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玲 趙宏亮 陳以國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沈陽 110032)
淺談從“天人相應”角度看待人體經絡
周玲玲 趙宏亮 陳以國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沈陽 110032)
經絡學說的形成和演變過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取類比象,對立統(tǒng)一、對立轉換的二元思維結構是最基本的思維模式,被廣泛地用于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靠經絡聯系在一起的,天人相應也是由經絡實現的。還原古代經絡學說的文化內涵,明確人體經絡與自然界的相通之處。針灸通過對經絡氣血功能的調整,實現對機體異常狀態(tài)的調節(jié),使臟腑機體恢復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產生臨床療效的目的。由此可見,經絡氣血是實現針灸調整功能的基本途徑和主要載體。
經絡 天人相應 中醫(yī)文化
中國醫(yī)藥學源遠流長,是一座偉大的寶庫。它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優(yōu)異的醫(yī)療效果屹立于世界之林?!饵S帝內經》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系統(tǒng)和最完整的醫(yī)學典籍[1]。而經絡學說則是《黃帝內經》中的主要內容,同時又是指導中醫(yī)各科的理論核心。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經路。千百年來,經絡學說對中國人民的醫(yī)療保健事業(y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為炎黃子孫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研究經絡現象,無論是對生理上的了解,還是對病理上的探討、對治療方法上的確定及預后分析,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經絡是生命體本身普遍存在的客觀現象,對經絡的研究不僅對經絡問題本身,甚至對整個生物科學的研究都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2]。
中醫(yī)與現代醫(yī)學不同,是受人文科學理論形成和發(fā)展的思維模式的影響建立起來的。人文思維模式的特征是象數思維,取類比象,重象輕形,即重視功能、超形態(tài),輕實體結構[3]?!胺蚴浢},內屬府臟,外絡支節(jié)……”《素問·調經論》又云:“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苯浗j在生理上,溝通內外,運行氣血,病理上傳注病邪,治療上接受刺激傳導感應,與臟腑學說一樣,是中醫(yī)認識人體整體功能的重要學說。所以《靈樞·經別》云:“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睘槭裁催@么重要的結構,現代科學技術無法找到呢?這就要回到中醫(yī)的思維模式尋找答案。由于當時的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從解剖上看到的只是血管、淋巴管、肌腱、韌帶等,所以《內經》中多以“脈”、“血脈”、“經脈”、“絡”、“筋”、“宗筋”、“經筋”等命名,在古代醫(yī)家看來,正是這些“脈”將人體內外上下聯絡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此解剖基礎上,古人通過大量的臨床醫(yī)療實踐結合象數思維模式、取類比象等建立了經絡系統(tǒng)[4]。如《靈樞·經水》:“經脈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經水,而內屬于五臟?!倍鹅`樞·陰陽系日月》、《素問·氣穴論》中,有將十二經與十二月相配和穴位與年相配,《靈樞·九針論》中將九針與天地之大數相配,始于一而終于九。故筆者認為,經絡是古人在對人體解剖認識的基礎上,根據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結合自然現象、哲學、社會學等做出的對人體物質基礎系統(tǒng)的推測性描述。對于經絡的認識是在醫(yī)療實踐中逐步形成并不斷充實和發(fā)展的,它有著廣泛的實踐基礎,是針灸理論的依據。古人說“醫(yī)者,易也”,已然將自然界融匯在人的思維之中,從宇宙的變易法則中尋求“萬物與我齊一”的科學方法,是以“天人合一”、“形種互用”的人體整體性為依據,采取“司外揣內”、“取類比象”的原始思維模式。認為宇宙萬物生生相息、變遷演化有其內在的必然性;遵循“有無相生,動靜互易,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準則。
古人常將經絡比做江河,這是非常恰當的。是河流就有寬窄,就有可能改道,甚至可能泛濫。《靈樞·癰疽》曰:“血脈營衛(wèi),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經脈敗漏,熏于五臟,臟傷故死矣?!边@里所講的“經數”是指水在地面上流行的經緯度。《靈樞·癰疽》又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萱不成,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棄處,血氣猶然……”在這里,古人不但告訴了我們“天人相應”理論中的對照關系,另外還明確地指出了患病的原因[5]?!傲饕纭焙汀敖浢}敗漏”都有泛濫之意,實指經絡“發(fā)炎”腫脹。當我們某個器官發(fā)生病變時,相應的經絡就會變粗加寬,如同是電纜漏電短路,氣血就不能到達臟腑而患病。臟腑病變,經絡似肌膚糜爛、河水泛濫。大水流于它地,自然不能到達終點。而臟腑無病時經絡較窄,像步調統(tǒng)一、頻率一致、光束高度集中的激光,可將氣血大量、快速地運送至臟腑之中。但《內經》中講:“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里說的“通”是到達之意,而“不通”就如同河壩決堤、河水泛濫,船只找不到方向所以也就無法到達目的地一樣[6]。
此外脈所出之處曰“井”,所溜之處為“滎”,所注之處為“腧”,所行之處曰“經”,所合之處曰“合”。此即后世所謂井、滎、輸、經、合穴。若以陽脈言之,即井、滎、輸、原、經、合穴,亦即本篇所謂之“本輸穴”也。詳本文之義,乃取水泉之流,以喻脈氣運行,稱之為出、溜(同“流”)、注、行、入,像水泉之初出及流通,以至于潛合入內?!峨y經本義·橐考》引項氏家說云:“凡經絡之所出為井,所留(同“溜”)為滎,所注為腧,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像水之泉,滎像水之陂,腧像水之竇,竇即窬字,經像水之流,合像水之歸。皆取水之義也?!贝苏f法雖然多為比喻義,倒未必盡是,然其取之以喻水泉之流則頗是。
此種天人相應在臨床的具體應用比比皆是,現在僅以井穴為例,古人之深意未經過臨床的大量實踐及對理論的深入理解很難看的清。對于井的臨床應用首先我們看《內經》上所說“冬取井滎”,“黃帝曰:以主五輸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而《難經》卻說“春刺井”。如果運用取類比象的方法去認知事物去分析就會更加清晰,井,孔穎達說:“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井比喻人體就是通達人體內部深藏的氣血,出于人體表面。因而內臟潛藏之邪氣,可由體內出體外,而冬天也是萬物閉藏之時,因此說冬天刺井。井穴出于表面類似泉水有生發(fā)之性,《難經·六十三難》云:“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諸蚑行喘息,蚏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歲數始于春,日數始于甲,故以井為始也?!本ň哂猩l(fā)之性,比擬于春天,因此春天可刺井穴,《內經》與《難經》說法雖不同,但是用天人相應的理念理解,清晰分明。我們進一步觀察臨床對于某些疾病的治療,就可以深入理解井穴的作用,比如中風的治療,西醫(yī)稱為腦出血或腦卒中,我們知道由人體內部深處的腦脈瘀阻引起的。井穴放血一是通達腦部深處應于冬之藏,二是推陳出新,應以春之發(fā)。還有井主“心下滿”,也是通過打開臟腑內部的氣機治療疾病。對于新病的經絡或臟腑氣機阻滯或者久病導致的臟腑內部壅塞,我們都可以應用井穴的推陳出新,通達臟腑深入氣機的作用,這種天人相應的哲學理念使得我們深入認知井穴并且運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內經》中有關經絡學說的記載,有十六篇之多,詳細敘述了經脈的生成起止,循行分布,交會以及病證等等。其縱行的主干叫做經脈,由主干發(fā)出的分支叫做絡脈,絡脈分支叫做孫絡。它們象網絡似的密布于周身各處,內連臟腑器官,外絡肢節(jié)體表,將機體的臟腑器官和肢體各部連成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運行氣血,營養(yǎng)周身,抗御病邪,保衛(wèi)機體。經絡的主要內容有:手足十二經脈、十二別經、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就循行于身體的深淺部位來說,深行于肌肉之間的叫做經脈,淺行于體表部位的叫做絡脈,絡脈的分支叫做孫絡?!鹅`樞·經脈》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薄敖浢}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靈樞·脈度》)。由此可見,經絡的走形分布就好像一棵大樹有其主干和分支一樣,甚至小到一片樹葉都有其清晰可見的脈絡呈現[7]。我們知道樹木的樹葉中分布著脈絡,它在植物學中被稱為葉脈,葉脈是葉中的疏導組織,由維管束與伴隨的機械組織組成,葉脈貫穿于葉肉之中,對于支持葉片伸展和輸導水分與營養(yǎng)物質有重要的作用。在細小脈中與篩選分子和管狀分子相鄰的一些薄壁細胞具有傳遞細胞的特性。這對于葉肉與篩管之間光合作用的短途運輸,以及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的溶質輸送都有重要意義。經絡細小分支的病變會導致局部氣血的瘀滯,但是正如一棵大樹折斷其分支尚不足以導致整棵樹木的枯萎凋亡一樣,人體經絡細小分支的局部病變也不足以導致整個人體的重大病變。它正如海洋中的暖流、漁汛、天空中的候鳥遷徙線、風帶一樣,是不會被局部的干擾而中斷的、更不可能用解剖學方法所觀察,正所謂“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8]。樹葉體現兩大機能,一是蒸騰作用,植物通過蒸騰作用調節(jié)體溫,輸送營養(yǎng)物質,及使外界環(huán)境保持濕潤。人體通過經絡調和陰陽,運行氣血、營養(yǎng)周身,到達機體內外的和諧統(tǒng)一。二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為大氣環(huán)境提供氧氣。人體經絡,通過經絡的外在刺激調節(jié)臟腑,促進臟腑功能的正常運作,保衛(wèi)機體,為機體提供正氣。人們通過對樹葉了解能知道季節(jié)的更替變化,還有樹木內在的榮枯。例如樹葉細小斑點,往往反映樹木內在病變,營養(yǎng)不足等。人體通過經絡的病變同樣也能知道人體臟腑內在的氣機變化。例如,經脈引起的細微病變也同樣提示著內在臟腑機能的盛衰。
人體以及一切生物體的內環(huán)境和外環(huán)境是統(tǒng)一的。人被古代思想家認為是“小天地”、“小乾坤”、“小宇宙”?!靶 毕鄬τ诖蠖裕按蟆本褪侵刚麄€自然界。小和大不僅僅同源同理,而且其形象、內涵、變化相互對應,息息相關。就是說,如把人體作為宇宙的一部分,則這個部分就會含有宇宙整體的信息。中國古代醫(yī)家采用類比、類推的方法,將人體各部分與外界各事物融為一體。而對人體各部分不作個體的、深入的分析,人與外界事物為什么“合一”、怎樣“合一”卻并沒有進行具體的分析。取類比象思維方式在經絡學說的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經脈循環(huán)流注就是“天人合一”的產物[9]。經絡學說是古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從觀察發(fā)現生命現象出發(fā),借助理性思維探討生命活動的機制與規(guī)律的結果,其全部意義在于經絡氣血的體現。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從肺經開始逐經相傳,至肝經而終,再由肝經復傳于肺經,流注不已,從而構成了周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的循環(huán)傳注系統(tǒng)。十二經脈將氣血周流全身,使得人體不斷的得到精微物質而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氣血對于人體而言正如水之于整個自然界,是不可或缺極其重要的因素。自然界的水經過蒸發(fā)、升騰、成云、布雨、滲入地下,使得自然界萬物從中汲取養(yǎng)分,維持各自正常的生命狀態(tài),依此直至參與下一個循環(huán)如此往復,其實也是一個如環(huán)無端、周而復始的過程。人體是自然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必然與自然界有諸多相通之處?;蛟S我們意識到在經絡的形成發(fā)展中古代醫(yī)學先哲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其歷史局限性,但是也要肯定古人所觀察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他們對這些現象的解釋及總結是值得研究者深思的。
[1]王瑩瑩.論古代經絡學說的文化內涵.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10,31(2):63
[2]胡翔龍,許金森,汪培濤,等.人體體表循經紅外輻射軌跡形成機理的初步探討.紅外與毫米波學報,2003,22(3):175
[3]黃龍祥.經絡學說的由來.中國針灸,1993,13(5):47
[4]王志紅.從經絡的認知發(fā)生學說起.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28(2):13
[5]胡翔龍,程莘農.金針之魂—經絡的研究.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9
[6]魏連海.《內經》對針刺補瀉效應的評價.上海針灸雜志,2001,20(5):73
[7]張人驥,潘其麗.經絡科學論.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9:134
[8]程莘農.中國針灸學.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79
[9]張燦甲.經絡學說的形成原委及功能.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7(5):57
編輯:傅如海
R224.1
A
1672-397X(2014)10-0010-03
周玲玲(1981-),女,碩士研究生,針灸推拿學專業(yè)。
陳以國,cyg@lnutcm.edu.cn
20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