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學海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楚文化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7)
郭店楚簡的發(fā)現(xiàn)與楚國的哲學和文學
邵學海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楚文化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7)
1993年郭店楚簡被意外發(fā)現(xiàn),經統(tǒng)計,竹簡共804枚,為竹質墨跡,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 000余字,共18篇。這些典籍可分為三類:一是道家的著作;二是儒家的著作;三是專門論述君臣間權謀、具有縱橫家色彩的著作。這批竹簡的價值不僅在于其為最原始的“版本”,并沒有經歷代校注過,是彌足珍貴的第一手材料,開啟了楚國哲學與文學研究范圍內新的學術領域,其思想性與文學性的成就,為當今新時期的文化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參照的歷史坐標。
郭店;楚簡;楚哲學;楚文學
郭店是湖北荊門紀山之南、四方鋪鄉(xiāng)轄內的小鄉(xiāng)村。1993年10月的一個深夜,某村民的菜園被盜掘。這個沒有任何地貌表征且很尋常的地方,居然掘出兩千多年前的歷史文物,“土夫子”可謂高手、高眼。但不知何原因,盜墓賊漏盜了一批載有先秦重要文獻的竹簡。這一“疏忽”,既是人類文化的幸運,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發(fā)現(xiàn),竹簡價值是驚人的,其意義是世界性的。
據搶救整理,知竹簡所載均為先秦典籍,竹簡共804枚,為竹質墨跡,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 000余字,共18篇。這些典籍可分為三類:一是道家的著作;二是儒家的著作;三是專門論述君臣間權謀、具有縱橫家色彩的著作??傊际亲钤嫉摹鞍姹尽?,而不是經歷代校注、羼合了各種認識與判斷以及推理的所謂古籍。
考古學家認為,郭店楚墓葬時當為戰(zhàn)國,約公元前300年左右(也有說白起拔郢以后,即公元前287年后),墓主系老年男性,與莊子、孟子、屈原同時。據出土遺物推論,墓主可能是楚國太子的老師[1]。
東周文化主要是由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偶合而成,就哲學而言,北方以儒家為代表,南方以道家為代表,儒道是中國思想史上兩大重要學派。但自司馬遷謂“儒道互黜”始,其學術演變?yōu)榻裉扉T派之間水火不容的局面。迄郭店楚簡出,可知原始儒道之間原來是各抒己見,又相互包容涵化的。今人因歧見而紛爭,在2 000多年前的老子和孔子看來,有些實在是自尋煩擾。而太子的老師羽化登仙,并隨葬儒道兩家著述,一可證明北方的學問在南方也通行;二似可推測,《緇衣》《唐虞之道》等儒家簡策既為“東宮之師”的隨葬物,或許也為他生前講授之課程。但是,過去大家都認為南方是道家盛行的地方,哪有儒家的市場呢?
有學者謂郭店楚簡的發(fā)現(xiàn),將引發(fā)21世紀中國式的文藝復興之預言可否呈現(xiàn),我們暫不預測,起碼,上述兩點對今天楚文化研究中形成的、楚與中原文化分流對立的觀點提出了疑問??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派學術思想的展開,不論在地域和識見上,相互間并不是壁壘森嚴,而是多元融會相互補充的。
殷商西周,學在官府,王室對天文、歷法、醫(yī)藥、歷史、預卜等專門知識實行文化壟斷,至東周,官學變?yōu)樗綄W,世襲的文化官員如巫官、史官、祝官、卜官等四向星散,學術隨即下移。進而,這些落居在列國的士人,將各自所持學問發(fā)展成各種學派,即今天的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等。各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及主要思想家稱“子”,而諸子正式形成,并競相爭鳴,則在戰(zhàn)國年間。
中國學術的發(fā)展,也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一重要階段,學者稱這個時期為文化的元典時代,即《詩》《書》《禮》《易》《春秋》以及《論語》《墨子》《老子》《孟子》《莊子》《韓非子》等其他諸子著作,都在此間脫穎而出。這批典籍初步建立了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公理體系和思維模式,都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歷史進程發(fā)生深刻影響。咱們且不在政治、思想、制度的層面證明這種影響,也不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搜尋種種無意識地使用先秦諸子用語,遵循他們設計的道德規(guī)范之實例,只需了解中國成語約有三分之二出自先秦元典這一統(tǒng)計,大概就可感受到這種影響的力度,如:“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薄坝薰粕健保约啊笆刂甏谩薄熬字堋薄叭顺苫ⅰ钡鹊取S心時代文化的影響力是至深至遠的。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探討中國現(xiàn)代新文化建設的方向,提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之目標,指出新文化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之基本。他還闡釋: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剔除糟粕,吸收精華,“是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他還指出中國現(xiàn)時的新文化是從古代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這就是“人民的大救星”在新文化建設方面的英明論斷。
近些年黨的報告,提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目標,也須回顧先秦所形成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并期望挖掘潛力,以重新燃起火焰,啟動新時代的文化飛躍。因為,文化的軟實力雖是發(fā)展經濟的要求,而有特色的文化才具有真正的價值。至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更要繼承元典精神之“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
先秦諸子流派,《莊子》歸納為六;《荀子》劃六派十二家;《韓非子》謂儒分為八、墨裂為三;司馬遷則分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漢末年劉歆又增加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形成所謂“九流十家”。戰(zhàn)國時期中國哲學的繁盛景象,在郭店楚簡上得到部分印證。
南方楚國是道家思想的滋生地。楚人自認為在立國前,道家思想就在楚地發(fā)端了,這是因為楚國由弱轉強的經歷,正好印證了道家學說的積極方面,所以他們把自己的先王鬻熊,看成道家思想的先驅,《鬻子》一書反映了前道家的思想。成型的道家,代表人物一是老子,二是莊子,尤以老子為重。老子在西出函谷關時應關尹要求,著《老子》一書。私人著書,千千萬萬不可計數(shù),但在中國數(shù)老子第一,據考證,此前再無更古之人??鬃邮莻€大學問家,但他的《論語》是由其弟子所編纂,不是自己撰寫的,與釋迦牟尼的說教、后由部派佛教時期的僧人加以整理而成佛教經典相似。不過,《老子》篇幅不大,僅5 000言,但就這5 000言,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老子是“縣民”,即故國淪亡于楚并被改為楚國的縣邑之民,原非楚人。故《老子》一書較多反映了楚國“縣民”的處境和愿望。而自身的經歷,使“縣民”對福禍、興廢的轉化有真切的感受,對鬼神的信仰比較容易破滅,他們希望盡量保持原有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所以《老子》的哲學強調柔,強調下,強調靜,強調無為。
“道”,是《老子》的核心,本義為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或宇宙本源。但也有哲學家認為:只憑講“道”這一條,還不是道家的特色,先秦諸子都講“道”,對“道”都予其不同意義。而道家的特色和精華則在“道法自然”。
以“道”,或者說以“道法自然”為學說的學派稱道家。道家的社會政治和人生主張是“無為”,認為“無為”方可“無不為”,道家以自然為最高范疇,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和他解釋宇宙與社會無窮變化的辨證觀念,是中國古代無與倫比的哲學成就。
《莊子》被認為是《老子》的繼承和發(fā)展,但不同的是,莊子徹底貫徹絕對主義,即絕對的自由和絕對的平等。前者指人的精神活動,它激勵人們進行文學、藝術、哲學乃至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造,提倡“心齋”與“坐忘”,即“慶梓削簴”般地全身心投入藝術創(chuàng)造。后者從道的觀點看天地萬物的共性,又由不計對立的差別變成絕對的相對主義,它啟發(fā)我們看問題要站在更高層次,于此才能突破認識的局限性。
道家的出世與儒家的入世,共同構筑中國式的人生態(tài)度,士大夫進可入世,治國平天下;退可出世,歸隱林泉。統(tǒng)治者既可用儒家學說求得文治武功,又可用道家學說確保休養(yǎng)生息。儒道互補,構成中國傳統(tǒng)士人價值觀的基本框架。
先秦是個需要巨人,又產生了巨人的偉大時代,南方除了哲學家的老子和莊子,還有文學家的莊子和詩人屈原,莊子、屈原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所達到的高度,都是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
莊子的散文代表了楚文學中散文的最高成就,其文采如魯迅說:“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聞一多說:讀《莊子》,那“應接不暇的驚異,便使你加倍愉快,樂不可支。這境界,無論如何,在《莊子》以前,絕對找不到,以后,遇著的機會確實也不多”;王國維說《莊子》:“南人想象力之偉大豐富,勝于北人遠甚……此種想象,決不能于北方文學中發(fā)見”;郭沫若甚至認為:“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莊子》)的影響下發(fā)展”。三位現(xiàn)代文學、史學領域里的巨擘如此評價,莊子的地位當高聳入云。
莊子即莊周,生于宋,游于楚,既可算宋人,也可以算楚人。后來楚國一統(tǒng)南方,莊子還是歸于楚人。重要的是《莊子》著述浸潤楚風,言多楚事,無論寓言或重言,莫不如此,所以學問家歷來把《莊子》劃為南方的思想或南方的文學。莊子早年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吏,不久便棄職而去。后一直隱居垂釣、織履度日,以著述自適,楚威王曾請之為相,莊子表示還是做一個像水凼里搖頭擺尾的烏龜好,拒官爵而不就。惟有逍遙之愿的莊子,似乎生平不喜交游,與他過從密切的當時的名人,僅有曾經服務于梁惠王的“邏輯學家”惠施,著名的“濠上觀魚”之典故便出自他們之間。
莊子著《莊子》,洋洋灑灑,堪稱中國先秦散文的豐碑。特點一是有豐富的想象;二是寓言、重言及卮言交錯;三是天馬行空,自由揮灑的文風;四是語言富有形象性、情感性、音樂性。
屈原的詩歌是楚文學中詩歌的冠冕,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即在其中。屈原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他打破了四言詩的格調,發(fā)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運用大膽幻想和夸張而形成中國文學的一大傳統(tǒng)。屈原作品,向來被稱為“楚辭”“屈賦”或“屈騷”,其中《離騷》《九歌》《九章》《天問》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楚國的道家哲學在于其否定性,但否定性的系統(tǒng),只有與北方儒家的肯定性系統(tǒng)偶合,才有意義;楚國的文學“多尚虛無”,得其精神。但活潑的精神,只有與北方文學崇尚實際的謹嚴風格相偶合,才構成中國先秦文學的完整面貌。由此可知,“和”中的“不同”,是相對整體的個體之特點和價值,惟此關聯(lián),中國文明才能綿延不輟兩千多年之久遠。
今天,人類日趨全球化,由彼此隔絕的狀態(tài)逐漸走進“地球村”,諸多事實也表明中國與世界相互依存之趨勢是不可違拗的。但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的一致化、單一化,與合乎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全球化相應,是統(tǒng)一走勢下文化多元并存之格局的建立。
郭店楚簡所映現(xiàn)的先秦學術景象,似乎也為我們新時期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歷史的參照。我們建設新時期的民族文化,須考察其自性,回歸其自性,在世界整一與多樣的趨勢中,汲納中外古今文明精粹,創(chuàng)造無愧于時代,也無愧于世界的新文化。
[1] 周建忠.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墓主考論——兼論屈原生平研究[J].歷史研究,2010,(5):12-23.
[2] [清]郭慶藩.新編諸子集成: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3] 朱謙之.新編諸子集成: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 程樹德.新編諸子集成: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5] 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6]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胡璇]
2014-07-03
邵學海(1951-),男,浙江寧波人,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湖北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楚文化、上古藝術史。
K877.5
A
1672-0758(2014)05-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