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松 張晉 洪雷 張輝 沈杰威 劉心 馮華
北京積水潭醫(yī)院運動損傷科(北京100035)
異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常見于髖、 肘和肩關節(jié)的繼發(fā)于創(chuàng)傷和手術后的一種并發(fā)癥[1-8]。 膝關節(jié)HO 多見于骨折和關節(jié)置換術后[2,3,5],會導致膝關節(jié)活動受限甚至關節(jié)僵直[9]。
目前關于HO 的相關報道少見 (關于發(fā)生率的研究),但是繼發(fā)于膝關節(jié)脫位及多發(fā)韌帶損傷后的HO 卻較為常見[1-3]。 Stannard 等[10]報告膝關節(jié)脫位后HO 發(fā)生率為26%,其將膝關節(jié)HO 分為5 度。 14 例膝關節(jié)脫位后HO 患者1、2 度的有7 例,3 度1 例,4度6 例。 由于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后發(fā)生HO 的幾率較低且癥狀較輕[2,3,5],因此多數韌帶損傷后的HO 為低度(1、2 度)HO,而目前尚無針對低度HO 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低度HO 在多發(fā)韌帶損傷重建術后的發(fā)生率、 發(fā)生位置以及低度HO 的臨床表現等。
本研究為回顧性隨訪研究。 病例來源于我科2006 年1 月~2009 年6 月連續(xù)收住的72 例多發(fā)韌帶損傷并經手術重建患者。入選標準:1. 膝關節(jié)多發(fā)韌帶損傷并在我科手術治療;2. 隨訪時間大于1 年;3. 最終隨訪時有膝關節(jié)正側位X 線片,可用以評估異位骨化程度。 排除標準:1. 患側膝關節(jié)曾有手術史;2. 合并不可修復性下肢血管損傷導致最終截肢者;3. 合并嚴重顱腦或脊髓損傷導致患肢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者。
最終有57 例患者滿足規(guī)定隨訪時間并入選病例組。 平均年齡29.3 歲(17 歲~44 歲);男38 例、女19 例;右側30 例、左側27 例。 致傷原因:交通傷43例、高處墜落傷6 例、運動傷2 例、擠壓傷6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平均為378 天(7 天至10 年),損傷嚴重程度評分(injury severity scoring,ISS)平均為11.7 分(9 分~26 分)。
1.2.1 分度方法
使用Stannard[10]對膝關節(jié)脫位后HO 的分度方法,將HO 分為0~4 度共五度。 其中,0 度最輕,為無HO;4 度最嚴重,為關節(jié)僵直。 每一度的具體分型及描述見圖1。
圖1 分度標準
1.2.2 手術技術
所有患者都進行MRI 檢查以輔助術前手術規(guī)劃。 麻醉下進行物理查體和Telos 檢測。 合并關節(jié)周圍骨折者早期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 后交叉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損傷使用經脛骨隧道和鑲嵌骨塊兩種方法進行重建; 內側副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損傷低于Ⅲ度進行保守治療, Ⅲ度進行修補治療; 后外側角(posterolateral corner,,PLC)損傷進行重建治療;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損傷曠置(不做處理)或行韌帶重建術。 對于無骨折的患者,首先行韌帶修復和后交叉韌帶重建手術。 若合并半月板損傷,早期一并手術治療。
1.2.3 評估手段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包括致傷原因、診斷、受傷至手術時間、PCL 重建的手術方法、最終隨訪時膝關節(jié)屈膝角度、疼痛評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Lysholm 評分及損傷嚴重度評分[12]。 評估時間見入選標準。
1.2.4 麻醉下推拿(massage under anesthesia, MUA)
患者術后3 個月經康復鍛煉后屈膝角度<60°,則進行MUA。 并統(tǒng)計最終行麻醉下推拿的患者例數在每組的比例。統(tǒng)計每組患者中行MUA 的例數可間接反映異位骨化嚴重程度。
(1) 統(tǒng)計HO 總發(fā)生率以及各種程度的HO 發(fā)生率;(2)相關因素分析:對于連續(xù)的且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變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進行統(tǒng)計分析;若差異有顯著性,則進一步通過兩兩比較計算組間差異。 對于非連續(xù)變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所有統(tǒng)計分析均采用SPSS 18.0 軟件包進行計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7 例患者(79.2%)獲得隨訪,平均隨訪28.4 個月(12~51 個月)。 21 例患者發(fā)生異位骨化(36.8%),其中男14 例,女7 例;平均年齡29.9 歲(18~44 歲)。1 度7 例 (12.2%),2 度9 例 (15.8%),3 度5 例(8.8%),4 度0 例。 2 度以下(低度)HO 共16 例,占HO 患者的76.2%。 16 例低度HO 患者中,HO 單純發(fā)生在內上象限者13 例 (81.2%), 只有3 例 (占18.8%)發(fā)生在其他象限(1 例發(fā)生在后下,2 例發(fā)生在內下象限)。 詳見表1。
表1 1~4 度HO 發(fā)生率、屈膝角度、MUA 例數和ISS 評分
將患者分為低度(1、2 度)HO 組(16 例)、高度(3、4 度)HO 組(5 例)和非HO 組(36 例)。 三組患者致傷原因、受傷至手術時間、診斷、PCL 重建手術方法均無顯著性差異 (P >0.05)(表2)。 另外,ISS 評分、 膝關節(jié)屈膝角度、VAS 評分、Lysholm 評分和MUA 比例在低度HO 組和非HO 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但高度HO 組與這兩組之間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1& P2<0.05)(表3)。
Mills 等[11]將膝關節(jié)脫位后HO 按照發(fā)生部位分為5 度:0 度無HO;1 度內側和/或外側副韌帶或關節(jié)囊HO;2 度內側和/或外側副韌帶或關節(jié)囊HO 和股骨后側HO;3 度內側和/或外側副韌帶或關節(jié)囊HO 和脛骨后側HO;4 度關節(jié)僵直,膝關節(jié)HO 跨越內側、外側或者后側。 Stannard 等[10]也將膝關節(jié)脫位后HO 按照累及范圍分為5 度。 本研究采用了Stannard 的分度方法,原因如下:(1)該分度方法描述簡單,容易理解;(2)Mills 使用內側、外側和后側作為分度標準過于籠統(tǒng), 也容易受到X 線片拍攝方向的制約。
膝 關 節(jié) 脫 位 后 的HO 較 少 見 文 獻 報 道[1,13,14]。Mills 等[11]報告了35 例膝關節(jié)脫位術后患者HO 發(fā)生率為43%。 按照Mills 分度方法,3 度以下(低度)HO 共9 例(25.8%),占所有HO 患者的60%(9 例/15 例)。 Stannard[10]報告膝關節(jié)脫位后HO 發(fā)生率為26%, 按照Stannard 即本研究的分度方法,2 度以下(低度)HO 共7 例(13%),占所有HO 患者的50%。本研究發(fā)現57 例患者中21 例出現HO, 發(fā)生率為36.8%。 而2 度HO 以下16 例,發(fā)生率為28.1%,占所有HO 患者的76.2%。 以上結果表明,膝關節(jié)多發(fā)韌帶損傷術后的患者HO 為常見的疾病, 且膝關節(jié)多發(fā)韌帶損傷術后患者的HO 多為低度。
表2 三組致傷原因、受傷至手術時間、診斷及PCL 重建手術方法比較
表3 三組一般資料、ISS 評分、屈膝角度、VAS 評分、Lysholm 評分及MUA 例數比較
Shapiro 等[13]報告后側和內側是HO 最常見發(fā)生部位,Ogilvie-Harris 等[7]報道了4 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發(fā)生外側HO。 Patton 等[1]也報道了3 例患者HO 發(fā)生于膝關節(jié)的后側、外側和內側。本研究16例低度HO 患者中,HO 單純發(fā)生在內上象限者13例(81.2%),只有3 例(占18.8%)發(fā)生在其他象限(1例發(fā)生在后下,2 例發(fā)生在內下象限)。 本研究結果顯示內上象限為膝關節(jié)低度HO 最易累及的部位。
HO 一旦發(fā)生,就無法停止[15],因此重點應放在預防方面。 Mills 等[11]報告ISS 評分≥26 分是4 度HO(關節(jié)僵直)的預期危險因素。 Stannard 等[10]報告的55 例56 側膝關節(jié)脫位患者ISS 評分平均為19 (9~41)分,其中14 例患者出現HO。本研究結果表明,低度HO 患者ISS 評分為(13.2±4.8)分,高度HO 患者ISS 評分為(14.2±5.0)分,HO 兩組與非HO 組ISS 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39)。 因此ISS 評分可以作為HO 的預測指標,即ISS 評分越高,多發(fā)韌帶損傷患者發(fā)生HO 的幾率越大。Mills 等[11]提出,如果ISS 評分≥26 分,患者發(fā)生膝關節(jié)僵直幾率很大,而ISS 評分≥26 分的患者使用活動度鍛煉儀和麻醉下推拿無法阻止膝關節(jié)僵直的發(fā)生和進展。 根據本研究結果分析,ISS 評分≥13 分的膝關節(jié)脫位術后患者發(fā)生HO 的幾率為ISS 評分<13 分者的49 倍,即對于ISS 評分≥13 分的患者要重點預防, 盡量避免導致HO 的危險因素, 早期使用藥物或者小劑量局部放射治療預防。
3.5.1 VAS 評分和Lysholm 評分
很多文獻報道膝關節(jié)周圍骨化常伴有明顯疼痛[2-4,8,16]。 本研究低度HO 組VAS 疼痛評分[(0.9±1.0)分]和Lysholm 評分[(92.4±5.4)分]與非HO 組[VAS:(0.7±0.9)分,Lysholm:(91.9±5.7)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而高度HO 組 [VAS:(3.2±0.7) 分,Lysholm:(81.0±5.5)分]與這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因此,低度HO 組與非HO 組在Lysholm 評分和疼痛上并無差別,即低度HO 相比非HO 而言,既不會顯著降低膝關節(jié)功能,也不會增加膝關節(jié)疼痛感,而高度HO 卻伴有明顯的膝關節(jié)疼痛和臨床功能的降低。
3.5.2 膝關節(jié)活動度
Cosgarea 等[17]報道了51%發(fā)生關節(jié)纖維化的患者有明顯的活動度喪失, 該文獻除了報道病例屈膝活動受限外還報道了其平均伸膝受限14 度。Charnley 等[2]也報道了HO 病例中常見伸膝活動受限的情況。本研究中無1 例出現伸膝活動受限,這可能與我們的康復計劃著重于獲得完全伸直有關。 非HO 組患者平均屈膝角度為(132.5±5.0)度,低度HO組患者平均屈膝角度為(128.5±9.2)度,兩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但高度HO 組患者平均屈膝角度為(113.2±8.7)度,與非HO 和低度HO 有顯著差異(P < 0.05)。 低度HO 不會影響患者的屈膝角度,但高度HO 會使患者出現屈膝活動受限, 這與HO 蔓延超過關節(jié)間隙的50%有直接關系。
Ogilvie-Harris 等[7]報告了4 例ACL 重建術后發(fā)生HO 患者,HO 均出現在股骨隧道外口處, 認為與術中骨屑存留有關。 許多學者提出有些HO 的出現與手術的操作和方式的選擇有關[4,6,18]。 本研究比較兩種PCL 重建的手術方法與HO 的發(fā)生并沒有統(tǒng)計學關系。 但本組中有3 例患者采用Transtibial 方法重建PCL 后,在膝關節(jié)后方象限出現HO,這3 例患者術后即刻攝片可見脛骨隧道出口處附近有骨屑影, 考慮后方象限出現骨化可能與鉆取脛骨隧道后少量骨屑殘留有關。雖然病例數較少,無法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但仍提示骨屑殘留與HO 有一定關系,應于術中仔細將骨屑沖洗徹底以預防HO 的發(fā)生。
Stannard 等[10]報告后內側角(posteromedial corner,PMC)的手術并未影響和增加HO 的發(fā)生。 與上述研究類似,本研究結果顯示MCL 的損傷和手術對HO 的發(fā)生并無影響(表1)。 已有文獻報道股骨遠端內側是HO 的最常見發(fā)生部位[10,11,13],本文低度HO在內上象限發(fā)生率高達81.2%。 有文獻分析HO 發(fā)生的原因為軟組織止點損傷處硬化、MCL 止點撕脫骨折后骨膜下增生等[19],但這些無法解釋無MCL 損傷和手術的患者發(fā)生內側HO 的原因。
本研究HO 組進行麻醉下推拿的患者明顯高于非HO 組。HO 組的7 例麻醉下推拿患者推拿前的X線片示均出現不同程度的HO,7 例推拿前、 后HO的程度和范圍并無明顯變化。 本研究中8 例行麻醉下推拿患者屈膝活動度明顯改善 (51.3°至126.3°)。Ivey[20]提出麻醉下推拿是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HO 的致病原因之一。 但Dalury 等[21]報告HO 的發(fā)病率并沒有因為麻醉下推拿而增加。 本研究結果也印證了麻醉下推拿與HO 的發(fā)生并無相關性。 因此,雖然麻醉下推拿對HO 的進展是否存在影響尚有爭論,但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如下:(1)麻醉下推拿對HO 患者屈膝活動度的改善作用毋庸置疑;(2)發(fā)生HO 后仍可進行麻醉下推拿;(3) 麻醉下推拿并不會加重HO。
對于開放型膝關節(jié)脫位的患者、 其他部位出現過HO 的患者以及需要灌洗和清創(chuàng)的患者應予以心理干預對抗HO,但既往文獻都無法確定心理干預的最佳形式。 吲哚美辛(Indocin)和小劑量放射治療是現今常用的治療HO 的方法。本研究所有患者術后均服用2 個月的吲哚美辛,21 例出現HO 的患者中沒有出現關節(jié)纖維化的病例, 而Stannard 和Mills[10,11]分別報道了6 例(15 例HO)和4 例(14 例HO)4 度的骨化患者。 原因除以上兩位作者的病例系列損傷較重外(ISS 評分較高),可能與本研究患者均服用吲哚美辛有關。 已有很多學者報道吲哚美辛可以降低HO 發(fā)生率和減輕HO 的嚴重程度[22-26], 本研究中HO 的發(fā)生率和以往文獻報道的膝關節(jié)脫位后HO發(fā)生率并無明顯差異,但HO 的嚴重程度有所降低。
小劑量局部放射治療也可以有效防止HO 切除術后的復發(fā)。 有文獻報道[27,28]單次劑量500~800 cGy或者2 次250 cGy 放療可以有效阻止HO 復發(fā)。 放射治療應該在術前24 小時或者術后72 小時內進行。 而有些3 度或者4 度的HO 可以通過手術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29,30],本系列中5 名高度HO 的患者中有1 位行HO 切除術治療。
HO 是膝關節(jié)多發(fā)韌帶損傷的較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6.8%, 且膝關節(jié)多發(fā)韌帶損傷術后多為低度HO,占HO 患者的76.2%。 低度HO 患者疼痛評分、Lysholm 評分和屈膝活動度與非HO 患者無顯著差異,即低度HO 對膝關節(jié)功能無顯著影響。
[1] Patton WC,Tew WM. Periarticular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fter multiple kne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s. Am J Sports Med,2000,28:398-401.
[2] Charnley G,Judet T,Garreau de Loubresse C,et al.Excision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round the knee following brain injury. Injury,1996,27:125-128.
[3] Garland DE. Periarticular ossification (letters to the editor). J Bone Joint Surg (Am),2000,82:1206-1207.
[4] Gosselin RA,Belzer JP,Contreras DM.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of the patellar tendon follow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the tibia:Report on two cases. J Trauma,1993,34:161-163.
[5] Ippolito E,Formisano R,Farsetti P. Exci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articular ossification of the knee in patients who have a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Bone Joint Surg(Am),1999,81:783-789.
[6] Kaplan FS,Hahn GV,Zasloff MA.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Two rare forms and what they can teach us. J Am Acad Orth Surg,1994,2:288-296.
[7] Ogilvie-Harris DJ,Sekyi-Out A. Periarticular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A complication of arthroscopic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a two -incision technique. Arthroscopy,1995,11:677-679.
[8] Tornetta P III,Barbera C. Severe heterotopic bone formation in the knee after tibial intramedullary nailing. J Orthop Trauma,1992,6:113-115.
[9] Furia J,Pelligrini V.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following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Arthroplasty,1995,10:413.
[10] Stannard JP,Wilson TC,Sheils TM,et al.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ssociated with knee dislocation. Arthroscopy,2002,18:835-839.
[11] Mills WJ,Tejwani N.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fter knee dislocation: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 J Orthop Trauma,2003,17:338-345.
[12] Baker SP,O’Neill B,Haddon W,et al. 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a method for describing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 and evaluating emergency care. J Trauma,1974,14:187-196.
[13] Shapiro MS,Freedman EL. Allograft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s after traumatic knee dislocations. Am J Sports Med,1995,23:580-587.
[14] Thomsen PB,Rud B,Jensen UH. Stability and motion after traumatic dislocation of the knee. Acta Orthop Scand,1984,55:278-283.
[15] McAuliffe JA,Wolfson AH. Early excision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bout the elbow followed by radiation therapy.J Bone Joint Surg (Am),1997,79:749-55.
[16] Wang JC,Shapiro MS. Pellegrini-Stieda syndrome. Am J Orthop,1995,24:493-497.
[17] Cosgarea AJ,DeHaven KE,Lovelock J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arthrofibrosis of the knee. Am J Sports Med,1994,22:184-191.
[18] Barbera C. Severe heterotopic bone formation in the knee after tibial intramedullary nailing. J Orthop Trauma,1992,6:113-115.
[19] Mendes LFA,Pretterklieber LM,Cho JH,et al. Pellegrini–Stieda disease:a heterogeneous disorder not synonymous with ossification/ calcification of the 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anatomic and imaging investigation. Skeletal Radiol,2006,35:916-922.
[20] Ivey M. Myositis ossificans of the thigh following manipulation of the knee,a case report. Clin Orthop,1985,198:102.
[21] Dalury DF,Jiranek WA. The incidence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Arthroplasty,2004,19:447-452.
[22] Kjaersgaard-Andersen P,Ritter MA. Short-term treatment with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medications to prevent heterotopic bone forma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 preliminary report. Clin Orthop Relat Res,1992:157.
[23] Knelles D,Barthel T,Karrer A,et al. Prevention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A prospective,randomised study using acetylsalicylic acid,indomethacin and fractional or single-dose irradiation. J Bone Joint Surg Br,1997,79:596.
[24] Tozun R,Pinar H,Yesiller E,et al. Indomethacin for prevention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J Arthroplasty,1992,7:57.
[25] Sodemann B,Persson PE,Nilsson OS. Prevention of periarticular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follow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indomethacin and ibuprofen. 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88,107:329.
[26] Cella JP,Salvati EA,Sculco TP. Indomethac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follow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 Effectiveness,contraindications,and adverse effects. J Arthroplasty,1988,3:229.
[27] Chao ST,Lee SY,Borden LS,et al. External beam radiation helps prevent heterotopic bone 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J Arthroplasty,2006,21:731.
[28] Padgett DE,Holley KG,Cummings M,et al. The efficacy of 500 CentiGray radia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randomized,pilot study. J Arthroplasty,2003,18:677.
[29] Fuller DA,Mark A,Keenan MA. Excision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from the knee.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8:197-203.
[30] Devnani AS. Management of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ffecting both hips and knees. Singapore Med J,2008,49(6):5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