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琴
2012年11月8日,北川縣白什鄉(xiāng)白什村的180名繡娘歷時一個多月完成的巨幅羌繡《黨的光輝照羌鄉(xiāng)》被送到北京,向黨的十八大獻禮,成了十八大的一道美麗風景。羌繡是羌族所特有的民間藝術,羌族這個經(jīng)歷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民族,短短幾年時間,就從地震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大力發(fā)展羌繡,走上了致富路。
1 羌族刺繡工藝的現(xiàn)狀和前景分析
我國的四大名繡是指蜀繡、蘇繡、湘繡、粵繡,與之相比,羌繡沒有前者的名氣。但是羌繡的歷史由來已久,盛行于古代明清之時。羌繡技法與四大名繡相比各有千秋,羌繡作品極富表現(xiàn)力,正所謂繡鳥鳥長翅,繡花花飄香,繡龍游四海,繡人走八方。羌繡以原始古樸的技法,精妙絕倫的構圖、綺麗純美的色彩、清新明快的畫面、豐富多樣的題材、秀麗生動的圖案、吉慶祥悅的寓意而著稱。
分布于四川汶川、茂縣、理縣、北川等地的羌繡,在2008年5·12地震中增長了名氣,國家也加大了對羌族文化的保護與發(fā)揚力度和措施,讓世人了解并認識了羌繡。羌文化的典型代表羌繡也在2008年,出現(xiàn)在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
羌繡在羌族的歷史上源遠流長,現(xiàn)在隨處可見羌族地區(qū)的人們穿著漂亮的民族服飾,這也是傳統(tǒng)的習俗之一。這些羌族刺繡的服飾是勤勞智慧的農(nóng)村婦女在勞動間隙完成的。由于現(xiàn)代人們的好奇獵奇心理,追求不斷地變化,羌繡也由鄉(xiāng)村走進了城市,成為人們新的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作情趣。羌族這一民間藝術瑰寶也在時代發(fā)展的大潮下融入城市,獲得了新的生命力。盛世的人們對富有、平安、吉祥、美好的生活的期盼融入了羌繡之中,羌繡這一民族工藝產(chǎn)品正以飛快的速度發(fā)展和傳承。羌繡的不斷發(fā)展不僅提升了民族民間藝術,更增加了其市場潛力。 但是,在羌族人民和羌族地區(qū)社會生活不斷現(xiàn)代化的今天,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羌族刺繡正在悄然消失。如何把羌族刺繡工藝納入民族學生的手工教學中,作為校本課程的一部分,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激發(fā)民族自尊心,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的認同、情感和審美能力的途徑之一,也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有效方式。
2 羌族刺繡的工藝特點
羌繡在傳統(tǒng)手工技法和色彩應用上有著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在四川民間刺繡中有“南夷北羌”之說,已自成一體。羌族刺繡富有原始古樸的傳統(tǒng)技法、精巧奇妙的傳統(tǒng)構圖、綺麗純美的傳統(tǒng)色彩,其針法多用架花(挑花)、織字(提花)、納花(扎花)、撇花(平繡花)、勾花(鏈子扣)等幾種。羌族刺繡題材大都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然生物,如花草、瓜果,動物及人物等等。羌族刺繡構圖嚴謹,多見幾何形狀紋飾,圖案無不秀麗精致,栩栩如生,其內(nèi)涵多喻吉祥幸福之意,在羌族群眾的服飾上隨處可見。1997年,汶川縣綿篪鄉(xiāng)的簇頭寨被文化部授予羌族地區(qū)唯一的中國民間藝術“羌繡之鄉(xiāng)”稱號。2008年6月,“羌族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錄》。
羌繡富有原始古樸的傳統(tǒng)技法;精巧奇妙的傳統(tǒng)構圖;綺麗純美的傳統(tǒng)色彩,其羌繡的針法除多采用架花(挑花)外,尚有織字(提花)、納花(扎花)、撇花(平繡花)、勾花(鏈子扣)等幾種。挑花細膩精巧;撇花、納花清秀明麗;織花蘊意奇妙,古樸精美;勾花則剛健淳樸,粗獷豪放。挑花的色彩,以黑白對比的居多,亦有用少許色線挑的;有的飄帶全用色線參差分條排列,采用納花針法,對比強烈,絢爛奪目,如五彩虹霓。挑花多用棉線,顯得樸素大方,異常明快。
羌繡刺繡制品多以粗布、錦線綴成,黑底白紋,對比強烈,用于頭帕、圍腰、飄帶、衣領、衣角、鞋面等處的裝飾。羌族挑花刺繡針法除多采用挑花外,還有納花、纖花、鏈子扣與平繡等等。挑花精巧細致;纖花和納花顯得清秀明麗;鏈子扣則剛健淳樸、粗獷豪放。
(1)羌族挑花刺繡。挑花顏色:選用的是純色(黑、紅、藍、青、白)底布、色彩鮮艷的絲線或白色絲線進行繡制。挑花花紋:主要有滿花、團花、角花、邊花、簇花等。挑花圖案:羌族刺繡多選取本民族的圖騰和自然界中的萬物為圖案,尤其以動植物居多,如蝴蝶、孔雀、羊、虎、蛾、獅、鳳凰、牡丹、菊花、羊角花、杜鵑、石榴花、蓮花等;有時,還會選取一些靈物作為題材,如金瓜、如意、元寶、日月星辰等。此外,羌族刺繡還吸收了字紋(壽、貴、卍)、云紋、夔紋等圖案樣式。圖案意義:串枝蓮花象征高尚、純潔及對愛情的忠貞;纏枝牡丹象征富貴連綿不斷;羊角花象征愛情婚姻;火盆花則象征著香火不斷、人丁興旺、世代延續(xù);蛾象征自由和對家的眷戀。圖案使用:頭帕多選取“向陽牡丹圖”之類的圖案;衣褲多選取“如意回紋”“云紋”“字紋”和“火聯(lián)紋”之類的圖案;袖套多選取“盆花愛蝶圖”之類的圖案;圍腰多選取“四羊護蝶圖”和“八蝶護菊圖”之類的圖案;鞋子多以“云紋”為基本圖案。繡品代表:挑花圍腰和云云鞋。挑花圍腰:從外形上可分為長、短兩種,多貼有兩個荷包,荷包縫于前襟下擺兩側處;從圖案分布上可分為滿花和散花兩種,以黑色底布的質(zhì)地最為普遍,黑底白花又稱素挑,是挑花圍腰中最具藝術價值的佳作。云云鞋:鞋型貌似小船,鞋尖微翹,鞋底較厚,鞋幫上繡有彩色云紋和杜鵑花紋紋樣圖案,故有“云鞋”“花鞋”或“勾尖布鞋”之稱,羌民在喜慶的日子里都喜歡穿它。羌繡“云云鞋”工藝借助那密密麻麻的針腳,將棉線織繡于鞋身易磨損部位,增強了耐磨性能,使鞋身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相當高的藝術觀賞價值,既顯示了羌族云云鞋的工藝技能,又反映了它作為羌族文化的一部分,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豐富生活的藝術特點。
(2)挑花刺繡的技法特征。但不同的羌族村寨,制作出的挑花刺繡作品,其針法風格與方法有些細微的差異。在羌寨中較普遍的挑花刺繡中的技藝和針法主要有“十字挑”“串挑”“編挑”三種。十字挑:顧名思義,就是采用斜形交叉十字針組成花紋,按布料的經(jīng)、緯下針,針腳精湛,挑綴嚴謹,組圖美觀,但是工細費時,常以小型挑綴為主。串挑:“串挑”又稱鏈子扣,是以針線挽成鏈扣相連構成圖案,用白粉畫樣挑串,“串花”粗針細綴,組成圖案,挑綴較省工時,適于大面積的圍腰裝飾。挑花刺繡是羌族刺繡中的一種,在羌族刺繡中極具代表性。編挑:“編挑”多用彩色絲線,挑、編相兼,密扎排列,留空顯花組圖,編挑美觀大方,但不經(jīng)洗,多適用于飄帶、鞋面、頭帕。
羌繡是羌族婦女在悠久的歷史中,通過日常的生活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羌寨,各家婦女幾乎都會“羌繡”,它已成為羌族婦女心靈手巧的一種象征,長期以來其傳承幾乎都為家族傳承。
3 把羌族刺繡工藝資源引入手工課堂教學
羌繡作為羌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也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得以傳承,這種單一而傳統(tǒng)的傳承方式在災難面前極易被中斷。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發(fā)生,對本來就面臨消亡的羌繡藝術的傳承無疑雪上加霜。許多羌繡傳人在地震中的死亡,導致了許多羌繡藝術思想和技藝沒得到及時地傳授。同時,由于震后災區(qū)的災后重建任務十分緊迫,幾乎每一個羌人都積極地在黨和政府的帶動下投入到了自己家園的建設中。羌族婦女幾乎沒有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去刺繡挑花,使得羌繡藝術傳承面臨斷層的危險。
如何通過手工課程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的有組織、有計劃開展羌族刺繡教育活動。特別是地處民族地區(qū)的高校美術手工課堂教學,應積極利用地域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本地區(qū)羌族刺繡工藝資源,使我們的羌族刺繡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
(1)“走出去、請進來”探尋羌族刺繡的本源。讓學生走進社會、接觸社會并為社會服務。第一,利用節(jié)假日讓學生了解羌族刺繡的歷史,參觀汶川博物館及刺繡作品,使他們先樹立對羌繡的初步認識,并在理解過程中觸發(fā)內(nèi)心的創(chuàng)作沖動。第二,邀請羌族民間刺繡代表進入課堂,現(xiàn)身說教的展示羌繡制作過程,讓學生感受到那一針一線下羌族文化與藝術的魅力。第三,教學生走進學校圖書館,利用學校豐富的羌族文化資源,理解和熟悉羌族文化與傳統(tǒng),羌族刺繡的文化特色與工藝內(nèi)涵,從而為羌族刺繡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做出努力。這樣是非常有利于手工課堂的教學,藏羌民族地區(qū)高校手工課堂,不僅僅要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手工藝術,更要結合所處藏羌民族地區(qū)豐富的民族藝術資源,讓它們在課堂教學中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2)結合特色資源,開發(fā)手工教學校本教材。藝術教育是一種個性教育,藏羌民族地區(qū)豐富的羌族工藝美術資源,是我們開發(fā)校本教材的有力平臺。手工課程所教授內(nèi)容實在龐大,信息資源非常廣泛,如何在有效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的狀況下,開展有特色的手工課堂教學是我們應該積極探索,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那就是要充分挖掘羌族工藝美術資源,將其納入課堂教學和校本教材構建。這樣的教材和教學才具有質(zhì)感,才與教師和學生的情感相融相近,容易引起共鳴,激發(fā)教學和學習的熱情。特色資源構建下的校本教材的具體實施,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促進教師圍繞羌族民間工藝美術資源開辟自己的科研與創(chuàng)作領域,提升學術價值。對于學校而言,也是開發(fā)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的途徑,發(fā)揮地處藏羌民族地區(qū)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為羌族刺繡煥發(fā)新的活力做出貢獻。
(3)通過情景教學提升課堂魅力。手工教學的趣味性很強,情景教學模式很好開展。因此,可以把羌繡工藝引入手工課堂教學時,先讓學生欣賞各式各樣的羌繡作品或作品圖片。例如,羌族的傳統(tǒng)服飾,男子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鞋幫;女子襟邊、袖口、領邊、圍腰等處繡有花邊,腰束繡花圍裙與飄帶,飄帶上也繡著花紋圖案,這些服飾上的花紋圖案色彩鮮艷,精美絕倫。讓學生在欣賞中提高羌繡手工的美,充分感受到羌繡藝術的獨特美感,觸發(fā)他們參與制作的內(nèi)在動力,為后面教學過程的開展鋪墊。
(4)利用課堂激勵機制,培育傳承創(chuàng)新的動力。手工課堂看似好玩,但實際上制作過程卻是辛苦的,甚至是乏味的。通過對優(yōu)秀羌繡作品的欣賞為教學鋪墊后,還要通過構建課堂激勵機制來鼓勵學生,激發(fā)他們學習和創(chuàng)作的動力??梢砸蚤_展課堂優(yōu)秀作品展覽和評獎的辦法來做,每學期的學習和制作,在期末時舉辦學生優(yōu)秀作品展,邀請廣大師生共同欣賞,共同評比,并給予一定的精神獎勵與物質(zhì)獎勵,培育學生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熱情與動力。
參考文獻:
[1] 易麗莉.讓民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煥發(fā)新的生命力[J].清遠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2).
[2] 《羌年禮花》編輯部.羌族歷史文化集(第三輯)[Z].成都:四川建筑印刷廠,1991.
[3] 陳春勤.羌族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
[4] 鄧廷良.羌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