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四川省廣安市人民醫(yī)院 普內科,四川 廣安 638000)
10例重型β地中海貧血并發(fā)急性免疫性溶血的臨床分析
李 靜
(四川省廣安市人民醫(yī)院 普內科,四川 廣安 638000)
目的對重型β地中海貧血并發(fā)急性免疫性溶血的患者進行相關探討和研究,總結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并加以對比。方法在對患者的病癥進行確診后,進行激素治療,其中對6例患者進行甲潑尼龍治療[20~30 mg/(kg·d)],療程持續(xù)4 d;對2例患者進行地塞米松治療[0.5 mg/(kg·d)],療程持續(xù)3 d;對2例患者進行潑尼松的口服治療[2mg/(kg·d)]。結果對10例患者進行4個月~8年的追蹤隨訪,可知有8例患者在治療后2~8周內Coomb測試為陰性,未查出體內血清抗體存在,且潑尼松藥效持續(xù)了5周~6個月,在對患者停藥后未見復發(fā);其余2例患者病癥反復較嚴重,且不斷反復感染和加重,直到對其進行后續(xù)治療9個月,維持激素給予2年后,患者的病情才得以穩(wěn)定。結論重型β地中海貧血患者易出現Rh系統(tǒng)急性溶血或AIH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癥狀,對于該癥狀的治療,還是較為依靠激素,只有當患者的Coomb檢測結果呈陰性時,才可酌情減少激素用量。
重型β地中海貧血;急性免疫系統(tǒng)溶血;臨床分析
重型β地中海貧血也稱重型β地貧,這種病癥基本上都由遺傳而來,該病癥的主要癥狀是血管外溶血(慢性)[1]。對患有該病的患者進行治療,目前一般采用反復的大量輸血方式,促使患者體內的Hb含量不低于100 g/L。通過臨床研究可知,患者在接受大量輸血或者出現感染癥狀后,有部分患者出現溶血程度加重的現象,若此時減短輸血時間,那么患者會出現急性血管內溶血現象[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是由于體內免疫功能失調所引發(fā)的溶血性貧血,目前關于重型β地貧合并AIHA的研究報道還比較少,在臨床診斷中容易誤診或者漏診,本文就通過本院接受的10例重型β地貧患者進行研究,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重型β地貧患者10例進行研究,患者中,男性有6例,女性患者4例;其年齡在10個月~18歲,平均年齡為(7.45±1.26)歲;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重型β地貧,患病時長為2個月~10年。10例患者通過輸血進行治療,其中有1例合并中草藥進行治療。在患者發(fā)生急性溶血之前,需將其Hb保持在70~140 g/L。
1.2 急性免疫溶血的臨床癥狀
1.2.1 急性免疫溶血的原因
10例患者中,有8例患兒的急性溶血在受到感染后1周發(fā)生;1例患者在輸入ABO同型血以后3 d內發(fā)生;1例是在配血時檢查出的。
1.2.2 臨床表現
10例患者的臨床表現為以慢性溶血為基礎,在輸血或者感染之后的3~7 d內產生嚴重的貧血癥狀,對患者的輸血就由原來的4周1次變?yōu)?~15 d 1次,患者Hb值在2周之內有所下降45 g/L。其中有1例患者在受到感染的4 d之后,體內Hb值由原來的140 g/L下降到35 g/L;還有1例患者并發(fā)AIHA且在檢查時未確診,對其治療以往是以注射濃縮紅細胞為主200 mL,每周注射1次;患者的鞏膜有輕中度的黃染;還有2例搶救的患者,是由于其發(fā)紺、氣粗而導致的,需要對其進行輸血、吸氧等搶救[3]。
1.2.3 對患者進行治療
在10例患者中,對6例患者進行甲潑尼龍治療20~30 mg/(kg·d),療程持續(xù)4 d;對2例患者進行地塞米松治療0.5 mg/(kg·d),療程持續(xù)3 d;對2例患者進行潑尼松的口服治療2 mg/(kg·d)。同時,對所有患者進行急性溶血控制后,安排其進行潑尼松治療(口服),并至少連續(xù)治療4周;所有患者在得到確診后,需要經過嚴格的交叉配血,且需要確定患兒的血液和獻血者的血液之間,在經過酶、生理鹽水等中介交換時沒有溶血或者凝血現象的出現,平均輸注量為35 mL/kg。
在對患者的治療中,除了上述治療外,還需要保證吸氧、防心衰、堿化尿液、糾正酸中毒等。
2.1 在治療完成后的3個月~8年間后,對患者進行追蹤,可知有8例患者在治療后2~8周內Coomb測試為陰性,未查出體內血清抗體存在,且潑尼松藥效持續(xù)了5周~6個月,在對患者停藥后未見復發(fā);其余2例患者病癥反復較嚴重,且不斷反復感染和加重,直到對其進行后續(xù)治療9個月,維持激素給予2年后,患者的病情才得以穩(wěn)定。在采用以上方法做出治療后,只有2例患者出現骨質疏松的問題,其余患者沒有明顯的并發(fā)癥和不良反應出現。
2.2 在通過對比之后,可知地貧并發(fā)急性免疫性溶血的患者臨床特點如表1所示。
重型β地貧在我國的南方地區(qū)屬于常見病,對該病進行治療的主要方式是除鐵和高量輸血方法[4]。在患者接受輸血后,很少有患者并發(fā)AIHA,而該病一般在長期高量輸血后出現。同時,由于重型β地貧的特性就是長期依賴輸血,因此容易被漏診;另外,由于AIHA會引起患者并發(fā)急性血管內溶血,該病癥會造成鐵負擔加重,對患者的生命造成極大威脅。因此,如果發(fā)現患者伴有AIHA,那么應該對其進行及時處理[5]。
由國外相關研究結果可知,年齡較小的地貧患者因為并發(fā)慢性溶血性貧血,因此在生長過程中會異常遲緩且免疫力不高,而且易引起感染。如果低齡患兒受到感染:①β貧血的癥狀會加重;②容易引發(fā)AIHA的繼發(fā)性感染,紅細胞會因此致敏,對患兒身體造成不可抗拒的影響。對文中10例患者進行檢查,其Coomb均表現為陽性,有7例患者的血清抗體均顯示為陽性。補體C3致敏的紅細胞一般情況下都會引發(fā)患者血管內的溶血,而IgG致敏紅細胞會于患者的脾臟內部被破壞,所有患者中有7例出現補體C3的抗體陽性特征,臨床表現為:慢性血管外溶血,同時發(fā)生急性血管內溶血。因此,在β地貧患者出現急性溶血的時候,首先就應該將患者的感染源查出,其次需要考慮血型的差異和輸血的搭配,避免出現Rh系統(tǒng)血型不符而出現AIHA的情況。
表1 地貧并發(fā)AIHA的患者臨床特點
在對患者的治療期間,輸注紅細胞時需要謹慎,在急性溶血期間禁止輸血。如果發(fā)生溶血現象且Hb<40 g/L,患者就有可能出現腦部、腎部等重要部位的功能障礙,甚至對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這是就需要醫(yī)師對其貧血問題進行糾正和搶救。
綜上所述,本文著重研究的是重型β地貧并發(fā)AIHA的相關病例和臨床治療,在治療后,對患者的Coomb水平進行長時間追蹤記錄,待其性質轉陰后再對患者進行維持免疫抑制的治療,此類治療方式的效果極佳且經過調查隨訪,并沒有出現并發(fā)癥和不良反應。
[1] 黃東平.兩種血紅蛋白電泳技術在篩查及診斷地中海貧血中的臨床價值[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3):345-346.
[2] 趙穎,商璇.異常血紅蛋白(Hb J-Bangkok)合并β地中海貧血的臨床表型分析[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13,30(2):148-151.
[3] 李容文,賴鈺明.應用紅細胞參數鑒別兒童缺鐵性貧血和輕型β地中海貧血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3,32(5):99-100.
[4] 陳江明,粟小蓮.經氟達拉濱預處理的allo-HSCT治療β-重型地中海貧血療效觀察[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3,15(3):312-314.
[5] 李續(xù)娥,李峰.地中海貧血骨髓移植中造血干細胞狀態(tài)及功能的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5(1):10-13.
R556
B
1671-8194(2014)11-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