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璐
20 11年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與文本對話,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顯得尤為重要。于永正老師認為,要想真正的上好語文課,必須要學會解讀文本,有文化才有底蘊,有底蘊才有底氣,有底氣才能在課堂上有靈氣。那么,如何深入地解讀文本,挖掘出文字背后蘊藏的東西呢?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探索與思考。
對一個事物的認知,首先是了解“是什么”,然后才是“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這是心理學的認知規(guī)律。同樣,對一篇文章的閱讀理解也是如此。如五年級下冊《舟過安仁》這首詩,孤立地看詩中的每一句話并沒有什么獨特之處。詩句語言淺白如話、通俗易懂,似乎不值得推敲、琢磨。但整體聯(lián)系起來看,再結(jié)合配圖展開想象,使人不由得為詩中那兩個無憂無慮的小漁童充滿幼稚的行為,以及從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而叫好。感悟著兩個小漁童的天真、聰穎之余,我們也仿佛看到了作者楊萬里親眼見到這一幕后啞然失笑、欣然提筆的情景。有了這樣的整體感知,在接下來的教學設計中,就可以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通過想象當時的情景,設計兩個漁童的對話或者與作者的對話等,還可以把這首小詩改編成課本劇在班上表演,這樣不僅豐富了文本的內(nèi)容,當堂訓練學生想象和表達,而且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體會童真童趣,感受作者巧妙視角和選材。
因此教師在閱讀作品時,要加強整體閱讀,領會文本的“內(nèi)涵”,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細節(jié),尋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詞、每一句的意義。
“對重要的文章和書籍,要認真讀反復讀,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鉆研,對重要的語句和章節(jié)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還要做到透徹理”,這就是精讀。我們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文質(zhì)兼美、意蘊深遠,值得我們品析推敲?!缎抡n程語文教學論》中講,文本的精妙之處“可能是表現(xiàn)形式,也可能是動人的情感、獨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或者是形式與內(nèi)容兩者兼得,但都離不開不朽的文字”。
如在進行《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之前,通過反復閱讀,文章字里行間蘊含著的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深深地震撼著大家。文章前三個自然段在表達上也都是以志愿軍的口吻,先懇求,再追憶往事,最后反問抒情,用情真意切、樸實無華的語言渲染離別的氣氛。發(fā)現(xiàn)了文本的這些“精妙”之處,筆者結(jié)合學情細化學習目標。依據(jù)學習目標,教學中抓住“親人”作為切入點,以讀代講,引導學生體會情感交流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發(fā)現(xiàn)文段表達上的共同點,分析這樣表達的好處。最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仿照課文的表達方法,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吻描寫送別的場面。
通過這樣的實踐,筆者感受到教師在精讀文本時,要反復琢磨、反復研究,邊分析邊評價,務求明白透徹,了解于心。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文本的“精華”,加之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思愈妙,愈思愈精。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人讀者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生活經(jīng)驗、文化修養(yǎng)等不同,對作品的理解也不同。小學生雖然受到年齡、閱歷、知識儲備、社會經(jīng)驗等限制,但是依然要尊重他們對文學作品獨特的感悟。那么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對文本進行研讀,不僅自己能夠準確把握文本的內(nèi)涵,而且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合理預設,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針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進行多元解讀,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設計季羨林寫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時,為了更多地了解文本中德國的風光風俗,筆者上網(wǎng)搜集了大量關于德國的文字和圖片資料。為了了解季羨林與德國的淵源,筆者還拜讀了季羨林的《留德十年》。結(jié)合這些資料,筆者對德國“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以及十年的留德生活對季羨林一生的影響有了深刻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引起了筆者的注意。于是課前,筆者鼓勵學生通過搜集季羨林和德國的資料來理解文本內(nèi)容。課堂上,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和中心之后,筆者將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提出,激發(fā)學生的“獨特體驗”:“‘我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xiāng)的夢’中,‘思鄉(xiāng)的夢’季羨林究竟思念的是中國還是德國呢?”問題一出,學生們思考片刻之后,有人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認為季羨林思念的是中國,因為四五十年后季羨林重返德國,仿佛又回到了留學生時代,牽掛著自己的祖國和親人;還有學生結(jié)合自己搜集的資料認為季羨林思念的是德國,因為在季羨林在《留德十年》中的多次提到自己已經(jīng)把德國當作是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四五十年后故地重游,才知道自己的思念有多么強烈。當雙方爭執(zhí)不下時,又有一名學生將這兩種觀點進行整合理解,認為都是有道理的,中國也好德國也好,都是季羨林心中的牽掛。
不過,作為語文教師,在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時應該有辯證思維,首先保證達到基本解讀,然后才考慮多元解讀,甚至有時要糾正那些牽強、錯誤的解讀,處理好“多元”與價值取向之間的關系。在重視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價值取向的前提下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憑借教育智慧規(guī)范多元,聚合多元,提升多元,讓文本的“余音”在學生心中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