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那年,小院的黃瓜藤上慢慢冒出了幾顆翠綠的小瓜,清香味道撲面,嬌生生煞是可愛,每每放學回家總要圍著瓜藤轉上幾圈,“什么時候才能長大”“會是什么味道”“甜不甜”類似的疑問總是伴隨著口水的吞咽不時在體內(nèi)回蕩。終于有一天,好奇心讓我鼓起勇氣,湊上去將其中一根咬了半截下來,“那脆爽”至今難忘!原以為剩下的半截還能繼續(xù)生長,不料幾天之后,剩下的半截黃瓜開始失水枯干,最終還是被我硬生生地摘下來飽了口腹之欲。不得不說,這是目前為止,自覺最無厘頭卻又最不羈的“嘗鮮”方式。如果說“好奇”是人類進步的動力,那么“嘗鮮”則是改變的開始。
好奇心是孩子固有的天性,保持和引導好奇心發(fā)展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前不久,在北京地鐵上偶遇一對英國夫婦,他們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著實讓我觸動。一路上,他們剛滿周歲的兒子在媽媽懷里不停擺弄著自己的絨線小帽子,變換著各種不同的戴法,但之前的所有嘗試要么蓋住了眼睛、要么捂上了耳朵,總是不舒服,大約過了15分鐘后,他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戴法,帶著成功的喜悅孩子回過頭來沖媽媽微微一笑,媽媽也報以滿意的笑容。當時我想,如果是我,我會怎樣?我會像他們一樣默默看著孩子努力地進行各種嘗試還是伸手幫助孩子把帽子戴好,直覺告訴我會是后者。后來我意識到,我的潛意識行為最終可能會扼殺孩子發(fā)現(xiàn)和探索世界的天性,并把個人感受強加給孩子,這樣顯然不好。
好奇心的正確引導不僅有利于孩子的成長,而且有利于孩子性格的形成,食育教育就是好奇心引導的最好實例。所謂“食育”,是指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yǎng)教育,是從幼兒期起,給予孩子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并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象力和人格培養(yǎng)上。河南信陽郝堂村小學是國內(nèi)一所普通的鄉(xiāng)村小學,“關注留守兒童健康公益活動”的志愿者們發(fā)現(xiàn),學校專門面向學生設置的 “種植”和“茶藝”課程備受歡迎,這也使得志愿者們在營養(yǎng)知識宣講時更容易地得到了小學生們的理解,不得不說,這種講述食物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課程遠比生硬的食物認知性課程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發(fā)現(xiàn)能力。
童言無忌,童行也當無忌。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試著放手讓孩子成長,將“嘗鮮”的權利還給孩子,讓孩子在不斷的嘗試中認知和感受世界。同時,也試著讓自己的好奇心與孩子的好奇心零距離接觸,在6月重溫發(fā)現(xiàn)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