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藝多
摘 要:我們一直強調設計要中國化、本土化,要有我們自己的民族特色,而禪宗美學無疑是我國極具代表性的一個美學理論體系,如果能把它完美地應用到設計中去,尤其是建筑設計方面,對于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將是向前邁進的一大步。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即為我們做出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要秉承前人的優(yōu)秀設計理念,把中國的禪宗美學與設計融合推向更高的高峰。
關鍵詞:禪宗美學;自然之美;簡素之美;寂靜之美
提到禪宗美學就不得不提到儒家美學和道家美學。這三種美學理論同屬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體系。儒道兩家應算作是完全本土化的美學觀念,儒家美學所倡導的是一種內在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推崇的不只要有外在的美,還要有善的內核,如此才能“盡善盡美”。而道家美學的審美標準是“天人合一”,它的核心是對神仙世界的追求。因此,本文認為其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一股外來的文化——西域佛教進入中國的文化系統(tǒng)后,經過其與中國本土文化的長期融合、發(fā)展,形成了一種新的美學流派叫禪宗美學?!懊啦蛔悦?,因人而彰?!绷谠脑捪饬藢嶓w化的、外在于人的“美”?!靶牟蛔孕?,因色固有。”馬祖道一的話消解了實體化的、純粹主觀的“美”。梅花的顯現(xiàn),是因為本心的顯現(xiàn),是因為梅花。這是禪宗的智慧,也是禪宗對中國美學的貢獻。[1]禪宗美學保留了中國古代美學中的儒、道兩家的思想,尤其吸取了道家的“自然”觀念來詮釋人的生命自然狀態(tài),用空的觀點去面對一切世俗的煩惱和迷惑,從而達到體認心靈本真、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禪宗美學所提倡的觀點:虛靜的空靈、自然的神韻、圓融的和諧。本文認為這些都是極好的美學理論和較為完備的設計理念。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禪宗美學不甚了解。本人有一次為兩位年輕的業(yè)主設計他們的住宅時,跟他們談起了禪宗美學這一概念,他們聽后有些抵觸,簡單粗暴地回復我說他們都不信佛,所以不希望設計成那個樣子。于是我不得不花些時間來解釋禪宗美學所提倡的設計觀點。禪宗美學在建筑空間的設計中更多的是體現(xiàn)出自然、簡素、寂靜之美。所謂“自然之美”可能更多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融合,讓室內空間延伸至室外,讓人與自然更好的合二為一,這也凸顯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這種空間的延伸方法有許多,如室內地面材質的向外延續(xù),或利用玻璃等透明材質減弱室內與室外的分隔界線,以達到一種人居空間與自然空間的結合,抑或是將室外之景引入室內,使其成為室內一道美麗的風景,讓人雖處室內,但卻體驗到自然之美。
或許“簡素之美”所強調的是一種極簡的設計風格,主張要祛除那些不必要的裝飾,削減那些繁復的造型。手法上會用一些有變化不規(guī)則的形體,來營造一種有形無形相結合的狀態(tài),以達到一種洗去鉛華、去偽存真的效果。這與西方簡約設計風格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講究“少即是多”,提倡設計要簡潔。
最后所講的“寂靜之美”,即是從一個更高層次的維度所進行的一種感悟,那是一種發(fā)自于心的體會,這種感悟沒辦法用你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來表達,也無法用你所選用的某些設計元素、設計符號來體現(xiàn),它應該是一個整體的,相對的和多維度的一種表現(xiàn)。日本哲學家阿部正雄說:“作為人就意味著是一個自我,作為自我就意味著與其自身及其世界的分離;而與其自身及其世界分離,則意味著處于不斷的焦慮之中。這就是人類的困境。這一從根本上割裂主體與客體的自我,永遠搖蕩在萬丈深淵里,找不到立足之處?!盵2]所以,只有人們身處其中,敞開心扉才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寂靜,而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既是不同的,又是相同的。不同者,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一樣,世界觀不同,在同一禪意空間中的心境難免不一致;同者,無論什么人只要讓思想放空,真正地認識到那份寂靜,就一定會感知到那層空寂之美。而這種美對于任何人都是相同的,正所謂其與“不幸的人有千萬種,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是一個道理。這美也是在空間設計中最難把握的一項,而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恰恰把三項禪宗美學要點統(tǒng)統(tǒng)包含于其中,而且還將其提升到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
蘇州博物館新館是2006年10月建成的,“修舊如舊”的忠王府古建筑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新館建筑珠聯(lián)璧合,從而使蘇州博物館新館成為一座集現(xiàn)代化展館建筑、古建筑與創(chuàng)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而這種理念也恰好體現(xiàn)出禪宗美學中“自然”的特質。自然在禪宗里除了指自然界,更多的還是指所處的周邊環(huán)境。打個比方,如果想在鬧市中心建造一幢高樓,那么對于這幢樓來說周邊的建筑,周邊的車水馬龍、穿梭的人流就是它的自然,或者說是它的自然環(huán)境。要如何較好地融入這片“自然”中,抑或是從中脫穎而出,這可能是設計師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禪宗美學所提倡的就是融入,也就是之前所強調的自然,貝聿銘深深認知了這一點,所以他的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也是融入,與周邊的“自然”融為一體。
在設計風格方面,新館結合了傳統(tǒng)的蘇州建筑風格,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白色墻面成了建筑的主色調,但那些周邊隨處可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被灰色的花崗巖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統(tǒng)一色彩和紋理,這也就體現(xiàn)出了簡素之美。
若要談及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寂靜之美,那就不得不提到設計師本人。蘇州是貝聿銘的故鄉(xiāng),獅子林過去是貝氏的家族產業(yè)。對鄉(xiāng)情的思念,使得貝聿銘冒雨趕到西花巷去拜訪老宅和故人。此時,老宅已不在,只留給貝老無盡的回憶。貝聿銘徜徉在族叔公貝仁元修造的獅子林里,揮筆寫下七個字:“云林畫本舊無雙”。一年后,就有了蘇州博物館的藍圖。沉淀在他心中的歷史、文化、知識必然要在審美活動中發(fā)生作用,這種作用不是表現(xiàn)為邏輯的思考、判斷,不是表現(xiàn)為“思量計較”,而是“一觸即覺”,是剎那間的感性。[1]也許這種寂靜就是在那剎那間的感性中產生的,在寂靜中沉淀鄉(xiāng)愁,在寂靜中沉淀浮躁,在寂靜中沉淀欲望。在寂靜中將一切的雜念沉淀,在寂靜中升華情感,讓心放空并漸漸變得清凈透明。建筑大師內心深處的故鄉(xiāng)情懷,常出現(xiàn)在夢里的那份寂靜之美,打動了自己,也感動了世界。
20世紀中國的那些拜倒在西方柏拉圖、黑格爾美學膝下的美學家們也許很難想象,禪宗美學會給當代的建筑設計帶來如此空前和深遠的影響。禪宗啟示人們一種新的覺悟,就是超越有限和無限,瞬間和永恒的對立,把永恒引到當下、瞬間,要人們從當下、瞬間去體驗永恒。[1]所以,如果能使觀者在觀賞建筑空間的當下,瞬間感悟出建筑的永恒之美,以及它的自然、簡素、寂靜之美,那么,這樣的建筑就已經與禪宗美學達到了完美的結合,這也是吾輩設計人未來發(fā)揚本土設計文化的必經之路。道路雖然崎嶇坎坷,但已有貝老這樣如此偉大的前輩為我們做出了榜樣,那么中國禪宗美學復興一定是指日可待,我們只是需要在這個歷史的車輪上增加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4,139,398.
[2] 阿部正雄.禪與西方思想[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