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成
近代民法以財產(chǎn)權利為中心,以對外在財富的保護為重點,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人的內在精神的關注。隨著社會變遷和人權意識的覺醒,現(xiàn)代民法開始關注人的內在精神,強化對人格尊嚴的保護。1912年《瑞士民法典》開創(chuàng)了人格權規(guī)定的新范式,雖其人格權法的體系尚不夠嚴謹和完善,但為后世民法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藍本。①王利明:《人格權法的發(fā)展與完善——以人格尊嚴的保護為視角》,《法律科學》2012年第4期。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和戰(zhàn)爭帶給各國的反思,人民權利意識和法治觀念逐漸覺醒,社會越來越強調對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的保護,人權運動此起彼伏,立法也隨之強化了對人格權的保護。以德國為例,二戰(zhàn)以后,在《聯(lián)邦基本法》第1條明確提出“人的尊嚴不受侵害”。1954年5月,德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根據(jù)《聯(lián)邦基本法》作出了德國司法史上第一個關于一般人格權的判決,并由此衍生出一般人格權的理論;通過判例將原本屬于具體人格權的人格權益(如隱私等)納入一般人格權加以保護,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人格權制度的完善。②王利明:《人格權法的發(fā)展與完善——以人格尊嚴的保護為視角》,《法律科學》2012年第4期。
近年來,人格權在我國逐漸興起,對人格權的保護是否落實到獨立立法上、人格權應否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予以保護,成為學界討論的焦點。對此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以王利明教授為代表的“獨立成編”說,認為人格權獨立成編符合民法注重人文關懷的發(fā)展趨勢,符合民事權利體系的發(fā)展需要,符合我國民法典制定的整體思路,且與民法總則的制定并不矛盾,與《侵權責任法》不相沖突。①王利明:《再論人格權法的獨立成編》,《四川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一是以尹田教授為代表的“不獨立成編”說。其理論基礎有三,一是認為一切基本權利都來自于憲法,對人格尊嚴的保護首先體現(xiàn)在對人權的保護,而人權又是基本權利,因此人格權并非民事權利,而是具有憲法性質的權利;二是法人無人格權;三是人格權是對自然人人格中對政治、倫理因素的保護,保護財產(chǎn)權實質上是對人基本生存需要的保護,因此保護人格首先是保護財產(chǎn),即學者們認為的“無財產(chǎn)無人格”。②尹田:《論人格權的本質——兼評我國民法草案關于人格權的規(guī)定》,《法學研究》2003年第4期。
上述學界圍繞人格權的性質、在民法體系中的地位、獨立成編后與其他法律之間的協(xié)調或沖突等問題進行爭辯,但至今未達成共識。筆者認為,任何法律都要落實到司法實務中對權利主體進行保護。而一種民事利益是否權利化,一類權利是否已發(fā)展成熟到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的程度,除了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之外,離不開與司法實務的聯(lián)系。因此,本文以人格權的司法保護為視角,結合某基層法院人格權保護的審理情況,對人格權是否獨立成編進行思考。
筆者根據(jù)1998年至2013年某基層法院人格權案件的受理情況、人格權糾紛的適用案由、結案方式和審理重點等四個方面,對人格權審理情況進行介紹。
1.案件受理情況。③1998年以前法院系統(tǒng)內無電子統(tǒng)計系統(tǒng),無法進行精確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故以1998年為起始年份進行統(tǒng)計。1998年至2000年,該基層法院共受理人格權案件81件,2001年至2005年437件,2005年至2010年556件,2011年至2013年881件。上述統(tǒng)計說明,人格權案件受理數(shù)量逐年攀升,尤其是2011年以后案件數(shù)量急劇上升。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近年來人權意識的覺醒使公民日益重視其人格性利益;二是隨著信息科技的發(fā)展,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形式的出現(xiàn),媒體侵權、涉網(wǎng)絡侵權等新類型案件不斷涌現(xiàn);三是《侵權責任法》的出臺,尤其是該法第2條“公民民事權益”的確認,第36條對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和網(wǎng)絡參與者法律責任的明確,為公民提起人格權訴訟提供了法律依據(jù),使其對人格權司法保護形成一定程度的合理預期。
2.人格權糾紛的適用案由。人格權糾紛目前沒有統(tǒng)一的案由,根據(jù)所侵犯的具體人格權類型的不同,一般適用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姓名權糾紛,肖像權糾紛,名譽權糾紛,榮譽權糾紛,隱私權糾紛,婚姻自主權糾紛,人身自由權糾紛,一般人格權糾紛等9種案由。值得注意的是,案由對應的權利類型在我國現(xiàn)有法律中并非都有對應的權利類型,如一般人格權糾紛并無一般人格權的權利基礎,該案由一般在前述8種案由無法適用時作為兜底性案由而適用。
3.人格權糾紛的結案方式。筆者在近三年來的近千份判決中抽樣30份裁判文書為樣本,調研了人格權糾紛的結案方式。其中,判決全部支持或部分支持原告訴訟請求的案件13件,占43%;判決駁回全部訴訟請求的10件,占34%;調解結案的4件,占13%;裁定駁回起訴的1件,占3%;裁定不予受理的2件,占7%。
4.人格權糾紛的審理重點。近年來,人格權糾紛的審理重點有以下四點。
(1)商業(yè)攀附情況增多,商品化權被侵犯現(xiàn)象突顯。人格權案件尤其是涉及名人肖像權、姓名權、名譽權的案件背后,往往與其商業(yè)價值相關,亦即實踐中與人格權商品化使用相關的人格權糾紛不斷增多。司法中如何理解與定義人格權商品化使用形式,并以恰當?shù)谋Wo力度平衡雙方當事人權益需要不斷摸索與修正。從某基層法院的司法實踐可以看出,對人格權商品化使用的保護力度在逐步加大,判賠數(shù)額也在不斷提高。
(2)傳媒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審理難題。網(wǎng)絡、博客、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引發(fā)的侵權案件涉及的各方主體間的法律權利義務關系更為復雜,而且還存在匿名發(fā)帖被告身份確定難、調查取證難、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責任認定難等審理難題。另外,各種媒體功能整合是技術發(fā)展的趨勢,隨著三網(wǎng)融合的進行,各類媒體之間的界限和侵權特點會發(fā)生新的變化,同時帶來法律適用上的新難題。
(3)權利競合現(xiàn)象突出,需要法官合理行使釋明權。不少媒體侵權案件涉及侵犯名譽權、姓名權、肖像權的競合,甚至還涉及知識產(chǎn)權法的署名權、商標權、不正當競爭與人格權的競合。這些案件都存在當事人選擇權的行使問題,需要法院在尊重當事人選擇權的基礎上,對于其不當?shù)倪x擇合理行使釋明權,進行相應訴訟指引。
(4)法官對案件背后真實糾紛的甄別力對案件審理至關重要。審判實踐中,部分原告訴訟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網(wǎng)站、媒體迫于訴訟的壓力“封口”,刪除批評言論,使訴訟成為限制言論自由、惡意打壓商業(yè)競爭對手的手段。同時,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軟件殺毒行業(yè)、視頻行業(yè)競爭的日益激烈,名譽權訴訟亦開始成為網(wǎng)絡公司之間展開競爭的工具。如, 2012年,因互動在線與百度公司之間的商業(yè)競爭,以及互動在線總裁潘海東與百度總裁李彥宏之間的個人糾葛問題,某基層法院即受理了若干件互動在線與百度之間的名譽權侵權案件。
鑒于本文以人格權的司法保護現(xiàn)狀為視角,故在考察人格權的司法保護現(xiàn)狀方面,筆者在比較具體人格權和一般人格權的裁判結果比例的基礎上進行。無論是具體人格權或一般人格權案件,其裁判結果均傾向于保護被侵權人,人格權的司法保護程度是比較高的。
1.在具體人格權案件方面,上述抽樣的30份裁判書中,涉及具體人格權的有27件,訴訟請求得到支持的占37%,以調解形式得到適當補償?shù)恼?3%。一是邱某訴博銳杰公司隱私權糾紛。因博銳杰公司在其制作的《情有千千劫》中公開的反面人物的手機號碼與邱某手機號碼相同,導致眾多影迷打電話或發(fā)短信對邱某進行騷擾和詆毀。法院判決認為博銳杰公司的行為構成了對邱某隱私權的侵犯,博銳杰公司應對影片中涉及邱某電話號碼的片段進行處理,向邱某作出書面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害15000元。二是姜某訴貓撲網(wǎng)名譽權糾紛。本案中,姜某因貓撲網(wǎng)刊載其與一名女性的“床照”,引發(fā)眾多網(wǎng)民對其的負面評論和其所在單位的微詞而起訴貓撲網(wǎng)。本案以調解形式結案,貓撲網(wǎng)向姜某當庭道歉并賠償其精神損害賠償金5000元。三是李湘訴武警總醫(yī)院肖像權糾紛。因武警總醫(yī)院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介紹整容業(yè)務的文章中擅自使用主持人李湘的照片,李湘起訴要求武警總醫(yī)院停止侵權并賠償其精神損害。法院判決支持李湘的訴訟請求。
2.在一般人格權方面,在抽樣的30份裁判文書中,涉及一般人格權的3件,3件案件的訴訟請求均得到了支持,或通過調解方式獲得一定賠償。一是劉某、陳某訴喜加喜婚慶公司一般人格權案件。劉某、陳某系夫妻,與喜加喜婚慶公司簽訂婚禮策劃合同,約定在其婚禮上播放記錄其戀愛過程的影片并將婚禮過程制作成影片。但喜加喜婚慶公司在婚禮現(xiàn)場錯誤播放影片,導致婚禮一度出現(xiàn)混亂狀態(tài),由此,劉某、陳某起訴喜加喜婚慶公司要求進行精神損害賠償。該案以調解方式結案,喜加喜婚慶公司當庭向劉某、陳某賠禮道歉并賠償其精神損害賠償金5000元。二是孫某等4人訴海淀區(qū)行知實驗學校(以下簡稱行知學校)一般人格權糾紛(4起案件)。本案中,孫某系行知學校的學生,在校期間遭受該校教師李某猥褻,李某已被刑事處罰,現(xiàn)孫某以學校未盡到管理義務導致其人格權受到損害為由起訴行知學校,法院判決支持孫某訴訟請求,要求行知學校支付孫某等4人精神損害賠償金各10000元。三是陳某訴《科學中國人》雜志一般人格權糾紛。陳某系中科院資深院士,雖年事已高,但身體硬朗并仍在上班。但《科學中國人》下屬報刊《中華讀書報》捏造并刊登其去世的消息,法院判決《科學中國人》雜志社構成一般人格權侵權,并支付陳某精神損害賠償金30000元。
1.新型人格權不斷出現(xiàn),如何對其進行保護有待明確。筆者以祭奠權、信用權為例進行說明。①雖祭奠權、信用權尚未權利化,但本報告為簡練清晰,仍用XX權的形式進行表述。
(1)我國現(xiàn)有法律并未將祭奠權作為一種民事權利加以明確,導致審理實踐中對祭奠權侵權是否成立以及相關事由的判定上存在四方面疑難問題。一是立案案由界定難。當事人因祭奠糾紛進行訴訟立案時,有的以人身權中的人格權作為立案案由,有的以人身權中的身份權作為立案案由,有的直接以精神權利等籠統(tǒng)名稱提出立案請求,法院缺乏統(tǒng)一標準對案由進行界定。二是侵權構成判定難。在祭奠權糾紛中,當事人訴爭的行為分為作為和不作為兩種。以作為方式表現(xiàn)的行為主要有被告以行為阻止原告對死者進行祭奠;未經(jīng)原告許可、將死者按照某種特殊的習俗進行安葬等。不作為的行為表現(xiàn)為被告未告知原告死者去世及葬禮的相關情況,被告拒絕告知原告死者的安葬地點,以及在死者墓碑上未篆刻原告或原告親屬的名字等。上述行為是否構成對原告祭奠權的侵害,適用何種過錯準則,以及如何判定結果與被告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在缺乏祭奠權具體權能的情況下,法院只能依據(jù)我國侵權法的一般規(guī)定進行處理。三是責任承擔方式確定難。侵權行為被確認后,當事人應當如何承擔侵權責任,法院在認定上存在難題。對原告提出的賠禮道歉和精神損害賠償訴訟請求,法院可以依據(jù)侵權責任的一般判定確定責任承擔方式及精神損害賠償金的數(shù)額;但是對原告提出的其他責任形式主張如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將其及相關親屬姓名篆刻在墓碑上等,法院是否可予支持還有待進一步明確。四是免責事由認定難。訴訟中,被告以原告不履行對死者的探望、贍養(yǎng)義務,被告系履行死者遺囑而阻止原告進行祭奠等作為抗辯事由,認為其不構成侵權,無需承擔侵權責任。而對于被告的行為是否構成祭奠權侵權的免責事由,是否能根據(jù)侵權行為法的一般規(guī)定認定原告對于損害的發(fā)生也存在過錯,從而減輕或免除被告的責任,法院在認定上存在困難。
(2)與祭奠權相同,盡管學界呼吁給信用權以“權利”名分,但法律目前沒有明確承認。信用權目前有兩種保護方式,一是以名譽權的形式予以保護,二是以一般人格權的形式予以保護。這樣的保護模式會導致如下問題:其一,可能因侵權構成要件的不同導致裁判尺度的不統(tǒng)一,案情相同或類似的案件中的對當事人的權利保護力度不一。其二,一方面如用名譽權的方式進行保護,會出現(xiàn)侵害信用利益而未影響人格評價的行為,依賴名譽權無法實現(xiàn)保護的情況。如曹某訴陳某名譽權糾紛一案中,曹某以陳某的名義進行車輛貸款,并將款項支付給陳某,由陳某代其向銀行償還,但最后兩期陳某收了曹某的款項后未向銀行償還,導致曹某其后進行房屋貸款時,因信用評價降低而未果。曹某認為陳某侵犯了其名譽權而將其訴至法院。該案中,陳某的行為無疑侵犯了曹某的信用利益,但并未影響其人格評價,故法院判決駁回曹某的訴訟請求。另一方面,如用一般人格權對信用權進行保護的模式,又會產(chǎn)生如何在信用權這樣一個內容比較明確的權利與作為兜底性權利、法官自由裁量權較大的一般人格權之間如何協(xié)調的問題。
2.法人人格權不再局限于財產(chǎn)權益,而具有了一定的人格屬性。尹田教授認為,如果人格權單獨成編,就需要將法人人格權與自然人人格權并列規(guī)定。根據(jù)尹田教授的分析,法人并無人格權。②王利明:《再論人格權法的獨立成編》,《四川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其理由如下:第一,人格權側重保護的是精神利益,而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不可能有任何精神利益,實質上是一種財產(chǎn)權,具有可轉讓性(如名稱、商業(yè)秘密等),對法人名稱、名譽、信用、商業(yè)秘密的侵害,其損害的只能是其商業(yè)上的利益,故法人不得主張任何精神損害賠償。團體人格僅僅是一種財產(chǎn)主體。德國民法創(chuàng)設團體人格,主要是為了確定財產(chǎn)主體及責任承擔主體,用人格這一個法律擬制,降低投資風險。法人的人格不過是一種技術工具,用以確定其團體可以具有民法上的獨立地位。而在公法領域,法人并不因為私法上的地位而當然具有公法上的權利及資格。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其創(chuàng)設本身是為了解決財產(chǎn)問題,因此,從功能主義的角度說,法人人格并不具有如同自然人人格一樣的,具備倫理意義的人格尊嚴、人格自由等等價值。第二,公法人有團體人格,但并沒有名譽權、名稱權等權利。公權力機關并不存在私利,因此,包括公民對公權力機關的批評等并不屬于貶損公權力機關的名譽權,否則,合理的批評將收到限制。第三,其他非法人團體也具有名稱、名譽或者商譽,這并不是法人所特有的,因此,也不能叫做法人人格權?;谏鲜隼碛?,尹田教授認為法律對法人人格的保護,實際上不過是對該團體財產(chǎn)的保護,而且,主要是出于事后救濟的需要。因此,不如直接從財產(chǎn)法出發(fā),將團體的名稱、商譽等,規(guī)定為特殊類型的財產(chǎn),在立法上,將對該類財產(chǎn)的侵害規(guī)定在侵權法之中。筆者對此有不同的觀點。對法人人格的保護并非僅局限于對其財產(chǎn)利益的保護,其中還有非財產(chǎn)性利益,如僅將名稱、名譽等非財產(chǎn)性利益規(guī)定于侵權法之中,仍然會面臨由作為權利救濟法的《侵權責任法》來承擔權利宣示重任,體系混亂的問題。在實踐中,因法人非財產(chǎn)性利益引發(fā)的法人人格權案件逐漸出現(xiàn),如北京大學訴鄒恒甫名譽權案,即是涉及純粹法人非財產(chǎn)利益的案件,否認法人人格的存在與實際情況不符。
3.一般人格權的請求開始出現(xiàn)。一般人格權目前在法律中尚未明確化,但實踐中,一般人格權的請求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類是因人格尊嚴引發(fā)的一般人格權,如陳某訴《科學中國人》一般人格權案;一類是因精神享受引發(fā)的一般人格權,如劉某、陳某訴喜加喜婚慶公司一般人格權案;一類是人身自由引發(fā)的一般人格權糾紛,如孫某等4人訴海淀區(qū)行知實驗學校一般人格權案。如不對其進行權利化并使其與具體人格權處于相同的保護程度,可能導致裁判尺度不一、權利保護各異的后果。
4.人格權的商業(yè)化利用現(xiàn)象逐漸出現(xiàn)。人格權侵權中目前涉及的商業(yè)攀附情況逐漸增多,商品化權被侵犯現(xiàn)象突顯。隨著我國娛樂、體育文化等產(chǎn)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可以預見人格權商業(yè)化利用的現(xiàn)象將不斷出現(xiàn),如仍用傳統(tǒng)的人格權保護模式進行保護,將面臨保護力度不夠的問題。
基于人格權司法保護所處的新形勢、面臨的新問題,筆者認為,應該重新思考現(xiàn)有人格權保護的模式,但獨立成編是否有必要則需進一步論證。對獨立成編的一個基本質疑是:并非所有與人格相關的權益均需要設權并納入人格權體系中予以保護。如,池某訴中國政法大學一般人格權案。該案中,池某認為中國政法大學提前從其工作單位調檔,最后卻沒錄取他,導致其名譽受損。中國政法大學作為高校招錄學生引發(fā)的糾紛并非法院主管范圍,故法院裁定駁回起訴。不可否認,該案涉及的事實與池某的人格權益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此種權益并不能納入人格權體系中進行保護。
筆者認為,從理論、實踐和制度運行三個視角檢視,強化人格權的民法保護并非一定要獨立成編。首先,理論上,人格權具有憲法屬性,把保護重心置于民法中不能避免削弱其價值。其次,實踐中,人格權司法保護程度較好,而一個權益是否權利化,一個權利系列是否獨立成編進行保護,需要考慮是否存在實務需求。再次,在制度運行方面,對人格權司法保護面臨的新挑戰(zhàn),可以通過改造現(xiàn)有保護框架來應對。
筆者認可尹田教授“人格權不獨立成編”的觀點,但對現(xiàn)有權利體系進行改造的具體方案方面觀點不同。筆者建議,首先,應在民法典下設置“自然人人格保護”和“法人人格保護”專節(jié),從保護的角度出發(fā)而非從設權的角度出發(fā)。其次,全面列舉具體人格權,并有概括性條款以適用今后新型具體人格權的出現(xiàn)。再次,在自然人人格保護專節(jié)中明確一般人格權作為一種權利的存在,并確認對其進行保護,以應對一般人格權請求的不斷出現(xiàn)。第四,在自然人人格保護專節(jié)中認可人格權的商業(yè)化利用,回應人格權商業(yè)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