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民
(湖南省婁底市中心醫(yī)院,湖南 婁底417000)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體的測定意義
朱愛民
(湖南省婁底市中心醫(yī)院,湖南 婁底417000)
目的探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濃度水平的變化及意義。方法選擇健康人組50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28例。分別測定健康人組及APL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漿D-二聚體的含量。結(jié)果APL患者治療前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顯著增高(P<0.05);通過化療2周部分緩解后血漿D-二聚體含量比治療前明顯降低,但是仍高于正常參考值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高濃度的血漿D-二聚體是提示APL患者合并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有價值的重要實驗指標;臨床監(jiān)測血漿D-二聚體對APL的診斷、治療及預后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血漿D-二聚體;臨床意義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ˋPL)發(fā)病臨床表現(xiàn)除有發(fā)熱、貧血、感染等急性白血病的癥狀外,廣泛而嚴重的出血經(jīng)常是本病的特點[1],而顱內(nèi)出血常是導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出血主要是因為APL容易并發(fā)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2]。APL異常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可被反式維甲酸(ATRA)誘導分化成熟,而砷劑(As2O3)則促進其凋亡,APL患者采用ATRA+ As2O3化療后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3]。測定APL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濃度水平,有助于患者的診斷以及療效觀察。本文對在我院診斷并住院治療的28例APL患者治療前后血漿中D-二聚體的濃度水平與50例健康對照組進行比較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3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確診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ˋPL)并住院治療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齡13~65歲,中位年齡37歲。所有病例均符合國際血液學家及血液病理學家在2001年里昂會議上提出的造血和淋巴組織腫瘤的WHO分類法和應(yīng)用MICM分型法的診斷標準[4]。根據(jù)病史及治療情況進行如下分組:A組為經(jīng)確診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療前28例。B組為APL患者經(jīng)ATRA+ As2O3化療2周后部分緩解患者26例。C組為APL患者治療后骨髓象達到完全緩解患者26例。健康對照組(D組)50例選自本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人50例。
1.2 方法
①標本采集:所有對象均抽取靜脈血1.8 mL加入枸櫞酸鈉真空抗凝管(淺藍色頭蓋,內(nèi)含0.2 mL枸櫞酸鈉抗凝劑,用于凝血功能試驗)內(nèi),立即顛倒混勻3~4次。標本應(yīng)盡快離心(3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漿,于2 h內(nèi)檢測出結(jié)果。②標本測定:血漿D-二聚體測定用膠乳比濁法,采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為北京利德曼生化試劑。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1.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各組血漿中D-二聚體檢測結(jié)果表明,A組、B組血漿D-二聚體濃度水平明顯高于D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血漿D-二聚體含量較A組明顯降低,但仍然高于D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APL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急性白血病,廣泛而嚴重的出血是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機制因異常早幼粒白血病細胞的浸潤[5]。血小板消耗增多或生成受到抑制,更主要是白血病細胞釋放組織因子等促凝物質(zhì)引起凝血功能活性異常增高,造成了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激活纖溶系統(tǒng),引起繼發(fā)性纖溶亢進,從而導致纖維蛋白的溶解亢進。D-二聚體作為纖維蛋白水解后一種特異性的降解產(chǎn)物,也是繼發(fā)性纖溶的特異性分子標志物,其濃度水平會明顯升高。因此APL患者體內(nèi)血漿中D-二聚體濃度水平可作為凝血功能異常及DIC的早期診斷的敏感指標。本院28例APL患者中2例在化療一周內(nèi)因顱內(nèi)出血而死亡,其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在初診至死亡均顯著增高。根據(jù)血漿D-二聚體濃度,選擇不同的止血藥物,盡早對出血的控制,從而減少和避免APL患者因出血導致的早期死亡。APL患者經(jīng)治療完全緩解后的C組血漿D-二聚體濃度與D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因此說明血漿D-二聚體濃度水平有助于判斷APL患者的病情進展及治療效果,也可作為APL病情嚴重程度與預后判斷及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傊獫{D-二聚體的測定對APL的診斷及療效觀察以及預后判斷等均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表1 4組血漿中D-二聚體濃度比較
[1] 許文榮,王建中.臨床血液學與檢驗[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59.
[2] 侯科佑,王萍萍,盧香蘭,等.D-二聚體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合并DIC測定中的意義[J].遼寧醫(yī)學雜志,2002,16(1):19.
[3] 陸再英,鐘南山.內(nèi)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08.
[4] 熊樹民.血液腫瘤[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03:3.
[5] 孫培玉,劉曉紅,關(guān)向宏.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血漿D-二聚體水平測定[J].臨床檢驗雜志,2000,18(6):357.
R733.7
B
1671-8194(2014)11-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