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山, 徐國平, 王金鵬, 余任喜, 楊 勇, 黃 新
(中國解放軍廬山療養(yǎng)院, 江西 九江 332000)
銀杏達莫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及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
陳坤山, 徐國平, 王金鵬, 余任喜, 楊 勇, 黃 新*
(中國解放軍廬山療養(yǎng)院, 江西 九江 332000)
目的 探討銀杏達莫注射液 (銀杏總黃酮) 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及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 方法 84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成銀杏達莫注射液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42例。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治療, 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靜脈滴注銀杏達莫注射液, 連續(xù) 14 d。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 腦血流和血漿一氧化氮 ( NO) 、 人內皮素-1 ( ET-1) 、 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 ( t-PA) 、 血漿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 ( PAI-1 ) 水平的變化。結果 經過 14 d 治療后, 治療組和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顯著下降, 治療組下降更加顯著 (P<0.05); 治療組和對照組 的大腦中 動 脈 ( midd le cerebral artery, MCA) 、 大 腦 前動脈 ( anterior cerebral antery, ACA) 和大腦后動脈(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 平均血流速度均顯著 升高, 治療組 MCA、 ACA和 PCA平均 血流速 度均高于對 照組,其中 MCA和 PCA差異顯著, 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1 和 P<0.05); 治療組患者的 NO和 t-PA水平升高、 ET-1 和 PAI降低, 與對照組相比, NO和 ET-1 水平有顯著性差異 (P<0.01 和 P<0.01)。 結論 銀杏達莫注射液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急性腦梗死,可明顯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和血管內皮功能,有利于恢復癱瘓肢體的神經功能。
銀杏達莫注射液;急性腦梗死;腦血流;一氧化氮;血管內皮素;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血漿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
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腦血管病已成為危害我國中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據(jù)統(tǒng)計,我國每年新發(fā)腦卒中約 200 萬人, 每年約有 150 萬人死于腦血管?。?]。 急性腦梗死 (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又稱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最常見的腦卒中類型,約占全部腦卒中的 60% ~80%, 其發(fā)病率高、 死亡率高、致殘率高、治愈率低,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如何有效地防治急性腦梗死已成為臨床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近些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腦梗死的發(fā)展與動脈硬化和血管內皮功能障有顯著相關性。銀杏達莫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為銀杏總黃酮,具有擴張冠脈血管、腦血管,改善腦缺血癥狀和記憶功能[2-4]。 我院 應用銀 杏達莫 注射液 治療急性腦梗死 43 例, 同時選擇43 例作為對照, 觀察銀杏達莫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和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1 年 12 月—2013 年 3 月在我院腦外科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86 例, 其中男 48例, 女 38 例, 年齡 53 ~73 歲, 平均年齡 (65.6 ± 7.8) 歲。 入選標準: ①符合 1995 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5], 并經 CT或 MRI證實; ②均為首次急性腦梗死患者, 發(fā)病 24 h內入院;③患者意識清晰,愿意配合檢查,均被告知實驗相關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出血性腦梗死或腦出血;②嚴重全身感染及腫瘤,合并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嚴重意識障礙者。 86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 治療組43 例,其中男 25 例, 女 18 例, 平均年齡 (64.2 ± 7.2) 歲; 對照組 43 例, 其中男 23 例, 女 20 例,平均年齡 (66.8 ±8.4) 歲; 兩組患者在年齡和性別上無顯著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根據(jù)病情給予常規(guī)治療:早期靜脈溶栓、脫水降低顱內壓,靜滴胞磷膽堿保護腦組織,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抗血小板聚集等其他對癥治療、預防并發(fā)癥等。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銀杏達莫注射液 (貴州益佰制藥股份有 限 公 司 生 產, 批 號 20120812), 一次 10 ~25 m L, 加入 250 mL 0.9% 氯化鈉注射液中, 靜脈滴注, 每日 2 次, 連續(xù) 14 d。
1.3 檢測項目
1.3.1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采用 1995 年我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 《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 對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識別和評定,內容包括意識、水平凝視功能、面癱、言語、上肢肌力等, 最高分 45 分, 最低分 0 分, 輕型 0 ~15 分,中型 16 ~30 分,重型 31 ~45 分。
1.3.2 腦血流檢測 于治療前和治療 14 d 后, 采用經顱多普勒 (TCD) 診斷儀檢測2 組患者大腦中動脈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大腦前動脈(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 和 大 腦 后 動 脈(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 平 均 血 流 速 度(Vm)。
1.3.3 生化測定 每例患者均于治療前和治療14 d后,分別采集清晨空腹肘靜脈血檢測血漿 NO、ET-1、 t-PA和 PAI-1 水平。 NO測定采用硝酸還原酶法,試劑盒由上海滬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ET-1 測定采用夾心雙抗酶聯(lián)免疫法, ET-1 檢測試劑盒由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t-PA和PAI-1 檢 測 方 法 同 ET-1。 t-PA, ELISA試 劑 盒 和Serpin E1/PAI-1 ELISA試劑盒購于上海逸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方法嚴格按照說明書的。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 SPSS19.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 () 表示, 兩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 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治療前,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無顯著差異 (P>0.05)。經過 14 d 治療后,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治療前相比, 均顯著降低, 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P<0.01),治療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對照組低,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說明經過14 d 的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治療組的改善效果更好。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 n=86)Tab.1 Neurologic deficit scores for patie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86)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 n=86)Tab.1 Neurologic deficit scores for patie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86)
注: 同組間治療前后比較,▲P<0.01;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ΔP<0.05
組別 病例數(shù)/例 治療前(評分數(shù)) 治療后(評分數(shù))治療組 43 28.4 ±3.8 11.8 ±4.2▲Δ對照組 43 27.9 ±4.5 14.7 ±5.9▲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腦血流變化 治療前, 治療組的 MCA、 ACA和 PCA分別為 (39.7 ±5.4)、(31.9 ±5.2) 和 (26.7 ±4.2) cm/s, 對照組的為(38.9 ±5.9)、 (30.8 ±4.9)、(27.9 ±5.3)cm/s,兩組間無顯著差異 (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 MCA、 ACA、 PCA 分 別 為 ( 48.3 ±6.3 ) 、(34.6 ±4.8)、 (33.2 ±3.9)cm/s和 (42.3 ± 6.7) 、 (34.7 ±3.6)、 (30.8 ±4.8) cm/s, 與治療前相比, 兩組患者的 MCA、 ACA和 PCA均顯著升高 (P<0.05 或 P<0.01), 治療組患者的 MCA、ACA和 PCA均要高于對照組, 其中 MCA和 PCA差異顯著, 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1 和 P<0.05)。結果見表2。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腦血流變化 (,cm/s)Tab.2 Changes of cerebral blood flow in patients of the treatm 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m/s)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腦血流變化 (,cm/s)Tab.2 Changes of cerebral blood flow in patients of the treatm 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m/s)
注: 同組間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1;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
MCA ACA PCA治療組 43 治療前組別 病例數(shù)/例 時間39.7 ±5.4 31.9 ±5.2 26.7 ±4.2治療后 48.3 ±6.3▲▲△△ 34.6 ±4.8▲ 33.2 ±3.9▲▲△對照組 43 治療前 38.9 ±5.9 30.8 ±4.9 27.9 ±5.3治療后 42.3 ±6.7▲ 34.7 ±3.6▲ 30.8 ±4.8▲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NO、 ET-1、 t-PA和 PAI-1水平比較 治療組治療 14 d 后, NO和 t-PA水平升高、 ET-1 和 PAI降低, 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 (P<0.01、 P<0.05、 P<0.01、P<0.01)。 對照組治療 14 d 后, NO、 ET-1、 t-PA和 PAI-1 水平變化同治療組, 其中 NO、 ET-1 和 PAI-1有顯著性差異 (P<0.01、 P<0.05 和 P<0.01)。兩組患者治療后相比, NO和 ET-1 水平有顯著性差異 (P<0.01 和 P<0.01)。 見表3。
表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NO、 ET-1、 t-PA和 PAI-1 變化 (, n=84)Tab.3 NO、 ET-1、 t-PA and PAI-1 changes of patien ts of the treatmen 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84)
表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NO、 ET-1、 t-PA和 PAI-1 變化 (, n=84)Tab.3 NO、 ET-1、 t-PA and PAI-1 changes of patien ts of the treatmen 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84)
注: 本組間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1;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病例 數(shù) /例 時間 NO/( μmol·L-1) ET-1/( pg·mL-1) t-PA/( IU·mL-1) PAI/( AU·m L-1)治療組 43 治療前50.3 ±5.7 83.4 ±11.6 0.45 ±0.14 0.83 ±0.15治療后 64.5 ±6.9▲▲△△ 62.8 ±10.5▲▲△△ 0.54 ±0.19▲ 0.61 ±0.11▲▲對照組 43 治療前 48.6 ±8.9 82.1 ±9.4 0.41 ±0.18 0.80 ±0.21治療后 54.8 ±7.2▲▲ 75.6 ±12.4▲ 0.48 ±0.17 0.62 ±0.18▲▲
急性腦梗死是由于大腦局部動脈管腔狹窄或者堵塞,導致供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引起腦功能障礙的一種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腦梗死的病因很多,主要有動脈粥樣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動脈硬化等, 其中約 2/3 的腦梗死的病因為顱外或顱內段的動脈粥樣硬化[6-7]。長 期的動 脈粥樣 硬化引起的血管病變基礎上血管內膜斑塊、炎癥或損傷處血小板聚集并釋放各種因子啟動凝血過程,局部形成血栓,使血管腔狹窄、閉塞,供血區(qū)腦組織缺血壞死。內皮功能障礙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重大關系, Ross于 1974 年首次提出了 “內皮損傷反應”假說[8], 認為內皮功能障礙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重要始發(fā)因素。內皮細胞在物理,化學的刺激下造成損傷,發(fā)生功能性和器質性的改變,使動脈內膜的平滑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壞。內皮細胞的損傷、血脂的沉積和血小板黏附所釋放多種生長因子的作用,可激活內皮細胞和動脈中層的平滑肌細胞,使之大量合成并分泌多種生長因子,使自身和周圍細胞大量增殖。增殖的平滑肌細胞還可迅速合成膠原等細胞外基質,通過以上多種因素復雜的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
根據(jù)功能的不同,把內皮細胞分泌活性因子:一種為如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 ( t-PA)、 前列環(huán)素 (PGI2)、一氧化氮 (NO)等抗動脈粥樣硬化物質; 另一種為如血栓素 (TXA2)、 血管緊張素Ⅱ (ATⅡ)、 內皮素-1 (ET-1) 等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物質。血管內皮細胞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體, 廣泛分布于全身各處, Lerman 等[9]發(fā)現(xiàn), 在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時,常表現(xiàn)為血管內皮活性因子異常, 如 NO合成減少, ET-1 分泌增加, t-PA產生減少, TXA2 增多等。
NO是血管內皮細胞產生的重要血管舒張因子,具有舒張血管、抑制炎性細胞聚集分化、白細胞黏附、血小板聚集和平滑肌細胞增生等多種功能。ET-1 是已知作用最強和效應最持久的內源性血管收縮肽,主要分布于血管內皮細胞和中樞神經之內。 在生理情況下 ET-1 可作用于內皮細胞內皮素受體, 介導 NO和前列環(huán)素 PGI2 的釋放, 在血管舒張和張力的短時調節(jié)方面起重要作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漿 ET-1 水平明顯升高, 高濃度的ET-1 可直接作用于內皮平滑肌細胞 ET受體而引起平滑肌收縮,導致血管痙攣,血液流速減慢,血液黏度增高, 血小板聚集幾率增大[10-11]。t-PA為血管內皮細胞合成絲氨酸蛋白酶,能將纖溶酶原轉變?yōu)槔w溶酶,起到特異地溶栓作用。
銀杏達莫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為銀杏總黃酮,具有擴張冠脈血管、腦血管,改善腦缺血產生的癥狀和記憶功能作用[12]。 國內文獻報道,銀杏達莫注射液降低腦梗死體積,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腦缺后血液流變學,保護內管內皮細胞的作用[13-15]。 國 內 有 報 道, 銀 杏 達 莫 可 以 降 低腦缺血-腦缺氧模型大鼠的血黏度, 增加腦血流量[11,16]。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下降, 比對照組明顯下降 (P<0.05)。 銀杏達莫注射液可以升高急性梗死患者的MCA、 ACA和 PCA,與對照組相比 MCA和 PCA有顯著性差異 (P<0.01 和 P<0.05)。 應用銀杏達莫注射液治療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 NO和 t-PA水平升高、 ET-1 和 PAI降低, 其中 NO和 ET-1 有顯著性差異 (P<0.01)。 結果提示: 銀杏達莫注射液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急性腦梗死,可明顯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腦血流、血管內皮功能,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7.
[2] 章紅燕, 侯桂蘭,何福根.銀杏葉總黃酮和銀杏內酯對心腦血管作用的研究進展[J].浙江臨床醫(yī)學, 2008, 10(4): 543-544.
[3] 劉 俊,王清平,方 丹,銀杏達莫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69 例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 2009, 21(9):988-988.
[4] 李紅燕.銀杏達莫注射液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療效觀察[J].中華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雜志 2007, 5(008), 691-693.
[5]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6):379-380.
[6] 崔寒盡, 何浩宇,邢之華.紅花黃色素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總有效率和安全性的 Meta分析[J].中成藥, 2011, 33(8):1299-1302.
[7] 楊文波, 李種泰.銀杏達莫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評價[J].中成藥, 2006, 28(10):1555-1556.
[ 8 ] Ross R, Glomset J A.Atherosclerosis and the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proliferationof smooth muscle is a key event in the genesis of the lesion of atherosclerosis[ J] .Science, 1973, 180(93):1332-1339.
[ 9 ] Lerman A, Edward B S, Halltt JW, etal.Circulating and tissue endothelial immunoreactivity in advanced atherosclerosis[ J] .N Eng JMed.1991, 325(14) :997-1003.
[10] 狄 晴, 許利剛, 張穎冬, 等.血漿內皮素-1 與急性腦梗死及其危險因素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03, 16(6):12-14.
[11] 李效敏, 孫 慧, 孫金鳳.腦梗死患者血漿 TNF-a、 ET-1、NO變化的臨床意義[J].山東醫(yī)藥, 2004, 44(22):28-29.
[12] 周 群, 侯東彬.銀杏達莫注射液的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 2013, 24(28):2686-2688.
[13] 張曉紅, 全銀實, 金美善, 等.東菱迪芙和銀杏達莫聯(lián)合應用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損傷的影響[J].中國實驗診斷學, 2009, 13(6):730-732.
[14] 翟秋菊, 韓恩吉, 郭 鵬, 等.小劑量阿司匹林、 銀杏達莫注射液聯(lián)合用藥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響[ 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05, 14(17) :2235-2241.
[15] 黃敬澤, 丘曉萍, 王 健.循環(huán)內皮細胞水平與糖尿病腎病的相關性及銀杏達莫的干預作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 2006, 11(11):1309-1312.
[16] 劉 泰, 段志剛.中藥針劑對腦梗塞的干預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3, 33(10):1434-1437.
Effect of G inkgo-dam o Injection on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 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HEN Kun-shan, XU Guo-ping, WANG Jin-peng, YU Ren-xi, YANG Yong, HUANG Xin*
( Lushan Sanitarium of Chin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Jiujiang 332000, China)
Ginkgo-damo Injection;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brain blood flow;NO;ET-1;t-PA;PAI-1
R287
:A
1001-1528(2014)12-2479-04
10.3969/j.issn.1001-1528.2014.12.008
2013-09-26
陳坤山 (1982—), 男, 醫(yī)師, 主要從事腦外科臨床。 Tel: (0792) 8582171, E-mail:chenkuns177@163.com
*通信作者: 黃 新 ( 1958—), 男, 博 士, 副 主 任 醫(yī) 師, 主 要 從 事 腦 外 科 臨 床。 Tel: ( 0792 ) 8582171 , E-mail:huangxinjj171@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