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野波
中國古代音樂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在器樂創(chuàng)作實踐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統(tǒng)一獨具特色的音樂美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尤其是秦漢以前,所謂音樂主要指器樂,并且包括舞蹈在內(nèi)。古人的器樂美學思想,對我們深刻認識音樂藝術(shù),尤其對器樂演奏與伴奏,仍然具有深刻的啟示。
早在春秋時代,“樂”——主要是器樂藝術(shù),已經(jīng)成熟起來了。但人們對“樂”的作用有不同認識。類似古希臘的柏拉圖,要把詩人從理想國中驅(qū)逐出去,墨子主張“非樂”。其理由是:終日為統(tǒng)治者“撞巨鐘,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是勞民傷財,不務正業(yè),對老百姓和統(tǒng)治者都有害無益。而孔子則認為音樂有積極的社會作用??鬃铀枷氲暮诵氖恰叭省保翱思簭投Y為仁”,“仁”是對“禮”的內(nèi)心自覺。“禮”維護社會秩序,而“樂”與“禮”相輔相成。所以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彼岢ㄟ^音樂美育達到“禮”和“仁”??鬃颖救讼矏垡魳?,喜歡聽音樂和演奏音樂,曾經(jīng)向當時的器樂大師師襄學習過器樂演奏。
后來的儒家,一直秉承孔子的音樂思想,倡導“禮樂相濟”。荀子說:“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碧拼笤娙税拙右渍f:“必待禮以濟樂,樂以濟禮,然后和而無怨,別而不爭?!笨傊魳酚欣诟谢诵?,有利于社會和諧。
值得強調(diào)的是,儒家不僅認識到音樂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認識到音樂發(fā)揮作用的特殊性。孟子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荀子說:“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音樂深入人心,潛移默化,比語言更具感召力。
不是任何音樂都能達到禮樂相濟,要實現(xiàn)禮樂相濟,必須美善相樂??鬃釉唬骸岸Y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意思是說,“禮”和“樂”不能僅僅流于形式,形式里要有仁或善的內(nèi)涵。他的另一段話,更明確地表達了美善相樂的思想?!白又^《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薄懊馈敝敢魳返膶徝佬问剑吧啤敝敢魳返膶徝纼?nèi)容。要禮樂相濟,必須像《韶》那樣,把善的內(nèi)涵融合于美的形式,而《武》盡管音樂形式也美,但內(nèi)涵沒有盡善?!渡亍泛虾鯇徝览硐?,而《武》是不理想的。美善相樂,盡善盡美,是儒家的音樂審美理想。
儒家認為,音樂的審美尺度,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nèi)容上,或是在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上,都必須遵循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并在對立統(tǒng)一中以“中和”為尺度。在音樂形式上,要“和而不同”。不和不美,但同則不和。在孔子之前的史伯說:“聲一無聽,物一無文。”音樂聲音要相反相成,相輔相成,錯落有致,抑揚頓挫,這樣才能構(gòu)成動聽的音樂。音樂如果只有一種聲音是不堪入耳的。對立統(tǒng)一的聲音才能構(gòu)成音樂。但統(tǒng)一有度,這個度就是“中和”。“中和”既是形式要求,又是內(nèi)容要求。在孔子看來,音樂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都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耙焙汀皞笔沁^度,過度就不美了。好音樂要使人“心平德和”,平和是美。音樂要以“中和”為審美尺度。
經(jīng)過先秦時期到了漢代,人們對音樂本體和音樂的本質(zhì)開始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我國音樂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音樂理論著作《樂記》?!稑酚?樂本》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庇终f:“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這些話闡明了音樂的本體與本質(zhì),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物我交感,令人動情;二是情動于中,發(fā)生音樂;三是音樂是超越自然之聲的審美聲音。要而言之,音樂的本質(zhì)是情感。這情感源于社會生活,成就于音樂形式。
以上是中國古代音樂(器樂)美學思想之概要,也是其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