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昕 編輯/馬瑩倩
松本清張、野村芳太郎、橋本忍、山田洋次、丹波哲郎、加藤剛、緒形拳、笠智眾、渥美清、芥川也寸志、菅野光亮,這些名聲赫赫的人物,都交集在一部1974年的電影之中——《砂器》。今年3月,《砂器》的電影原聲唱片,在其公映40周年之際發(fā)行了紀念版。
《砂器》在中國公映的時間大致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當年也是引發(fā)了一陣觀影的轟動。記得最為人稱道的是今西警官的敬業(yè)精神,有媒體驚嘆資本主義社會也有這樣的勞模式的警察,現(xiàn)在聽來真有隔世之感。當時年紀小,并不太看得懂劇情,但對兇手和賀英良的形象非常難忘,扮演者加藤剛被稱為世界影壇三大美男子之一,電影拍攝的那一年他36歲,電影里他那雙會說話的眼睛我至今難忘,迷惘、殘忍、欲望、懺悔,糾纏于眼神之中。
當時并不知道導演野村芳太郎是日本第一的懸疑電影大師,不知道橋本忍是黑澤明的御用編劇。在打醬油的明星中,當年只認識以“寅次郎”出名的渥美清,也不知道《寅次郎的故事》的導演便是本片編劇之一的三田洋次,更不知道還有個小角色的扮演者竟是黑澤明的愛將笠智眾……在日本電影史上,這一版的《砂器》被譽為金字塔尖之作,聲名遠高過幾乎同期在中國內地公映的電影《追捕》。
雖然明星陣容因各種“不知道”而錯過,但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那首貫穿始終的鋼琴協(xié)奏曲《宿命》了。74版《砂器》被稱為金字塔尖之作的另一個原因,要歸功于電影的音樂監(jiān)督——日本一代作曲大師芥川也寸志,他也被認為是日本電影音樂的奠基人。芥川也寸志是芥川龍之介的小兒子,他最著名的電影配樂作品,正是根據(jù)父親同名中篇小說改變的《地獄變》。而導演野村芳太郎一生拍攝了8部根據(jù)松本清張推理小說改變的電影,其中最著名的兩部都是和芥川合作:《零的焦點》和《砂器》。在完成了《砂器》的部分片段配樂后,芥川將電影的主要音樂留給了剛30出頭的作曲家、演奏家菅野光亮。
菅野光亮畢業(yè)于東京大學作曲系,學生時就獲得了諸多獎項,畢業(yè)后他在東京著名的音樂餐廳銀巴黎(GINPARIS)擔任鋼琴演奏。也正是在銀巴黎,菅野光亮和芥川也寸志認識,后者對他大為贊賞,委托他創(chuàng)作《砂器》主題音樂,芥川自己則為這音樂擔任管弦樂方面的編排,于是有了這部近20分鐘的鋼琴協(xié)奏曲《宿命》的誕生。
菅野光亮與《砂器》中“和賀英良”這個人物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是年輕成名,都以鋼琴協(xié)奏曲見長,或許當年芥川在選擇作曲人的時候,就是看上了菅野的身世。但他肯定沒有想到,銀幕內外的兩人都有著相似的悲劇般結局:和賀是謀殺事發(fā),在盛大演出后被逮捕;菅野則是在44歲的盛年,突然得病去世——宿命,將現(xiàn)實和虛擬結合在了一起。
作為社會派的本格推理大師,松本清張在《砂器》中幾乎是樹立了自己的一個文本規(guī)范:社會的不公、坎坷的個人遭遇、往日陰影的今日籠罩、悲劇性的犯罪、人性的黑暗與光明。和賀英良的苦難人生,造成了其不顧一切往前進的個人奮斗,也由于這樣的奮斗使得他決然與過去切割,殺死曾經(jīng)的救命恩人,步入深淵?!端廾返牡匆舴绕淦鹗级蔚匿撉侏氉?,因充滿了悲劇性的色彩,為“宿命”作了最好的聲音詮釋。芥川的管弦樂設計,特別是單簧管的演奏,為全篇的悲劇色彩增添了一份暖意,同時也為和賀的音樂奮斗添加了一些贊許,讓人性的光輝多少還是有些灑落在這部沉重的作品里。作為協(xié)奏曲,《宿命》只有兩個樂章,但并不局促。兩個樂章、在黑暗與光明、前行與退縮,回憶與暢想、恐懼與放縱之間穿梭,人的命運因此豐滿完整。
寫稿前,再看了一遍《砂器》,結尾處《宿命》響起,和賀在臺上演奏,今西在后臺等待抓捕,兩個對立的場景再加上和賀的回憶,與樂曲組成天衣無縫的聲影交織。少年和賀與父親流浪各地合吃一個饅頭的情景感人至深,而他演奏完時臉上的略微笑意則讓人無比寒冷。30多年前,這樣的故事,被認為是只有在資本主義國家里才能發(fā)生的個人奮斗的悲劇,但人性的復雜,社會的冷暖,宿命的有無,并不是什么能框定的。當我自小長大的這個城市,那些昔日的美好記憶,被街道上匆匆來往目無表情的行人取代于目光和腦海之中,宿命,不只是屬于和賀英良和菅野光亮。
《砂器》The Castle of Sand40周年紀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