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岑岑
【摘 要】英國在近代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當時,為了維護殖民統(tǒng)治,英國加強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思想控制,而這種控制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新聞傳播來實現(xiàn)的。本文通過分析英國在近代殖民擴張中新聞傳播的界域、工具及其在第二大英帝國時期的新聞傳播轉向來探討英國在這一階段中的新聞傳播的作用與本質。
【關鍵詞】英國 殖民擴張 新聞傳播
英國早在16世紀就開始了海外殖民擴張的進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夕,大英帝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為了維持龐大帝國的運轉,英國采取了一系列強硬手段對各殖民地半殖民地進行控制,這種控制除了表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上的“大棒政策”,還體現(xiàn)為思想鉗制。這個時期的思想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新聞傳播來實現(xiàn)的,尤其是報刊的盛行和世界性通訊社的興起,為大英帝國的思想統(tǒng)治開辟了嶄新的大眾傳播渠道。
一、內(nèi)與外:新聞傳播的界域
為了配合長期的殖民擴張進程,英國將新聞傳播的范圍由本土擴大到外域,且根據(jù)目標受眾的差異,制定了具有不同傾向性的內(nèi)容。
1、本土:信息性與動員性
(1)信息性:知悉與洞察?!短┪钍繄蟆肥孜豢偩幖s翰·沃爾特非常注意報道歐洲局勢,率先將新聞視角延伸至其他歐洲國家,在巴黎、布魯塞爾等地雇用了國外通訊員。法國人民攻占巴士底獄等國際事件,該報均首先獲得消息并迅速報道。①
1898年3月7日,《泰晤士報》率先報道了俄國要求租借旅順和大連灣的消息。到1899年底之前,僅是標題中包含“中國”或“遠東”的新聞就將近600條。②及時、正確的信息有利于英國政府迅速判斷國際形勢,從而調整殖民政策。
(2)動員性:勸服與行動。以《泰晤士報》的近代涉藏報道為例。1869年2月17日,該報對西藏的黃金開采進行詳細報道,極大引發(fā)了民眾對西藏的興趣。在英軍正式挑起侵藏戰(zhàn)爭后,該報稱“當和平無從談起時,通過戰(zhàn)爭實現(xiàn)和平將是不可避免的。”③報紙充當了侵略者的幫兇,它不僅通過夸張的描述鼓勵人們的占有欲,而且時刻在為侵略行為尋找著看似正當?shù)睦碛伞?/p>
英國報紙還將侵略描繪成一種高尚的開化行為。維多利亞時代《每日郵報》在一篇報道中寫道:“我們一直在各個地方為各種各樣的野蠻人做著這樣的好事。”④英國的殖民行動被描述成散播文明的高尚使命和勇于開拓涉險的動人故事。
2、外域:宣傳性與麻醉性
英國在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創(chuàng)辦了大量報刊,目的是宣傳其政體、文化,進行思想浸染,消解反抗情緒,形成精神上的麻醉。
(1)宣傳性:文明與先進。英國將辦報視為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香港創(chuàng)辦的《遐邇貫珍》在1853年第2號中刊登的《火船機制述略》,介紹了蒸汽機原理及其在火船制造中的應用,“如近年我英國偶一方遇幾年,民有死亡之危,值他邦米谷豐登,欲速轉運以資接濟,國家即用火船裝載,駛往災區(qū),致災為輕減,而蘇生命無數(shù)”。⑤
英國期望通過宣傳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在這些地區(qū)逐漸建立起一種文化認同,為殖民侵略擴張服務。
(2)麻醉性:妥協(xié)與服從。英國進行殖民主義新聞傳播的最終目的是消解當?shù)厝嗣竦牡挚骨榫w,使其精神上麻醉。1850年8月3日,素有“英國官報”之稱的英文《北華捷報》創(chuàng)刊號第二版刊出《致讀者書》,創(chuàng)辦者奚安門指出“要為本埠造成最有利益的東西”,不僅促進上海本身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且還要向他們的“母國”大英帝國乃至世界各地爭取對上海發(fā)展的重視。⑥
《遐邇貫珍》在1855年第11號中,刊發(fā)《英國貿(mào)易新例使國裕民饒論》,稱英國自從實施降低關稅政策,使得“商賈云集,國裕民饒”。⑦英國在中國宣傳的自由貿(mào)易論,一方面打開了中國通向世界的大門,但另一方面卻為英國的殖民侵略提供了一種正當?shù)难谧o,中國人民一時沉浸在與英國貿(mào)易互通的假象中,而暫時忽略了其資本主義帝國侵略的本質。
二、紙與電:新聞傳播的工具
報刊成為英國近代殖民擴張過程中發(fā)布信息最重要的載體,而通訊社則成為獲取信息和傳遞信息的最重要渠道。報刊和通訊社的合作與共贏,使英國的新聞傳播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秩序井然的系統(tǒng)。
1、報紙
這一時期英國新聞傳播的主力軍是報刊。在英國本土,除《泰晤士報》(1785年)之外,還有《衛(wèi)報》(1821年)、《每日電訊報》(1855年)、《每日郵報》(1896年)等諸多報紙。而在各殖民地,由英國殖民政府控制和由親殖民政府的英人或當?shù)厝藙?chuàng)辦的報刊數(shù)不勝數(shù)。如印度的《加爾各答日報》(1784年)、《孟買信使報》(1790年),新加坡的《新加坡紀事報》(1824年)、《海峽時報》(1845年),南非的《開普敦公報和非洲廣知報》(1795年),澳大利亞的《悉尼公報》(1803年)等。
2、通訊社
通訊社是英國致力于建立的信息集散中心。在通訊社的發(fā)展過程中,殖民政府認識到電報的價值,認識到這項技術是推行統(tǒng)一政策的有力工具。1870年,路透社與哈瓦斯社、沃爾夫社締結了劃分采訪和發(fā)布新聞范圍的“三社四邊協(xié)定”。根據(jù)協(xié)定,路透社劃分到的地盤有大英帝國、埃及(同哈瓦斯社共享)、土耳其、遠東。路透社于是成為國際新聞的最大集結點之一。
三、變與通:新聞傳播的轉變
這一時期內(nèi),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失敗撤退,直接導致英國殖民政策的轉變,而這一轉變又投射到新聞傳播中,影響了新聞傳播的內(nèi)容生產(chǎn)。
1、大英帝國新聞傳播的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一詞最早是由英國資產(chǎn)階級古典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來的。它強調通過“以生產(chǎn)為基礎的商業(yè)擴張”,形成“雙向的對外貿(mào)易”,以實現(xiàn)財富的巨大增益。第一大英帝國的指導思想就是重商主義,因而在殖民擴張中的新聞傳播也以重商主義為主旋律。這種宣傳符合了新興資產(chǎn)階級和本國市民對物質和財富的巨大需求。而在殖民地的新聞傳播中則重在宣傳這種相互貿(mào)易為殖民地帶來的先進產(chǎn)品和經(jīng)濟上的促進。
2、大英帝國的新聞傳播轉向
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是促成其轉變的直接原因,其轉變的目的是期望在各殖民地進行英國政體和文化的移植,以獲取長期利益。
(1)宣揚自由主義報刊理論。1644年彌爾頓在其政論小冊子《論出版自由》中闡釋了對自由公開發(fā)表觀點的倡導。英國資產(chǎn)階級宣揚自身先進思想文化的過程中將自由的辦報思想帶到新的土地上,但是這種自由卻被烙上了殖民主義的印記。
正是因為自由報刊思想的盛行,大眾報刊、民族報刊才會在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當時出現(xiàn)了不少主張出版自由,批評殖民政策的報紙。英軍占領埃及后,民族獨立運動領袖穆罕默德·阿布篤于1884年創(chuàng)辦《團結報》,他在報上撰文表示:“英國不撤兵,埃及人民的斗爭永不罷休!”⑧
(2)建立殖民主義新聞法制。為了維護殖民統(tǒng)治,英國政府開始了嚴格控制輿論的殖民主義法制建設進程。以英國對香港的新聞控制為例。1844年,英國在香港的立法機構定例局通過《書籍報刊出版及持有之規(guī)范條例》,規(guī)定辦報只需注冊,無需繳交保證金。1860年,港府頒布了《修正報紙出版條例》,首創(chuàng)了香港地區(qū)報刊管制的擔保人和保證金制度,提高準入門檻。1886年,港府頒布《印刷業(yè)及出版業(yè)條例》,增加了印刷人和出版人的透明度、提高了保證金、確立了報刊查閱登記制,顯示政府對報刊的監(jiān)管趨于嚴厲。⑨
(3)新聞傳播轉向的本質。英國新聞傳播轉向的本質是新聞自由為表、殖民專制為實。英國政府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新聞管制中仍然施行的是“大棒加胡蘿卜”政策,在洋洋得意地宣揚英式的文明與先進時,用新聞自由思想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打開了一扇窗,卻在他們看到光亮后,企圖用野蠻和暴力關緊這扇窗,而這種偽君子的行為必然會導致更多的人義無返顧地敲碎這扇窗。
四、利與益:新聞傳播的實質
新聞傳播應該自由而真實地再現(xiàn)事實,但在英國殖民擴張的特殊時期內(nèi),新聞傳播是為帝國侵略擴張服務的,是國家利益的喉舌。
1、對本土而言,利用信息進行殖民決策和動員民眾支持或參與殖民進程
以《泰晤士報》為代表的報刊和以路透社為代表的通訊社以“公正”為名,但實際上充當?shù)氖钦趁駭U張的工具,一方面,它們成為國際信息的集散地,為英國知悉國際局勢,洞察殖民地情況,進而作出決策提供了依據(jù);另一方面它們通過渲染殖民地富饒的物產(chǎn)來引起民眾對殖民地進行掠奪的極大興趣,并不斷粉飾和美化殖民政策,宣稱殖民是一種冒險精神的體現(xiàn),是對落后地區(qū)和民族的開化,在此基礎上,對民眾進行勸服,從而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為殖民擴張奠定了輿論基礎。
2、對外域而言,利用信息麻醉殖民地民眾、進行思想控制,從而進行政體、文化的移植
英國意識到大眾報刊是進行思想浸染的有效渠道。一方面,英國利用報刊大肆宣揚本土的資本主義政體、文化,凸顯其先進性,在此基礎上提出自由主義報刊思想,表面上鼓勵大眾報刊創(chuàng)辦,賦予人民言論自由。另一方面,建立嚴厲的殖民統(tǒng)治,并逐漸加強對政治、思想的控制,建立殖民主義的新聞法制,將所謂的新聞自由控制在期望范圍之內(nèi),新聞自由為表、殖民專制為實。英國不再滿足于單純從殖民地獲得金銀財寶,而是致力于利用大眾報刊和世界性通訊社進行新聞傳播,為殖民擴張服務,從而建構一個通過不斷復制英國本土政體、文化、思想而形成的統(tǒng)一的長盛不衰的殖民帝國?!?/p>
參考文獻
①王泰玄:《外國著名報紙概略》[M].新華出版社,1985:104
②藺志強、劉文立,《英國政府的“一個吵鬧而多嘴的朋友”——〈泰晤士報〉對列強侵華活動的報道及其影響(1897- 1899年)》[J].《學術研究》,2007(2):86-88
③郭永虎,《近代〈泰晤士報〉涉藏報道初探》[J].《西藏研究》,2010(6):92-94
④[英]詹姆斯·卡瑞、珍·辛頓 著,欒軼玫譯:《英國新聞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31
⑤⑦程靚,《述評香港第一份中文期刊〈遐邇貫珍〉》[D].西北大學,2010 :39、46-47
⑥馬光仁:《上海新聞史(一八五○-一九四九)》[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11-14
⑧鄭超然、程曼麗、王泰玄:《外國新聞傳播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470
⑨張曉鋒,《英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香港地區(qū)新聞法制的歷史考察》[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4):78
(作者: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