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人們在長期體驗、訓練、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的領會和感悟能力,是一種直接地感受、領悟、把握語言文字的語文綜合能力。葉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至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薄墩Z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笨梢姡囵B(yǎng)學生語感,對于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步:以讀為本,在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語感
以讀為本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前提。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边@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讀不是那種單調(diào)、枯燥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示范讀、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讀出情,讀出意,讀出味,在不斷的涵詠、體悟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特點,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體會作品所包含的情理。
第二步: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語言,訓練語感
揣摩品味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fā)展。教材中很多詞句,特別是那些對表現(xiàn)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精妙傳神的詞句,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學時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仔細分析、比較和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漓江的水真綠??!”和“桂林的山真奇??!”“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對于這六個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時,可把重點放在漓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上去理解。而在體會作者的感情時,則應該把重點放在那六個“真”字上,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心中要表達的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之“真”情。就這樣,抓住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獨運,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
另外,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驗是語感生成的基礎。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爺爺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一個“終于”,把爺孫倆爬山的艱辛以及最終爬上峰頂?shù)某晒εc滿足都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如果學生不能聯(lián)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難體會到這“終于”一詞的韻味。
第三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語感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應從激發(fā)興趣開始。低年級學生可推薦閱讀一些形象生動的童話故事、成語故事、寓言故事。中年級可讀一些短小的歷史故事、科普故事及《十萬個為什么》等,高年級學生還可適當讀些名人名言、名人成長錄、中外名著等。此外,我們還可以向?qū)W生介紹一些名人讀書的故事。讓學生和書交上朋友。在習作訓練時,及時表揚班里喜愛閱讀、寫作進步較大的同學,請他們談談課外閱讀的收獲,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要學會精讀、略讀、快讀相結合,掌握閱讀技巧,讓閱讀既有速度,又有廣度和深度,努力提高閱讀的效率,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語言,積累語感。
第四步:讀寫結合,指導學生切身體味,獲得語感
學以致用,使學生通過科學規(guī)范的練習將語言知識、規(guī)律內(nèi)化為對語言的直覺,形成較強的語感。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也只有在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xiàn)。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安排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開故事會、舉行朗誦比賽、話劇、課本劇表演等,讓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增強語感能力。
如教學《三峽之秋》一課以后,讓學生學習本文的寫法,把家鄉(xiāng)秋天的美麗景色寫下來。培養(yǎng)語感是為了更好地寫作,同時,不斷地寫作練習也能強化學生的語感。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寫作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如仿寫、改寫、積累好詞佳句、記日記、寫練筆等形式都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手段。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和訓練,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感悟能力,這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發(fā)展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準確性都能起到極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