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寶鋒
谷歌無人汽車的“軟實力”
盧寶鋒
iPhone 6在香港開售時,我們看到一則新聞:美國加州政府剛剛給包括谷歌在內的三家公司頒發(fā)了29張許可,允許這些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在加州的公共道路上進行測試,其中谷歌獲得了25張許可。
與觸手可及的iPhone手機不同,谷歌雖然在2010年開始了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并向人們展示了無人駕駛汽車的神奇,迄今為止無人駕駛汽車行駛里程也超過了100萬公里,但無人駕駛汽車目前還處于試驗階段。
加州政府在頒發(fā)許可的同時也要求:如果需要,對于在加州公共道路上的無人駕駛汽車,駕車人必須能進行“立即實質性的控制”。這就意味著長得像大眾甲殼蟲一樣的谷歌汽車必須安裝方向盤、剎車和油門踏板等控制設備。
谷歌在無人駕駛汽車上投入了巨額的研發(fā)費用,難道它真的要成為一個汽車制造商嗎?似乎不是。過往案例表明,谷歌對于成為一個硬件生產商似乎并不那么感興趣。2011年它豪擲125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公司,但僅僅一年后就將摩托羅拉的生產部門轉手售出。美國Warner, Norcross & Judd律師事務所在對篩選出的28件谷歌汽車相關專利仔細分析后發(fā)現(xiàn),谷歌關注的還是自動駕駛汽車的第四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對自動駕駛汽車的自動化有五個級別的定義。從0級開始,第四級為最高級,即汽車完全脫離手動操作。
谷歌的28件專利涉及了障礙物分析、岔路口交通流量評價、預測其他交通工具的行為以及停車入庫等關鍵性自動汽車駕駛技術。相反,谷歌并沒有申請那些改進制動設備、節(jié)油引擎或者安全氣囊的專利。上述律所的律師認為谷歌不僅是想提供實時數(shù)據(jù),它也想銷售自動汽車控制軟件。擴展到現(xiàn)實可接觸的手機領域,這種說法就不難理解了。最新的報告顯示,谷歌的安卓智能手機操作系統(tǒng)已經(jīng)占據(jù)了84.7%的市場份額。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谷歌手機的市場份額卻與之相差甚遠。
作為用軟件控制汽車的一小步,今年6月,谷歌推出了安卓汽車系統(tǒng)(Android Auto),包括谷歌音樂播放(Google Play Music)、谷歌地圖(Google Maps)以及語音觸發(fā)短信等功能。通用汽車、本田汽車、奧迪汽車、現(xiàn)代汽車等28家汽車廠商已經(jīng)同意與谷歌合作,引入安卓汽車系統(tǒng)。這些汽車廠商也認識到開放的安卓汽車系統(tǒng)比自己費力開發(fā)的車載娛樂信息系統(tǒng)要更加便利、擴展性更強。
相比被看做“車載GPS”的安卓汽車系統(tǒng),谷歌的無人汽車駕駛技術更具有顛覆性,也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這也是為什么谷歌會計劃委托第三方生產一百輛自己的無人駕駛原型車。它需要用這些原型車來測試和克服一些技術難題,例如更廣泛的地圖信息、惡劣天氣中無人駕駛以及某些障礙物的識別等一系列問題。
雖然困難重重,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負責人克里斯.厄姆森稱,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有可能將于5年內推向市場。美國IEEE的科學家甚至預言到2040年,75%在道路上行駛的汽車都將是無人駕駛的。那時,谷歌的標識也許沒有噴涂在汽車外殼上,但谷歌無人汽車駕駛軟件卻實質上控制著這些汽車,在各種公路上飛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