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一書中說,群眾看一名干部是否稱職,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樣子”做得好不好,有沒有“官架子”。此言可謂精辟獨到,發(fā)人深思。
確有少數(shù)領導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不是很好,“官樣子”不怎么的,“官架子”倒不小。他們滿足于坐在辦公室或會議室里發(fā)號施令,不愿深入基層察民情、問民意,習慣于擺官架、打官腔、耍官威,對下屬頤指氣使、獨斷專行,對群眾盛氣凌人、冷若冰霜。殊不知,這樣做看似抬高了“身架”,實則降低了“身價”,不僅損害自身形象,而且也必然會引起下級和群眾的反感、厭惡、鄙視和不滿,進而影響干群關系,離間黨群聯(lián)系,敗壞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細究一下產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少數(shù)領導干部宗旨意識淡薄、黨性修養(yǎng)不高、公仆觀念缺乏所致。毋庸諱言,一個人的“身價”與“身架”是成反比的,只有放低自己的“身架”,才能提高自己的“身價”。
當前,全國上下正緊鑼密鼓地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領導干部,要嚴格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自覺加強黨性修養(yǎng),增強宗旨意識,自覺克服官本位思想,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身體力行踐行群眾路線,主動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帶頭到困難的地方去,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親眼看看基層真實狀況,親耳聽聽群眾所思所盼,在貼近群眾中了解群眾,在了解群眾中幫助群眾。惟其如此,才能在為民服務中彰顯公仆形象,提高自身“身價”,當好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