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毅, 秦志仁
(1.上海市延吉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93; 2.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 上海 200071)
中醫(yī)治療剝脫性皮炎一例報道
游 毅1, 秦志仁2
(1.上海市延吉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93; 2.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 上海 200071)
目的 介紹中醫(yī)治療剝脫性皮炎驗案一例。方法 主要運用四妙散、六一散、五味消毒飲加減,清熱燥濕解毒, 根據西醫(yī) “過敏” 的病因, 益以脫敏效方抗過敏治療。 結果 經過兩次治療后,患者皮膚基本正常,瘙癢消失。結論 正確的中醫(yī)辨證論治對剝脫性皮炎有效。
剝脫性皮炎;中醫(yī);清熱解毒;清利濕熱;成方加減
剝脫 性皮炎 ( exfoliative dermatitis, ED) 又稱 紅皮病,是一種嚴重變態(tài)反應性藥疹,起病較急,呈進行性加重。初期多為麻疹,猩紅熱樣表現,繼而全身皮膚潮紅、腫脹,呈鮮紅色或棕紅色,大量脫屑,重者毛發(fā)、指甲都可脫落。如不及時治療可因繼發(fā)感染或全身衰竭而危及生命。有作者統(tǒng)計,抗感染類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類仍然是引起剝脫性皮炎最多的 2 類藥物, 其次是抗痛風類藥[1]。 不合理治療是加重此病的主要因素[2]。 其相關病理是表皮更新速度顯著增快,細胞有絲分裂速度和皮膚生發(fā)層細胞絕對數明顯高于正常人群,細胞成熟及通過表皮的時間明顯縮短,從而促使大量鱗屑形成、 脫落[3]。
西醫(yī)治療,多早期使用足量激素、抗組胺藥、抗生素、維生素 C加以治療[4]; 對于糖皮質激素不能耐受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及消化道潰瘍的患者,可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5]。 但靜脈注射 IVIG的使用目前仍存在爭議, 且國內曾有過靜脈滴注人免疫球蛋白致剝脫性皮炎 1 例的報道[6],使用須謹慎。其發(fā)病機制是遲發(fā)型超敏反應,即使首次應用的藥物也可發(fā)生臨床反應[7]。
患者高某, 男, 35 歲, 2013 年 6 月 15 日初診。
主訴:全身皮癬瘙癢2月。
現病史:患者2月前食用羊肉后皮膚出現紅點,遂于外院治療 (具體不詳), 效果不顯, 后又飲酒, 遂出現皮蘚, 彌漫潮紅, 瘙癢, 搔后皮脫落, 范圍擴散,, 外院診斷為剝脫性皮炎,于多家醫(yī)院診治無效,近日加重,遂求診于中醫(yī)??滔?,全身皮癬,大量糠皮狀脫屑,彌漫潮紅,不腫脹;瘙癢,搔后皮脫落,胃納一般,二便可,夜寐可,舌淡胖, 苔黃膩, 舌根尤甚,脈弦。 見圖1。
圖1 治療前皮膚表面狀況
四診合參,秦師診斷此為皮疹,濕熱蘊結證。當治以清熱燥濕解毒、活血化瘀,祛風止癢。
用五味消毒飲、四妙丸合六一散、過敏煎加減。主要藥物:金銀花、地丁、蒲公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蒼術、黃柏、川牛膝、生米仁、炒川斷、滑石、甘草、雞血藤、石斛、地膚子、白鮮皮、銀柴胡、防風、蟬蛻、烏梅、五味子。
煎服汁 400 mL, 早晚各服 200 mL, 日服一劑。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腥冷、油膩煎炸食物。
患者服用后全身皮蘚脫落,瘙癢癥狀明顯好轉。舌淡胖苔白膩,氣虛之證較為明顯現象。緩則治其本。予四君子湯合四妙丸、過敏煎為方以加減,二診后皮膚基本正常,瘙癢消失。 見圖 2。 再予以補益脾胃, 調養(yǎng)之方以鞏固療效。
圖2 治療后皮膚表面狀況
中醫(yī)沒有剝脫性皮炎直接對應的病名,依照發(fā)病原因或癥狀,與中藥毒、蛇風、溻皮瘡等病相似。關于服用藥物而出現皮炎, 早在 《諸病源候論》 即有記載: “小兒有疹患服湯藥,其腸胃脆嫩,不勝藥氣,便致煩毒也,故謂之中毒?!?《外科啟玄》 中有類似癥狀的描述: “渾身無皮.如湯燙去.或半體.或頭面.皆有之?!?/p>
此病病機其標是濕熱毒邪蘊結,其本是機體稟賦不足。藥物邪毒內侵,濕熱毒邪蘊蒸,郁于肌膚,發(fā)為皮膚潮紅;濕熱蘊蒸,風邪內侵,發(fā)為瘙癢難耐。濕熱郁久化燥傷血,以致血燥凝滯,血不養(yǎng)榮,肌膚失養(yǎng)而脫落。故擬方遵循以下原則:
3.1 清熱解毒 五味消毒飲出自 《醫(yī)宗金鑒》, 本是用以治療火毒結聚之癰癤疔瘡。 《醫(yī)宗金鑒》 有云: “夫疔瘡者,乃火證也……以上諸證,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毒勢不盡, 情寒壯熱仍作者, 宜服五味消毒飲汗之?!?此方中銀花清輕芳香,善清氣血之毒熱,透肌表之邪以外出,蒲公英清熱解毒, 《本草正義》 言其能 “治一切疔瘡癰瘍紅腫熱痛諸證”, 地丁涼血散瘀。 魏氏曾報道臨床上用此方清熱解毒以治療藥疹[8]。 楊氏運用此方治療以脫屑、 瘙癢反復發(fā)作的嬰兒濕疹 348 例, 取得較好的療效[9];
此患者雖有熱象,然熱勢不甚,故未用全方,去佐藥以防清熱太過。
3.2 清利濕熱 患者彌漫潮紅, 苔黃膩, 脈弦, 有濕熱之象。 四妙丸出自 《成方便讀》, 由二妙丸加牛膝、 米仁,是治濕熱妙方。 《成方便讀》 對濕熱之邪的原因及治療有精辟的見解: “濕熱之邪,雖盛于下,其始未嘗不從脾胃而起, 故治病者必求其本, 清流者必潔其源?!?患者舌淡胖,濕熱兼有脾虛之證,且舌根苔膩尤甚。故方中取辛苦而溫,芳香而躁之蒼術,直達中州,燥濕強脾;米仁清熱利濕,而兼顧陽明胃腸;苦寒下降之品黃柏,牛膝補虛且載藥下行,入肝腎直清下焦之濕熱,四藥相配,以湊清熱燥濕之功。 張氏常以此方加減治療濕熱內蘊證之皮疹[10]。
柴氏以四妙丸聯合西藥治療濕疹,對改善濕疹的瘙癢和皮疹癥狀具有較好的效果[11]。
另加六一散, 清熱而不留濕, 利水而不傷正。 《成方便讀》 謂其 “滑石氣清能解肌, 質重能清降, 寒能勝熱,滑能通竅,淡能利水;加甘草者,和其中以緩滑石之寒滑,庶滑石之功, 得以徹表徹里。”
3.3 治風治血、 用藥兼顧 《婦人大全良方》 有云: “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張氏從三點進行闡述: 一是養(yǎng)血,血液充足則氣血津液運行正常,膚有所養(yǎng);二是清熱涼血,急救陰津,使熱退風熄,三是行氣活血使氣行血行,風熄癢止, 以此達到 “血行風自滅” 的目的[12]。
于祛風止癢藥物地膚子、白鮮皮中加雞血藤一味即是此意。皮膚病伴以瘙癢癥者多見,瘙癢以風邪為患居多。正如 《諸病源候論》 所言: “凡瘙癢者是體虛受風, 風入腠理與氣血相搏?!?雞血藤, 《本草綱目拾遺》 謂其 “大補氣血”, 《飲片新參》 謂其 “去瘀血, 生新血, 流利經脈……”。
秦師使用此藥用意有二:一則活血化瘀,防止使熱清而血憩, 留瘀于肌膚;二則補血養(yǎng)血, 所謂 “醫(yī)風先醫(yī)血,血行風自滅是也。 治之先宜養(yǎng)血, 然后祛風, 無不愈者”。使風邪去,濕熱除,血脈和,瘙癢止。
通方多清熱祛濕,滲濕利水藥物,恐有傷陰之弊,予石斛一味,有養(yǎng)陰清熱之功,防燥濕太過以致傷陰。
3.4 審證求因, 借鑒病理 審證求因是中醫(yī)的另一特色。如 《傷寒論》 而言: “觀其脈證, 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鼻拔乃?,西醫(yī)認為此病發(fā)病機制是由過敏而來。秦師予過敏煎 (銀柴胡、五味子、 烏梅、 防風、 生甘草) 以脫敏止癢。此方系施今墨所創(chuàng),祝湛予發(fā)揚。馬賽等人曾用此方治療由氨芐青霉素所致的過敏性皮疹[13]。 方中防風辛溫解表,疏風勝濕;銀柴胡甘寒益陰,清熱涼血;烏梅酸澀收斂,化陰生津;五味子酸甘而溫,益氣斂肺,補腎養(yǎng)陰。該方藥味雖平淡,但立方精巧,諸藥組合,有斂有散,有補有泄,有升有降,陰陽并調。蓋過敏性疾患,雖癥情不同, 但其機理則, 皆由過敏所致, 皆可用本方治之[14]。 劉巖松[15]等人通過實驗證明: 過敏煎能阻止生物活性物質作用與效應器官以解除效應器官反應來減少過敏反應,具有良好的抗炎抗過敏作用。
以上為方藥特色,而治療原則上,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秦師治療此病體現了中醫(yī)治療的兩個特點:1、 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颊唠m然有舌淡胖的虛象,但是主要矛盾在于濕熱蘊結風邪浸淫的皮膚瘙癢,當先清熱解毒燥濕,祛風止癢為主?;颊叻煤蠹卑Y漸消,而氣虛濕滯的本質顯露,當標本兼施。故予健脾益氣為主,兼清利濕熱,脫敏。二診后急癥消失,本虛證為主,故予以補益脾胃,調養(yǎng)之方以鞏固療效。2、 古方治今病, 藥物過敏致剝脫性皮炎的中醫(yī)病名未見有于中醫(yī)古籍,但是通過辨證論治,用古方加減組合,同樣可以取得療效。
[ 1 ] 葉玲梅, 徐 翔.240 例藥源性剝脫性皮炎文獻分析[ J].中國藥房, 2009, 20(8):614-616.
[ 2 ] 趙萬潤, 劉 玲.紅皮病 108 例臨床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09, 23(12):813-814.
[ 3 ] 李 凱, 張 平.紅皮病的研究進展[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 2009, 35(4):266-268.
[ 4 ] 曹興梅.藥源性剝脫性皮炎的發(fā)病機制及防治措施[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7, 1(4):67-68.
[ 5 ] 曹艷云, 徐順明.剝脫性皮炎型藥疹的診療[J].世界臨床藥物, 2013, 34(6);328-330.
[6] 蘭安杰, 羅 靜,劉麗宏, 等.靜脈滴注人免疫球蛋白致剝脫性皮炎 1 例[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12, 32(11): 906-906.
[ 7 ] 潘春雷.藥源性剝脫性皮炎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0, 5(13):73-74.
[ 8 ] 魏榮樂.五味消毒飲加味治療藥物性皮炎 2 例[J].江西中醫(yī)藥, 2007, 38(3):55-55.
[ 9 ] 楊會堂.五味消毒飲治療嬰兒濕疹的臨床應用[J].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0, 2(5):50-50.
[10] 武歡歡.張士卿教授治療小兒濕疹經驗[J].中醫(yī)兒科雜志, 2011, 7(5):3-5.
[11] 柴維漢, 王英杰, 王海瑞.四妙丸聯合瞇唑斯汀治療濕疹57 例臨床觀察[ 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2010, 44 (2): 53-54.
[12] 張玉芳, 王 鵬, 王新宏.治風先治血在皮膚科的運用心得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 2009, 7(23):118-119.
[13] 馬 賽, 劉曉虹, 張其鵬.過敏煎臨床應用舉隅[J].湖南中醫(yī)雜志, 2001, 17(4):45-45.
[14] 張貴春.過敏煎驗案四則[J].山東中醫(yī)雜志, 2011, 30(2):33-34.
[15] 劉巖松, 孫東健, 郭玉成.過敏煎對 DNCB所致皮膚遲發(fā)型超敏反應的影響[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 2010, 27(1): 99-100.
R287
:B
1001-1528(2014)12-2664-03
10.3969/j.issn.1001-1528.2014.12.054
2014-02-14
游 毅 (1985—), 男, 碩士, 研究方向: 心腦血管病中醫(yī)藥防治。 Tel:13564579857, E-mail:7678769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