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超
摘 要:教育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話題。在人類漫長的教育發(fā)展長河中,學校教育始終占有重要的位置?!吧倌曛莿t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可嘆對于青少年的教育是何等重要。學校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載體,不僅要承擔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育人。從標簽理論出發(fā),探討學校在對于青少年教育中的問題,給予教師一些指導,促進學校良好教育的展開。
關鍵詞:標簽理論;學生問題;學校教育發(fā)展
青少年階段是人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充滿了新奇和挑戰(zhàn),也充滿了迷茫和誘惑。學校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的行為,使其順利通過叛逆期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標簽理論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埃德文·雷伯特、霍德華·貝克爾等人相繼提出了標簽理論。到了七十年代,該理論已經(jīng)在美國社會學界對于研究人類越軌行為方面的統(tǒng)治性理論。如今,標簽理論也開始用于研究青少年叛逆行為的理論之一。
標簽理論又稱烙印理論,它源于符號互動理論,認為越軌行為是社會互動的產(chǎn)物,是一種人為的主觀東西。在人類社會中,沒有任何一種行為從其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偏離或者違反一定社會、組織和群體的行為規(guī)范,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越軌者是有一個“初級越軌”向“次級越軌”的轉(zhuǎn)化。換言之,每一個人都有“初級越軌”的心理,但只有被貼上“標簽”的初級越軌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軌生涯”。某種現(xiàn)象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社會給行為人貼上了一定的標簽。一個人只有在被他人貼上了“越軌者”的標簽時,他的行為才構成違規(guī)行為,而這一標簽剛好使“越軌者”與“正常人”區(qū)分開來。如,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由于某些原因(個性問題或是習慣問題)而出現(xiàn)某些行為問題,如果教育者由此而給這個學生貼上“壞學生”“差生”等標簽,其本人就可能會把自己歸入“壞孩子”之中。逐漸接受其他同學或社會上對其不良的評價,并確認自己是不好的學生甚至是個壞人,進而自我放縱,致使越軌行為者愈陷愈深,無法自拔,至此,他也就完成了從初級越軌到次級越軌的轉(zhuǎn)變,一個越軌者的全部“身份”就這樣形成了。
一個學生的行為,不能簡單地用好壞來區(qū)分,
更不是貼上一個標簽就可以得出結論的。標簽不能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情況,因為有些標簽是老師、同學錯誤地加給他的,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這個學生將來會變成什么樣。在這個變化過程中,老師、同學甚至家長對他有些偏頗的行為反應以及他對那些人反應的理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標簽的影響下,他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朝老師、同學對他反應評價的方向發(fā)展。所以,標簽毫無疑問會影響著學生的未來發(fā)展。
二、標簽理論下學生問題的形成
1.標簽的形成
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會自覺不自覺地給某個人加上一個“標
簽”,這個標簽是基于社會普遍價值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個體進行價值判斷的產(chǎn)物。如,在學校中,老師很容易根據(jù)學習成績將學生分為學習好的學生或是學習不好的學生;或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經(jīng)驗,輕易地認為男孩子很聰明,女孩子總是需要死記硬背知識等等。這些標簽既包括學生好的方面,也包括學生某些不好的或是不盡如人意的方面。在實際教學生活中,標簽的形成往往是因為某位學生的初級越軌行為發(fā)生了,如上課傳紙條、不聽講,還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等等。在老師的眼里可能認為這是調(diào)皮,不服從管教,行為不符合社會秩序。但是在其同齡人眼中這可能是能夠被大家認可接受的。這說明標簽來自于某一群體甚至某一個人對別人的印象,有可能是第一印象,也有可能是刻板印象。
2.如何貼標簽
標簽的形成就是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那么標簽是怎樣貼到某個人身上去的呢?
貼標簽看上去只是一種行為,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到貼標簽其實是一個把被貼對象從正常人群中分離出來的過程,讓更多人意識到并也隨之去強化這個標簽的過程。在此事例中,老師既是事情的推動者又是不良事件的制造者,老師實際上對這位學生實施了貼標簽的行為。對于一個青少年來說,這不僅是莫大的羞辱,同時也是對其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所以,在學校教育中老師的引導作用是重大的,是足以影響一個學生一生的。
3.認同標簽,強化標簽
貼標簽只是一個學生問題開始的第一步。貼完標簽后,緊接著是被貼對象對所貼標簽的反應,即認可標簽。如上一個事例所說,該學生被貼上標簽后,便會在他人強化標簽時逐漸認同這一標簽所有的含義,并開始以標簽的規(guī)定行事,從而進一步強化他對標簽及其附帶內(nèi)容的接受和認同,他開始以問題學生的標準行事,以此吸引外界的關注。同時他的這一行為更加深了外界對他標簽合理性的認同。這無疑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不良標簽帶給一個學生的是更加惡劣的行為和心靈上無法彌補的創(chuàng)傷。
三、標簽理論在學生教育中的影響
1.不當標簽的錯誤定位
不良的標簽容易使學生有錯誤的社會定位,使其產(chǎn)生自我認識的錯誤。比如,有些學生很頑皮,有意無意間破壞了學校的公共設施,或是青春期的孩子喜歡打架,顯示自己的威嚴等。他們也許把這些行為看成是“游戲、冒險、刺激、有趣的事情、調(diào)皮搗蛋和嬉戲娛樂”,但是社會或老師卻把這些行為看成是一種不良的行為,甚至給予嚴重批評,上升到犯罪層次。這種錯誤的社會定位,使這些學生對自己的行為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如果他們對于別人的評價不能夠正確地評判,就很可能加大他們的逆反心理,導致他們的行為越來越不符合社會秩序。
2.不良標簽導致的錯誤極端
法制節(jié)目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個人有著極端的行為,其生活背景尤其是在其青少年時期都會有著不好的經(jīng)歷。如,有些人在其學生時期偶然做錯了事情,或者說根本沒有做錯事情只是由于自己的一時疏忽而被別人誤解,從而遭到其他人的小題大做。如被灌于“小偷”這樣具有強烈不良色彩的標簽。之后,可能在很長時間里,這個標簽就像緊箍咒一樣,使其遭受著不能擺脫的痛苦。他們往往會與正常的學生隔離,家長不讓自己的孩子與這些“壞”孩子交往,他們不斷談論這些“壞”孩子的邪惡行為,把他描述成一個邪惡的人,使其孤獨,甚至演變成只有當他做了不好的事情時,才能引起別人的關注。其結果只能是他在周圍人的消極反映中變得越來越壞,最終走向了社會的錯誤極端。
四、標簽理論下如何促進學校教育的發(fā)展
老師是學校發(fā)展的基石,加強對老師的教育也是學校發(fā)展的重要部分。根據(jù)標簽理論,我們可以得知,當學生被老師、同學貼上不良標簽后,他們就會和正常的學生分離,不能在同一片天空下享受本應該享有的輕松與快樂。他們會受到不公平的看待,某些權利會喪失,心理容易產(chǎn)生自卑和陰暗面。因此,作為老師要謹慎下結論,謹慎貼標簽。作為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對老師開展教育工作。組織老師學習教育心理學、青少年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對老師自身開展心理輔導工作等。這有益于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更好地處理學生的問題。當然,學校要努力進行非標簽化的教育。非標簽化教育就是對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不搞區(qū)別對待,尤其是對那些曾經(jīng)犯過錯誤、有過某些越軌行為的學生,決不能因此給他們貼上“壞”“不道德”“偷”“懦弱”“笨蛋”等等諸如此類的不良標簽,不能把他們與其他同伴隔離開來。不能輕易給犯錯的學生下結論、扣帽子。老師要多給他們關懷和鼓勵,看到他們優(yōu)秀的那一面,多給予
肯定。
參考文獻:
[1]賈春增.西方社會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趙煦東,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