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柯文采(Thijs Kouwenhoven)/ 翻譯 程思淼
機載天文學(xué)
□ 文 柯文采(Thijs Kouwenhoven)/ 翻譯 程思淼
打開艙門的“索菲亞”。(圖片來源:NASA/DLR)
柯文采(Thijs Kouwenhoven)北京大學(xué)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KIAA)百人計劃學(xué)者。
絕大多數(shù)望遠鏡是陸基(在地面上)的,人們大抵也都知道“哈勃”這樣的空間望遠鏡(在太空中)。此外還有一類,它們也是在天空中工作的——機載天文臺。
機載天文臺又可以分為三種:
1望遠鏡在飛機上;
2望遠鏡在氣球上;
3望遠鏡在火箭上。
地球的大氣層對可見光和射電波段幾乎是完全透明的。因此,光學(xué)和射電觀測的望遠鏡可以建在地球表面。但是,對紫外、X射線和伽馬射線的天文觀測,就只能到太空中去。而對于紅外和微波輻射,在地面幾乎沒法觀測,理論上說也應(yīng)該到太空中去。但如圖中所示,在高空飛行的飛機上進行紅外觀測仍然是可能的,也正是因此我們建造了“索菲亞”等機載天文臺。
地球的大氣層對可見光和射電波段是透明的,但對于其他波段的電磁波,它會吸收掉其中的大部分。這些波段包括遠紅外和中紅外(被溫室氣體吸收)、紫外(被臭氧吸收)、X射線和伽馬射線(主要被高層大氣分子吸收并導(dǎo)致其電離)。當然,可見光和射電波段的天文觀測可以在地面上進行,而對于其他所有波段,即使在高山上修建望遠鏡,也很難進行觀測。因此,只有飛到高處去,躲避地球大氣層的阻擋,才能對這些波段進行有效的觀測。
一種辦法是發(fā)射天文衛(wèi)星到太空中去(比如,哈勃空間望遠鏡),或者把望遠鏡建在空間站上,甚至到月球上去建造望遠鏡。這種辦法從天文學(xué)的角度看是很理想的,但開銷實在太大。因此有了第二種辦法,即望遠鏡仍在地球附近(大氣層內(nèi)),不過飛得盡量高些,到絕大部分大氣分子之上就可以了。雖然頭頂上稀薄的大氣仍會吸收一部分來自宇宙的輻射,但在那樣的高度上,已經(jīng)可以進行足夠好的天文觀測了。重要的是,這種方法的成本只有向太空發(fā)射一顆衛(wèi)星的幾百甚至幾千分之一!
充滿氫氣或氦氣的氣球能在空中停留長達幾個月的時間,這是它的一個巨大優(yōu)點。氣球可以飛到高達35千米的大氣層上部進行觀測,并由搭載的通訊設(shè)備向天文學(xué)家傳輸觀測結(jié)果。或者,也可以等氣球重新回到地面后從探測器上取回數(shù)據(jù)。同時,氣球的成本也相對便宜,并且不需要工作人員時刻操作。當然,氣球的主要缺點在于它完全隨風而動。它可能飛越大洋到另一個國家的上空,也可能不幸墜落在任何地方。
偶爾,這些天文氣球能將太陽光反射到地面某個地方(由于它飛得很高,甚至在晚上也可能看到這種閃光),不了解情況的居民會把它們當成不明飛行物(UFO)。
如果想在更高的大氣層開展觀測,則需要用到天文火箭。這些火箭并不飛到太空中去,它們只是飛到很高的空中,進行觀測,然后再回到地面上。這比發(fā)射一枚飛向太空的火箭要便宜得多,而在這樣一個比飛機和氣球都要高得多的位置上,很多觀測(如,X射線和伽馬射線天文學(xué)的觀測)也都可以進行了。遺憾的是,這類火箭上的觀測只能持續(xù)幾分鐘。但是,天文觀測中很多重要的“第一次”就是在這幾分鐘里得到的?;鸺谌蝿?wù)結(jié)束后會落在哪里是很難預(yù)測的,因而科學(xué)家也要小心,避免因為發(fā)射火箭而對鄰國造成了侵犯。
在飛機上裝備望遠鏡是最常見的機載天文臺。不像氣球和火箭那樣,飛機上的科學(xué)儀器在觀測任務(wù)結(jié)束后不會毀壞,這意味著可以使用更昂貴的望遠鏡。另外,飛機上也可以搭乘人員,以便直接操作望遠鏡,飛機降落后還可以對望遠鏡進行維修和升級改造。不像氣球和火箭,飛機的航線更靈活,可以在飛行過程中隨時調(diào)整。飛機可以飛到某個目標對應(yīng)的最佳觀測位置上,而且如果一直往西飛(抵消地球自轉(zhuǎn)),還可以延長觀測的時間。不過,航線得仔細地設(shè)計才行,要避開商業(yè)運輸航線、軍事管制區(qū)、國境線、天氣不好和有湍流的天區(qū)。盡管飛機比氣球要昂貴,又不能像火箭飛得那樣高,但它仍是機載天文臺中最成功的一類,也是我們這篇文章介紹的重點。
圖中標示了一些主要望遠鏡的工作波段在電磁光譜中的位置(其中的幾個可以在不止一個波段進行觀測,圖中顯示的是主要工作波段)。盡管操作一架像“索菲亞”這樣的機載天文臺相當復(fù)雜,但它卻比圖中其他的望遠鏡都要便宜得多。
飛機剛發(fā)明,天文學(xué)家就表現(xiàn)出了對在更高海拔觀察宇宙的興趣。在20世紀20年代,天文家就已經(jīng)開始嘗試在飛機上進行天文觀測了。從那時起,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種機載天文臺實際上基本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觀測日全食。對那時的人們來說,飛機觀測的主要優(yōu)點,就是可以把望遠鏡放到觀測日全食所需要的任何地理位置上去,而且它也能夠飛到云層之上。另外,飛機還可以沿著與月影移動相同的方向飛行,從而更長時間觀測日全食。20世紀50年代,噴氣式飛機的發(fā)明大大提高了飛機的飛行速度,也大大延長了可以觀測到日全食的時間。
機載天文學(xué)真正的突破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紅外傳感器發(fā)明之后。既然天文學(xué)家能夠在大氣層高處這個又干又冷的地方進行觀測,那么,在中紅外波段觀察恒星和星系也就第一次成為了可能??臻g天文臺大多是最近幾十年才升空的,雖然它們的觀測能力比機載望遠鏡強大得多,但是一架裝備在飛機上的望遠鏡卻比它們便宜得多。在機載天文臺的項目中,不乏非常成功的例子,如里爾天文臺(Learjet Observatory)、柯伊伯機載天文臺(Kuiper Airborne Observatory)以及平流層紅外天文臺(Stratospheric Observatory for Infrared Astronomy,簡稱SOFIA,故又稱索菲亞平流層紅外天文臺)。
01 1923年日全食觀測
1923年9月10日的日全食是人類最早嘗試在飛機上觀測的天文現(xiàn)象之一。美國陸軍航空兵阿爾伯特·W·斯蒂文上尉是參與其中的一名飛行員。他是軍隊中經(jīng)驗豐富的航空攝影師,現(xiàn)在一般認為他是“機載天文學(xué)之父”。上尉和機組人員一起在飛機上觀看了日全食。他們同時也用照相干板對日食進行了曝光,但遺憾的是其中沒有一張記錄下了全食時的景象。從天文學(xué)的角度看,這次任務(wù)可以說徹底失敗了。但是,科學(xué)界、政界和媒體都對這次機載實驗高度關(guān)注,希望能在將來看到更多的進展。
阿爾伯特·W·斯蒂文上尉被很多人認為是機載天文學(xué)之父。1932年9月10日,他拍攝了第一幅日全食時投影在地球表面的月影照片。
02 出征甜蜜湖
1930年4月28日,人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北部的甜蜜湖(Honey Lake,因湖面像心形而得名)地區(qū)再次嘗試機載觀測日全食。這次全食只有大約90秒,為了準確地把握時機,人們做了周詳?shù)臏蕚?。此時技術(shù)已經(jīng)大為進步,膠片代替了原來笨拙的干板,拍攝工作大獲成功。這次觀測的結(jié)果被用來精確推算月球繞地軌道的信息。
03空軍1932年日全食觀測
甜蜜湖的成功使美國天文學(xué)家和軍隊官方大受鼓舞,他們變得更加雄心勃勃,打算在海拔8千米的高度上進行下一次觀測。在這個高度上,氣壓很低(350毫巴,只比海平面的三分之一稍多點),而且極為寒冷(-40°C),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很難控制飛機和觀測設(shè)備。那時的飛機還是“敞篷”的,所以工作人員不得不暴露在這種惡劣環(huán)境下操作設(shè)備。盡管如此,這次任務(wù)仍然獲得了高質(zhì)量的結(jié)果,通過在相機前安放特殊的濾鏡,科學(xué)家第一次在中紅外波段對太陽進行了觀測。
04 二戰(zhàn)時及戰(zhàn)后的觀測
在隨后的幾十年里又有過幾次機載日全食觀測,但技術(shù)發(fā)展的重點更多地偏向軍事、氣象和地理用途。在1945年7月9日的日全食觀測中,加拿大皇家空軍出動了4架飛機,在16千米的高度上,拍攝了固定的照片和展現(xiàn)日食過程的電影。他們進行了目視和紅外觀測,并且第一次使用了偏振濾鏡(測光)和光譜儀。而這一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科學(xué)遠征行動,是由美國國家地理學(xué)會組織的1948年5月8日日全食觀測。觀測者被派往中國、韓國、緬甸等國家,機載望遠鏡則補充了地面觀測者無法到達地區(qū)的數(shù)據(jù)。盡管壞天氣毀掉了地面的觀測,飛機在天空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煩,但這次遠征最終卻是成功達成了目標。因為遠征的主要目的并非研究太陽本身,而是利用月球和太陽的位置提高地理測量的精度。在1954年6月30日的日全食觀測中,科學(xué)家第一次使用了有專門開放機艙的飛機,這樣的話,即使飛機航向不變,操作者也可以將望遠鏡指向不同的方向。
0520世紀60年代:機載天文學(xué)的突破
噴氣式飛機的發(fā)展和紅外傳感器的問世,為機載天文學(xué)開啟了新的天地。1963年,首次噴氣式飛機機載觀測任務(wù)在美國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的贊助下完成。同年,《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簽訂。于是,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LANL)不得不為三架本來用于核試驗的飛機找點“新工作”。但由于冷戰(zhàn)的需要,這些飛機又要能隨時準備投入戰(zhàn)爭。因此,實驗室最終決定將它們暫時用于天文觀測。為了觀測1965年5月30日的日全食,科學(xué)家又準備了另外四架飛機:其中一架來自新成立的美國宇航局(NASA),一架來自美國空軍,另外兩架來自原子能委員會(Atomic Energy Commission)。一共七架飛機協(xié)同完成了這次從新西蘭到秘魯?shù)暮I先杖秤^測。
07 “柯伊伯”機載天文臺
美國宇航局的下一步是將一架洛克希德C-141“運輸星”(Starlifter)軍用運輸機改造成機載天文臺——“柯伊伯”機載天文臺(KAO)。天文臺命名為“柯伊伯”,以紀念杰拉德·柯伊伯對機載天文學(xué)的重要貢獻。C-141比之前的飛機都要大得多,因此能夠搭載更大的望遠鏡,以及多達20名工作人員。有了“伽利略”和“里爾”長期的實踐經(jīng)驗,“柯伊伯”的設(shè)計和電子設(shè)備都有所提高。另外,飛行時間也由“里爾”的2.5小時提高到了7.5小時。雖然“柯伊伯”的望遠鏡是在開放機艙中的,但工作人員卻可以在加壓艙(常溫、常壓)里操作設(shè)備,無需佩戴氧氣面罩。從1974到1995年,“柯伊伯”每年都進行大約70次科學(xué)飛行,研究了大量的天體,包括行星、衛(wèi)星、星系以及星際氣體。在走過了漫長的科學(xué)發(fā)現(xiàn)生涯后,“柯伊伯”于1995年退役。接替“柯伊伯”的下一代機載天文臺,是原計劃于2001年服役的“索菲亞”(SOFIA)。
退役的“柯伊伯”機載天文臺(左)和“索菲亞”機載天文臺(右),位于美國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圖片來源:NASA)
08 “索菲亞”——迄今最大的機載天文臺
圖中顯示了“索菲亞”2011年5月一次飛行路線樣本。起飛和著陸都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帕姆達爾(Palmdale)。每次飛行的路線上標記了時間和所觀測的天文目標。黑線標記的是沒有進行觀測的“死時間”。橙色和黃色標記了的那些有不同程度限制的空域,它們的存在更增加了設(shè)計飛行路線的難度。(圖片來源:NASA/DLR)
“索菲亞(SOFIA)”是“索菲亞平流層紅外天文臺”的簡稱。這個天文臺處于一架波音747飛機上,裝載了一架中、遠紅外望遠鏡,其望遠鏡直徑達到2.5米。1996年12月,德國空間局(DLR,以前稱為DARA)和美國宇航局簽署協(xié)議,開始聯(lián)合研制“索菲亞”。德國空間局負責“索菲亞”的望遠鏡部分,制造工作由德國公司完成。美國宇航局則負責飛機(從泛美航空公司購買)、機庫和飛行控制中心的工作,并與(美國)大學(xué)空間研究聯(lián)盟(USRA)簽訂合約,整合各機構(gòu)共同發(fā)展“索菲亞”項目。另外,美國宇航局也負責科學(xué)任務(wù)前的準備、調(diào)試工作和項目的運作。由于兩德統(tǒng)一,“索菲亞”項目整個推遲了5年。后來,由于一個美國宇航局合作方的破產(chǎn),項目進一步停滯了。到2006年2月,“索菲亞”項目的開銷已經(jīng)達到3.3億美元,遠遠超過最初預(yù)計的1.85億美元,因此,美國宇航局宣布暫停項目、重新評審。好在,“索菲亞”最終通過了審查并在2007年4月26日進行了試飛?!八鞣苼啞庇?010年5月26日開始投入天文觀測,而這幾乎是在原計劃的十年之后了。但它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力工作時,“索菲亞”每年可以進行超過100次飛行;可以說,它是迄今最為先進的機載天文臺。不幸的是,前幾周傳來了壞消息。2014年3月4日,白宮宣布“索菲亞”的資金將會減少85%,項目組將不得不在國際上尋求資金。目前,“索菲亞”管理層正在積極尋找其他能夠支持和使用“索菲亞”的國家。如果找不到,“索菲亞”飛機也許就只能回到機庫或者被賣掉了。在機載天文學(xué)誕生將近一百年后,上個月似乎宣布了世界上最大機載天文臺生命的終結(jié)。這實在是個悲傷的消息。不過,仍然有希望在,又或許,下一代機載望遠鏡將在更大的飛機上建造,比如空客A380……
“索菲亞”的操作室。圖片是由機頭位置向后方拍攝的,所以遠處即為“索菲亞”紅外望遠鏡機械部分的側(cè)面支撐機構(gòu)和掛載的終端設(shè)備。操作室與望遠鏡室是完全隔離開的。飛機駕駛室位于機艙二層。(NASA)
“索菲亞”主鏡吊裝到機艙的過程。(NASA)
06 “伽利略”和“里爾”首批天文學(xué)專用飛機
鑒于之前機載觀測的成功,新成立的美國宇航局決定購買一架飛機“全職”用于天文研究。飛機命名為“伽利略”(Galileo),它正是在1965年的日全食觀測中完成了首飛。有了“伽利略”,科學(xué)家第一次在飛機上觀測除太陽以外的天體,如太陽系內(nèi)的行星和它們的衛(wèi)星。推動“伽利略”項目的主要科學(xué)家之一,就是時任美國亞利桑那大學(xué)月球行星實驗室(Lunar and Planetary Lab)主任的荷蘭裔天文學(xué)家杰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乱敛臄z了金星的近紅外光譜,指出金星的云層并不由水組成,這一發(fā)現(xiàn)著實震動了天文學(xué)界。“伽利略”不幸在1973年與另一架飛機在空中相撞,導(dǎo)致機上全部人員喪生,項目也因此終結(jié)。
鑒于“伽利略”巨大的成功,原子能委員會和美國宇航局又建造了數(shù)架機載天文臺,“里爾”天文臺就是其中之一?!袄餇枴憋w行在15千米的高空中,可以進行近、中、遠各紅外波段的觀測。法國和英國的天文學(xué)家也不甘落后,他們使用超音速飛行的“協(xié)和”號客機觀測了1973年6月30日的日全食。憑借2100千米/時的速度,他們追隨著月影飛行,“看”到了迄今為止最長的日全食——足足74分鐘。
美國宇航局“伽利略”號飛機,由美國康維爾(Convair)990型飛機改造而成。(圖片來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