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寇海俠,女,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會員,研究方向:民族法、知識產權法。
摘 要:詐騙犯罪已經深入到社會中,通過14個案例的實證分析,提出相應結論和建議,以保證有效的打擊詐騙犯罪和預防詐騙犯罪。
關鍵詞:詐騙;犯罪;實證分析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各種經濟糾紛及經濟犯罪不斷涌現,財產性犯罪中詐騙犯罪較為突出,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當地社會穩(wěn)定和威脅公民的財產安全。刑法的目的是打擊犯罪和預防犯罪,預防詐騙型經濟犯罪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結合北京法院系統(tǒng)近年辦理多起件詐騙案,通過對詐騙犯罪實證分析,在預防詐騙型犯罪方面提出相應具體對策,從而減少詐騙型經濟犯罪,維護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
一、14個詐騙案件歸類
二、詐騙案件的法律分析
選取14個詐騙犯罪案例未必完全具備典型性,但所有案例均按照北京法院網站上報道的先后順序進行的,事實上已經具備新穎性和典型性,可能無法達到概率與排列組合方面要求。從刑法上對這些案例進行歸類分析:
(一)從犯罪主體角度分析:14個案例中,案例2、案例3由兩人組成的共同犯罪,其他12個案例中均是由個人單獨實施詐騙。這12個案例中,有三例系男性個體實施詐騙行為,詐騙對象均為女性,帶有感情色彩。剩余9例詐騙犯罪主體均為個體,基本與個人感情無關,不具備區(qū)分的意義。
(二)從被害人的角度分析:案例1、案例11、案例12被害人的性別均為女性;案例2、案例7被害人為男性‘案例6被害人為單位;案例2、案例4、案例8案例9案例12案例14受害人均為多人,且案例12的被害人為多名女性??梢钥闯?,被害人的身份不同,犯罪主體實施犯罪行為方式不同,對被害人身份具有一定選擇性。
(三)從犯罪主體的詐騙手段分析:
1、冒稱國家工作人員實施詐騙行為。案例1、案例8、案例14三個案例中,案例1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案例8、案例14冒充國有企業(yè)職工;案例1中,以為被害人解決婚姻糾紛為由,告訴受害人其與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存在親密關系,使受害人自愿多次交出金錢請托。案例8,以理財為名進行詐騙。案例14,以解決北京戶口為名實施詐騙行為。
2、冒充非國家工作人員實施詐騙行為。案例4、案例12兩個案例中,案例4以假冒 “方太”公司維修人員名義實施詐騙活動,而案例12以假冒“周易大師”的名義實施詐騙活動。
3、通過婚戀、交友等帶有感情色彩的詐騙行為。案例2、案例7、案例11 三個案例中,案例2以“介紹婚戀女友的名義”進行詐騙,案例7以微信交友名義實施詐騙,案例11以結婚、投資為誘餌進行詐騙活動。
4、商業(yè)經濟交易活動中實施詐騙行為。案例2、案例5、案例8、案例10四個案例中,案例2以介紹婚戀女友而收取中介服務費用的詐騙行為,案例5通過辦理假證方式冒用車主名義抵押租賃車的詐騙行為,案例8以幫人辦理理財產品,能獲取高額回報為誘餌的詐騙行為,案例10以試車名義,將賣車人的摩托車騎走的詐騙行為。
5、司法詐騙行為。案例1、案例13兩個案例,案例1以幫助他人訴訟離婚的方式實施詐騙行為,案例13以 “撈人”的名義實施詐騙行為。
(四)從定罪角度分析
14個案例中,除兩個案件未決外,其他12個案犯罪主體均被認定構成詐騙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取被害人財產數額較大的行為,應當構成詐騙罪。
三、結論與建議
各種新的騙術層出不窮,社會發(fā)展帶來新的技術的應用,比如網絡、QQ、微信等聊天工具的出現,使詐騙手段豐富多彩,導致詐騙案件發(fā)案率不斷增加,詐騙數額也在不斷提高。根據上述案例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總之,詐騙犯罪實行者在主觀目的上都是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經濟利益的驅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貧富差距的擴大,一些人渴望一夜暴富,詐騙犯罪投資較少,收益巨大,使得這些人走上犯罪道路。同時,受害人往往貪圖小小的利益,在不核實對方身份和理由的情況下,容易相信他人的言語,給詐騙提供了機會。打擊詐騙犯罪的目的就是預防詐騙犯罪,只有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識和防騙意識,打擊并懲罰實施詐騙犯罪的罪犯,這樣才能真正的有效預防詐騙犯罪。(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