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黔東南苗族蠟染中的龍形紋樣具有典型的苗族古老烙印,它不僅從側面映射出苗族人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還反映并包含著苗族人民的圖騰崇拜意識、民族歷史文化、巫文化印記等人文內容。
關鍵詞:蠟染;苗族;龍形紋樣
早在秦漢時期,生活在荊楚地區(qū)的苗、瑤民族先民,就廣泛使用蠟染工藝,并且其技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由于交通的不便和資源的匱乏,苗族先民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自覺地保持了使用蠟染藝術的傳統(tǒng),利用蠟染藝術這個載體,苗族的文化得以傳播和傳承,于是形成了獨具特色和豐富多彩的苗族文化。
苗族傳統(tǒng)蠟染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其中包含著世代相傳的文化宗教符號,其核心是以祖先崇拜為主要內容的傳統(tǒng)文化符號??v觀苗族蠟染中的符號體系,不禁為苗族造型藝術的豐富性、抽象性和文化性所感嘆,同時其藝術的完美和技藝的精湛也為世人所矚目。
1 苗族蠟染的傳說
據(jù)《后漢書·南蠻傳》和《搜神記》等典籍記載,漢時期的苗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裳斑斕?!笨梢姰敃r的苗族紡織、蠟染水平相當成熟。在黔東南地區(qū)苗族民間故事《蠟染傳說》中,古時候有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名叫娃爽,受眾人之托造一把“撐天傘”,把天牢牢地頂在頭頂上。娃爽費了十九年的功夫,織出了九十九匹白布。春天到了,她把布洗干凈,攤曬在白梨樹下。一陣大風吹來,朵朵梨花便紛紛散落在白布上,這時,勤快的蜜蜂飛來采集白布面上的花粉。蜜蜂邊采邊吐口水,還將糞便留在布上,弄得布面斑斑點點。又一陣大風吹來,把布吹落在樹葉腐爛的黑塘里。娃爽十分傷心,她急忙拾起來,背到鳥腦河邊清洗白布上的污泥、蜜蜂口水和污漬。她驚奇地發(fā)現(xiàn)凡是蜜蜂吐口水和有污漬的地方,便閃現(xiàn)出晶瑩透亮的花紋。娃爽高興極了,將布縫成了蠟花“撐天傘”。后來人們用蜜蜂蠟涂繪于織物,染以草實,延續(xù)至今。如圖1中為傳統(tǒng)苗族蠟染被面中的植物紋樣。
2 龍形紋樣在蠟染中的運用
2.1 蠟染中龍形紋樣的地域分布
苗族蠟染的分布地域很廣,其中以貴州省東南部的蠟染紋樣較有特色,主要集中于榕江、丹寨、黃平、鎮(zhèn)寧、安順、普定、織金等縣,但是各地的苗族蠟染風格又有很大的不同。其中,苗族龍形紋樣多出現(xiàn)在以榕江縣擺貝村一帶為中心的“榕江型”和以丹寨縣遠景村一帶為中心的“丹寨型”蠟染中,但是具體的紋樣形態(tài)也有區(qū)分。其他地區(qū)的蠟染則多以幾何紋樣和植物紋樣為主,動物紋樣出現(xiàn)的較少。
在榕江和丹寨等地有一個傳統(tǒng)而隆重的節(jié)日——鼓藏節(jié),一般為12年一次。鼓藏節(jié)為苗族社區(qū)內最隆重的祭祖節(jié)日,屆時有祭鼓、砍牛等活動,人們高高挑起十多米的鼓藏幡,主要是為了送祖靈歸天,保佑村莊平安,家人身體健康。如圖2為榕江蠟染長幡,其作用主要是喚醒祖魂,多是以長滿尖刺的蜈蚣龍、眼睛飽滿的鳥頭龍和身體扭曲的蠶龍等圖案布滿長幡。
2.2 蠟染中龍形紋樣的分類
在苗族龍形紋樣的整體造型上,龍頭是極具特征的,居住在丹寨縣境內的苗族支系自稱是鳥的部族,因為苗族祖先在遷徙過程中,定居下來后會到山中獵取各種鳥,為感謝鳥給他們帶來食物,對鳥的崇拜由此而生。鳥頭龍是鼓藏幡中常見的紋樣,其特點是鳥的頭部與龍的身體進行同構,它的體型較長。蜈蚣頭龍的特點是身似蜈蚣,頭部有尖爪,身體周圍多翎毛狀紋樣。龍身的變化主要有蛇身、魚身、蠶身、雙體等。蛇身龍也叫“水龍”,身體兩側常飾有多處渦形水波紋,在榕江地區(qū)常見,極具裝飾性。雙頭龍主要表現(xiàn)為一個蛇身兩個龍頭。苗族蠟染中的龍沒有傳統(tǒng)龍的那種張牙舞爪的恐怖狀,苗龍的形態(tài)多樣變化并且富有感情色彩(具體形態(tài)的分類分析見表1)。
2.3 蠟染中龍形紋樣的藝術之美
在苗族圖案系統(tǒng)中,龍形紋樣主要流行于黔東南和湘西地區(qū),以黔東南的龍形紋樣為例,它沒有固定的形式,并且富有想象力和傳奇色彩。貴州民俗學專家鐘濤老師根據(jù)多年對苗龍文化的深入研究認為,“苗龍和漢龍的根就是遠古中華龍,演進中各自劃出的一條軌跡”。苗族的龍形紋樣折射出苗族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特殊的價值觀念,并且從一個側面詮釋了苗族人民獨有的審美意識與嫻熟的表現(xiàn)技巧。
(1)變化與統(tǒng)一的形式美。變化與統(tǒng)一是形式美的總規(guī)律。所謂變化就是指物體本身具有形態(tài)的不規(guī)則性,在圖案形式中表現(xiàn)為大小、方向、明度、飽和度、色調、疏密等,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統(tǒng)一就是和諧,是一種規(guī)則的韻律,產生一種一致的趨勢,是一種靜止的狀態(tài)。苗族龍形紋樣無統(tǒng)一模式,圖案有疏密聚散的變化,其起伏流暢的曲線傳達出來的動感活躍生動,富于變化。苗龍的形象雖也常處于中心地位,但是四周多以鳥、花草、龜或魚進行填充,整體圖案較為豐滿,不會為了給人想象空間而有意留白。以榕江縣擺貝村為例,龍形紋樣在統(tǒng)一的整體下尋求變化,有規(guī)律地重復或漸變,使得圖案產生既有節(jié)奏而又存在和諧統(tǒng)一的美感。
(2)抽象與意象的造型美。抽象,是從許多事物中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使之更加清晰地表現(xiàn)事物的本質。苗族龍形紋樣更多是介于真實形體與幾何形體之間。綜合運用變形、夸張和重組等藝術手段來表現(xiàn)苗民的祖先崇拜和巫文化意識。苗族龍形紋樣將幻象與真像交織、抽象與具象手法并用,它常常將真實的龍打散肢解后重新構成新的藝術形象和審美空間,表現(xiàn)出一種只有在現(xiàn)代藝術中才能見到的抽象構成思維,使苗族龍形紋樣的造型、神態(tài)都透著某種神秘的意識,如圖3中體現(xiàn)龍形紋樣的符號化特色,主要以簡單的抽象符號來生動地表現(xiàn)龍的彎曲身軀和強壯的骨骼,整體構圖體現(xiàn)著遠古星云的神秘美感。
(3)巫術與無束的神秘美。黔東南苗族蠟染中的龍形紋樣具有典型的古老民族烙印,體現(xiàn)出濃厚的巫文化印記,有大量遠古苗族的圖騰符號,其中有部分已經無法解釋。巫文化的氛圍下使得苗族人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龍的紋樣可以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任意物體進行同構和重組。如圖4中為榕江高排苗族男子頭帕的鳥龍嘴又增添了蜈蚣龍頭,具有神秘性和隨意性;如圖5中龍頭與蚊子的身體進行同構,體現(xiàn)了苗族先民無拘無束的想象力。
3 苗族與漢族龍形紋樣的對比分析
在苗族人眼中,龍能賜民族風調雨順,使村莊平平安安,家人健康長壽,是最大的吉祥符號,同時也是人們傳統(tǒng)觀念中信奉的保護神。從苗族蠟染中龍的種類看,非常豐富,并且這些龍形紋樣還大膽運用夸張變形的手法,龍的形體也會被重構,可任意加以其他動物的頭、身、足,甚至草木花卉,而形成魚鳥頭龍、魚尾龍、蛇身龍、蜈蚣龍、蠶體龍甚至雙身龍、人首龍等等,體現(xiàn)出不拘一格的形象。相比之下漢族龍形紋樣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帶有各自封建朝代的氣息,其形象基本上是固定的。
在苗族社區(qū)內,龍一直生活在苗民之間,其形態(tài)充滿了人文生活氣息,普通的苗家小孩身著的衣服上都可以繡滿龍紋。苗族先民對龍敬而不畏,所以使得龍形紋樣更加生活化并且有親切感。而相比較漢龍,龍形紋樣緊密地與君王服飾和宮廷寶物聯(lián)系在一起,象征著皇權與威嚴,神圣不可冒犯,沒有走進普通民眾的生活,給人們一種距離感甚至是恐懼感,使人敬而遠之。
4 結語
龍形紋樣是苗族蠟染中最具特色的圖案之一,在苗民的蠟染作品中已經嫻熟而巧妙地運用了變化統(tǒng)一的美學法則,在思想上也突破了原始的束縛,營造出富于辯證變化且又始終和諧、回味無窮的意境。其鮮明的民族紋樣特色也充分體現(xiàn)并運用于苗族服飾、剪紙和銀器等諸多藝術形式之中,折射出苗族文化的輝煌風采,啟迪了當代設計無限的智慧。
參考文獻:
[1] 楊文斌,楊策.苗族傳統(tǒng)蠟染[M].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
[2] 鐘濤.清水江苗族龍文化—苗族服飾裝飾的龍形象探源[J].民間文學,1988.
[3] 劉瑩.黔東南苗族服裝龍紋圖案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
[4] 周梅.苗漢龍紋紋樣裝飾特征的對比解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
[5] 黃俊敏,李響.苗族服飾刺繡中龍紋樣特征闡析[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
[6] 梁惠娥,時蕾.論苗族服飾中龍紋圖案染織繡技藝之美[J].絲綢,2011.
[7] 盧圳,陳明春.苗族龍紋樣的審美特征與內涵意蘊[J].大眾文藝,2012.
[8] 喬曉光.中國民間美術[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
[9] 霍凱杰.苗族剪紙紋樣的首飾化設計[J].中國珠寶首飾學術交流會,2013:34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