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燕
(濰坊市育華學校,山東濰坊,261051)
從2012年4月起,李秀偉老師給工作室全體成員介紹了“第二課程”。第二課程,顧名思義,首先是要以學科的課程標準為依據,準確理解把握好課程標準中的先進理念,結合新教材完成學科的教學。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本學科相關聯(lián)的一些教學活動,經過討論、研究、實踐,逐步形成新的課程。這個課程必須能開拓學生的學習,發(fā)揮學生學習潛能,增強其個性自主發(fā)展,提高各種能力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學校辦學的特色目標。
結合筆者所教學科的特點,為讓學生們不忘我們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保護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它們成為種子在一代代人的心田生根、發(fā)芽,最為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讓它走進課堂,走進民俗傳承的歷史鏈條之中,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通過學校教育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于是,筆者開設了第二課程——剪紙教學。希望通過剪紙教學,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剪紙文化,學會剪紙技巧,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相聯(lián)系,做到學以致用,美化我們的生活,提高學生們的動手制作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剪紙教學有它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在小學美術課中開設這一課程,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對我國的民間藝術有所了解,更希望通過此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制作能力、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
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種,是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為工具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從技法上講,剪紙實際也就是在紙上鏤空剪刻,使其呈現(xiàn)出所要表現(xiàn)的形象。因此,在技法上要求比較嚴格,剪刀這些工具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控制不好,安全問題令人擔憂。所以此課程主要是針對中高年級學生開設的。希望通過剪紙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
通過讓學生自己查找有關剪紙的資料,如:剪紙的由來、剪紙的歷史、剪紙的特點、剪紙的意義等,使學生對剪紙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過展示古代、現(xiàn)代剪紙作品激發(fā)學生學習剪紙的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tài)度。剪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發(fā)揮其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提高精神及生活品質的作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剪紙的獨特價值。
剪紙象征符號表達的文化內涵,按其時間和主流發(fā)展方向經歷了自然崇拜、原始宗教時期的巫文化、生命生殖崇拜到宗法禮制、社會禮制禮儀再到裝飾審美功能的逐步發(fā)展過程?,F(xiàn)代社會的剪紙往往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在一些喜慶場合、節(jié)假日都會用剪紙紋樣來表達心中的喜悅。而小學生學習剪紙可以用來裝飾教室、美化校園,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第一類:單色剪紙。就是用一種色紙來剪做的。又細分為:折剪類,即將紙折疊后剪,放開后可得一種圖案或字形;迭剪類,即將數(shù)張紙重疊在一起,釘牢后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數(shù)張作品。
第二類:套色剪紙。以單色剪紙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紙貼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將畫稿所需的各色色紙重疊在一起釘牢,再沿稿線依次剪成,擇取一張為主版,貼裱在襯底上,最后將其余的部分添貼在主版之上。
第三類:染色剪紙。即用易于浸漬的白紙或淺色紙剪成各種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顏色,或先將紙染色,最后剪成形象。
其中,套色剪紙跟染色剪紙都是在單色剪紙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完成的。
中年級學生一般學習簡單的單色剪紙,高年級學生學習套色剪紙跟染色剪紙。從而形成依次遞進、前后銜接的課程結構,適應不同年齡段學生在剪紙方面的情意特征、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
在小學中教學生剪紙,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要。剪紙準備材料簡單,適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其獨特的技法和趣味性,深得學生的喜愛。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校以加強藝術教育為指導思想,以“讓每個孩子都能發(fā)揮潛能”為主題,以“課改”為核心,努力創(chuàng)建學校藝術教育特色,“剪紙”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剪紙是一種民間藝術,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我們在開展剪紙活動課的過程中,收集并創(chuàng)作了一些剪紙材料,同時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了學習目標。該目標充分考慮教師的可指導性,教學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并與愛國主義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思想美德教育相結合,體現(xiàn)思想性和時代精神。我們以適合學生特點的剪紙藝術為主體,對學生進行認知、操作、情感等訓練,使學生能掌握基本的剪紙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藝術文化、繼承發(fā)揚民間藝術的情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組織一支有活力的剪紙隊伍,豐富我們的校園生活。
各學習領域分別由目標、學習活動建議和評價要點三部分組成。目標是課程總目標跟分目標的具體化。學習活動建議針對目標提出一些更具體、可操作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
剪紙教學評價應以學生在剪紙教學中的客觀事實為基礎,注重評價與教學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和自我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掌握剪紙基本技法的情況,又要重視對學生剪紙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
不僅依據剪紙作品評價學生剪紙學習的結果,而且通過考查學生在剪紙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評價其在剪紙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評價可以采用個人、小組或團體的方式,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或在學習結束后進行,并以適當?shù)姆绞较驅W生反饋評價的結果,以鼓勵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鼓勵采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以及座談等方式對學生的剪紙作業(yè)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可以是分數(shù)、等級或評語,也可以是評語與等級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剪紙作業(yè)的評價可以從創(chuàng)作構思、剪法及技巧等方面進行,既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也要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并找到發(fā)展的方向。
第二課程從開發(fā)到具體實施已經有近兩年的時間了,該課程符合筆者所教學科的特點,也比較適合城鄉(xiāng)結合地方的學生。剪紙是我國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在已經被列入了聯(lián)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讓孩子們對剪紙文化更加了解、熟悉,為了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遺棄,學校決定把剪紙教學當作第二課程,利用每周的第二節(jié)美術課在中高年級實施剪紙教學。剪紙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學生了解我們的民間藝術,緊密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增強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