信息時難以辨別真?zhèn)?。如在使用聊天工具時,收到虛假中獎信息卻不能及時鑒別出這是一種詐騙手段。還有部分學生難以抵御色情網站的誘惑,既損害了身心健康,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目前我國大學生網絡犯罪行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制造和傳播計算機病毒。大學生具備豐富的計算機知識,因此成為制造傳播電腦病毒的主力軍,利用這種高技術犯罪形式竊取他人的信息資源。第二,黑客騷擾。黑客在互聯(lián)網中具有很強的破壞力,而目前我國黑客的主力軍是大學生群體。他們依靠較高的知識和專業(yè)技術水平成為我國黑客群體的主體,他們入侵政府、企業(yè)乃至私人的電腦盜取他人的私有信息,或者對網絡上的企業(yè)信息進行破壞,使企業(yè)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第三,侵犯他人隱私。部分學生利用網絡技術盜取和破譯他人的網絡賬號密碼,破解他人的電子郵件、遠程訪問他人電腦竊取私密文件,或者利用網絡散播個人私密信息,對他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損害。第四,誹謗攻擊他人。有部分學生利用網絡發(fā)表不當言論,對學校管理層、教師以及同學進行誹謗。
建設高校網絡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既是全方位的立體空間網絡體系,同時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性體系。因此,在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建設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傳統(tǒng)思想教育大多在教室、板報、圖書館等實際環(huán)境中開展,網絡環(huán)境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模式,即在虛擬化的網絡社區(qū)中開展教育,具有覆蓋面廣、隱私性強和管理水平高等特征,而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對于網絡德育教育已經不再適用。由此可見,道德規(guī)范在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背景下已經喪失了發(fā)揮功能的依托設施。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有充分思想認識,特別是如何通過網絡手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等,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筆者認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不斷加強互聯(lián)網技術的學習,并將其作為基本的職業(yè)技能,以互聯(lián)網技術為基礎推進高校網絡德育。
“慎獨”是個人道德行為的一種理想境界,“慎獨”指的是在沒有外部監(jiān)督情況的強制下仍然能夠自覺遵守社會道德準則。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但是由于其世界觀和價值觀并沒有完全形成,其思想觀念容易受到環(huán)境影響,因此只有提高高校學生的是非鑒別能力以及他們對外部世界的評判能力,才能樹立其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對各種西方思潮做出正確的判斷。
要重視對大學生信息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信息文化素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應通過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通過長期的熏陶提高大學生的信息文化能力和互聯(lián)網技術,促進文化培養(yǎng)機制常態(tài)化,提高大學生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意識,培養(yǎng)信息搜索能力。高校可以將德育課程轉移到互聯(lián)網平臺上開展,提高大學生互聯(lián)網技能的同時也加強網絡素養(yǎng)教育。利用多種媒介向大學生介紹信息檢索的重要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管理習慣。
首先,樹立正確的信息意識??梢越柚ヂ?lián)網強大的信息功能,提高大學生獲取各種有益社會信息的能力。在互聯(lián)網上,各種信息五花八門,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因此十分有必要提高大學生鑒別和尋找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從而與時俱進,加快自我素養(yǎng)的完善。高校要定期開展相關宣傳教育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解當前互聯(lián)網信息發(fā)展特點和現狀,找到適合提升自身信息獲取能力的有效途徑;要開設相關的公開課程,通過系統(tǒng)的培訓幫助大學生熟悉和掌握信息搜索和提取方法,善于利用網絡搜索引擎來獲取目標信息。可以將一些常用網站介紹給大學生,幫助他們培養(yǎng)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文化素養(yǎng)。信息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日積月累才能夠實現,且要求建立長期系統(tǒng)的培訓體系,通過常態(tài)化教育方法和手段,來不斷充實大學生的信息文化和技術,加強和提高他們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自覺性,養(yǎng)成良好的信息搜集和學習能力;高校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平臺,開設各種網絡道德教育課程,加強對學生網絡修養(yǎng)的教育;要充分利用一切宣傳手段向學生介紹信息合作的重要意義,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信息管理習慣;要結合高校德育教育特點,不斷提高網絡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提高高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靈活性和現代性。
總而言之,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支柱,若長期在網絡中陶醉,將逐漸喪失能夠立足于社會的基本能力。對于高校教育而言,應在學生進入校園伊始便展開相關的教育活動,以負責的態(tài)度為學生講解網絡中的惡性誘導,使其對虛擬環(huán)境內的道德低下行為產生抵制心理,培養(yǎng)學生基于網絡資源學習之上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