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愛君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558000)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科技和經(jīng)濟長足地發(fā)展,物質(zhì)得到了極大滿足。“科技和經(jīng)濟可以解決人類面對的所有問題”,人們懷抱這種虛幻的信仰逐漸拋棄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法則,人的信仰迷失在物欲橫流的沉淪世界。在肆意而為的改造之下,過度的開發(fā)和污染破壞了自然內(nèi)在的和諧,現(xiàn)代人的生活空間已不再有古代園林般的詩情畫意。
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空間,是身體棲息的物質(zhì)場所,也是心靈歸屬的精神家園。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不僅有歸屬與愛的需要,還有審美的需要。因而,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居住,是人詩意地棲居。1誠然,要創(chuàng)造理想的人居環(huán)境,使人類達到詩意化的生存,則需要通過“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來共同構(gòu)筑。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朱樂耕將生活陶藝和環(huán)境陶藝作為他的陶藝創(chuàng)作和研究課題。近年來,他一直懷著“讓現(xiàn)代陶藝在現(xiàn)代生活空間中重新找到表現(xiàn)自己的場地”的初衷在實踐,不斷關注和思考人的生存狀態(tài)、生活空間,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問題,并希望通過其研究和努力,將現(xiàn)代陶藝“拉回到從生活出發(fā)的原點”,讓陶藝的美綻放在建筑的各個角落。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自然界中的美是永恒的,也是神秘的?!爱斆辣徽J為是宇宙的神秘品質(zhì)和部分真正的生命力時,它永久地存在于無形的自然中。但是從表面看,美都以可見的植物、動物、風景、季節(jié)、人類及各種自然和日常的現(xiàn)象而顯現(xiàn)。美在形式上不斷地變化,經(jīng)常從一種形態(tài)到另一種形態(tài),短暫而反復無常?!?
《時間與空間的暢想》這幅壁畫作品是韓國麥粒音樂廳內(nèi)重要的組成部分,作者除了要考慮聲音反射效果,還要考慮與建筑空間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效果,作品最終的制作和安裝。限制中才能顯出名手,經(jīng)過反復的測試和制作,作品的呈現(xiàn)整體而細膩、靈動而有力,無光含蓄的釉汁色彩給人豐富溫暖的感觀體驗。青綠、橄欖綠、淺黃、金黃、橘紅、土紅,那是青果迎接著金秋陽光,是季節(jié)染印在果實上的色彩。置身在音樂廳中,你仿佛能看見時間的色彩,聽到空間的律動,聞出即將成熟的果實散發(fā)的香氣,這真是詩的妙境。作者以他敏銳感覺和藝術(shù)才干,將自然中短暫和無形的美,將這份平淡中藏匿的詩意恒久封存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環(huán)境空間中。
在一系列陶藝壁畫作品《春天的樂章》《有陽光的日子》《秋的印象》中,“美”又化身為春天跳躍的音符,夏日熱情的陽光和秋日涼爽的風等作品中自然的形象、絢斕的釉色,展現(xiàn)出畫的意境,散發(fā)著詩的氣息。
藝術(shù)最高的境界是什么?不能說作品表達出了思想和內(nèi)容就達到了一種很高的境界,有種東西不可言說,這種莫名的東西會感染你,它脫離了本身的形和一般表現(xiàn)的東西、物質(zhì)層面的東西和一般文化的東西,散發(fā)出那種令人感動的精神。
時間與空間的暢想 局部
生命之光
歲月的記憶
蓮趣 局部
行空的天馬
自然的美深刻卻又難以捉摸。“只有真正的藝術(shù)家才能理解這個可見世界的秘密和享受揭示它的愉悅。”“詩境是為詩人所設出,畫境是為畫家所發(fā)現(xiàn)?!?詩人和畫家的使命就是觀看、欣賞、洞察、回憶這世間的萬物,用他的情感、他的理想、他的胸懷為萬物代言。
陶藝的美源自人類對大地和土壤的愛戀,源自人的本性中向往和回歸自然的渴望,源自人的本性中與自然精神合二為一的需求。只有達到了一種在精神上同大自然交流的境界,審美才會變得更加深刻。
《生命之光》這幅作品是作者為韓國麥粒音樂廳入口處創(chuàng)作的大型陶藝壁畫,長17余米,寬8米。整件作品的造型語言純粹卻充滿力量,形的重復和組合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作品中白色瓷泥卷制的朵朵“浪花”,演奏著光影的旋律和樂章,若隱若現(xiàn),忽強忽弱,似躁動不安的生命,似沒有窮盡的生命旅程。它將我們引入更深沉的思考,這生命的海洋深不可測,或沉睡,或蘇醒,或呼吸。
“……生命長大了、成熟了,又衰老了、消失了,接著又一輪新的生命開始了;海水干枯了,又重新充盈了;土地干裂了,又重新濕潤、肥沃,長出新的生命。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這就是宇宙的故事,生命的故事,也是我在陶藝作品中要敘述的種種故事?!?/p>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領悟和創(chuàng)作訴求,《生命之光》才蘊涵著博大寬廣的傳統(tǒng)精神、體現(xiàn)出深沉精微的自然氣息。邵大箴先生評價朱樂耕陶藝壁畫作品:“在單純中蘊含豐富,在匠心獨運中體現(xiàn)自然,在現(xiàn)代形式中傳達精神,在古老的陶的語言中透露當代人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是作者處理這些壁畫裝飾的基本出發(fā)點?!?/p>
綿延的《山巒》、洗盡鉛華的《月色》、浩瀚無垠的《蒼穹》描繪著夢中的風景,《歡樂時光》又勾勒出一段溫馨的童年回憶?!稓q月的記憶》散成碎片,落在石間流淌的清泉里,身影斑駁,模糊而又清晰。如同荷爾德林在詩中所描繪:“……哦,美麗的溪流,波光粼粼,你在波光中清澈流淌,宛若穿過銀河的神的目光。我如此熟諳你,淚水奪眶而出……”5
我不禁要問,這靜謐的藍色溪流,是否能夠指引我們在殘垣廢墟中找尋家的真實方向?是否能夠啟迪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的沉淪中追求那種自由的理想境界——人,詩意地棲居?
“當人的棲居生活通向遠方,
在那里,在那遙遠的地方。葡萄季節(jié)閃閃發(fā)光,
那也是夏日空曠的田野,
森林顯現(xiàn),帶著幽深的形象。
自然充滿著時光的形象,
自然棲留,而時光飛速滑行,
這一切都來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
照耀人類,如同樹旁花朵錦繡。”6
試想環(huán)境陶藝能夠形成,“傳達和表現(xiàn)出這種詩的情緒、氣氛、格調(diào)、風尚、趣味,”使靜態(tài)的建筑空間經(jīng)由象征變成相似于精神生活的有關環(huán)境,7那么,將陶藝介入到環(huán)境空間的嘗試就會是有益處的。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寫到:“美的作品散發(fā)的影響力,像微風一樣,來自于健康有益的環(huán)境,吹送到他們的眼中或耳中。從早期無知的孩童時期,指導他們走向相識,走向友誼,走向與美的理性和諧一致。是的,對他們來說,這將遠遠地勝過最好的教育?!?人們需要鮮活的美的熏陶,需要生活的環(huán)境的藝術(shù)。有什么能比將陶藝的美帶入到廣闊的生活環(huán)境空間更有意義呢?
2006年在江西九江和中廣場制作和安裝的《蓮趣》進一步做出大膽嘗試,將之前在建筑環(huán)境內(nèi)進行的研究探索放大到城市公共空間。這幅根據(jù)周敦頤著名詩篇《愛蓮說》創(chuàng)作的大型壁畫,長150余米,高2余米,由瓷、石兩種材料制作完成。景德鎮(zhèn)的白瓷、彩釉瓷,星子橫塘的銹板巖,使得朵朵蓮花、尾尾游魚、片片蓮葉的色彩和質(zhì)感更加豐富。潔白盛開的蓮花象征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人格和城市品格。
在朱樂耕一些早期作品《牧歌》《采蓮》《月色》中,詩的意境就已經(jīng)顯露;《秋陽》《夕煙炊煙人家》《冬日之黑夜》《藍色的樂章》《夏日的夢》等作品更是將這份詩意帶入到生活陶藝的最初嘗試中?!痘煦缰酢贰渡杏贰痘脑贰逗榛臅r代》是對生命的溯源?!哆h古的記憶》中,一頭頭憨厚的紅牛,從農(nóng)耕時代走來,喚起人們對遠古自然的崇敬和回憶。最終,這個追問和思考在環(huán)境陶藝壁畫作品中得以延續(xù)。
無論是韓國首爾麥粒音樂廳的“陶藝宮殿”、九江南門湖邊的“陶藝長廊”,還是之后為上海浦東機場、天津瑞吉酒店、韓國濟州島Kensington Jeju Hotel創(chuàng)作的陶藝壁畫,他的作品總有著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慷慨的包容性。布封曾說:“風格即人”。從他強烈而細膩的壁畫作品中可以感覺到他的生命體驗以及對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但難以用理性將它們一一剖析,只能用詩來解讀。
《行空的天馬》,迷戀于天池的美景,就讓我用一首民謠結(jié)束這次愉快的閱讀:
“泉水何其清澈,我以漫步踟躇。
水光何其瀲滟,我以沐浴身心?!?
注釋:
1.海德格爾(德國).人,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郜元寶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6.
2.馮學成.禪說莊子:知北游.東方出版社,2013.9.
3.桑佳·索維瑪(芬蘭).重估現(xiàn)代生活中自然美的價值,陳望衡編.美與當代生活方式,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0.
4.泰戈爾,多余的天使——有關美學的散文和演講,斯瑟庫瑪·弗什編,加爾各答:維瓦巴拉狄出版社,1978.
5.弗里德里?!ず蔂柕铝郑ǖ聡?Dasha譯.在柔媚的湛藍中.
6.弗里德里?!ず蔂柕铝郑ǖ聡?,遠景.
7.李澤厚、宗白華、朱光潛等,略論藝術(shù)種類,原載文匯報1962年11月15—17日,戲劇美學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6。
8.理想國,張子菁譯.柏拉圖(古希臘).西苑出版社,2003.6.
9.法國民謠.在清澈的泉水邊,電影《面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