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檔案】
潘文彬,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國家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編委。現任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校長。一直致力于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情系課堂,形成了“靈動而實在”的教學風格,出版了《走在語文路上》《潘文彬講語文》《守護兒童的天性》《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等專著。
“訓練”曾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熱詞?!鞍颜Z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語文教學要以訓練為主線”曾是甚為流行的教學理念。然而,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卻很難找到“訓練”這個詞,取而代之的是“實踐”這個詞。有人對此頗有微詞,覺得語文教學不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怎么能行?其實,語文教學變“訓練”為“實踐”的內蘊特別豐贍。
問題1:語文學習,為何要變“訓練”為“實踐”?
“訓練”和“實踐”有何差異呢?《現代漢語詞典》對“訓練”的解釋是:有計劃有步驟地使具有某種特長或技能;而對“實踐”的解釋是:把計劃、打算等落實為具體的行動。由此不難看出,訓練是一種他主性的行為,實踐卻是一種自主性的行為。
訓練,是教師“訓”,學生“練”。學生的學習行為是被動的,只是在教師主宰下的一種活動而已,鮮有自由、自主可言。比如,為讓學生掌握某課的生字,教師往往會讓學生把生字抄寫若干遍,今天抄五遍,明天抄三遍,一直抄到學完這篇課文為止。這樣的抄寫已經司空見慣。似乎這樣的抄寫,就能讓學生記住生字;仿佛這樣的抄寫,就能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殊不知,如此索然無味地反復地機械抄寫,帶給學生的只能是痛苦的折磨和無奈的嘆息。
而“實踐”則不然。實踐是學生的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體現出來的是一種主體學習精神的覺醒。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就說了這樣的話:“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彼裕瑢嵺`帶給學生的是一種自我練習、自我學習的愉悅和成長的快樂。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實踐就是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自由自在地游戲的過程,富有游戲的精神。難怪有人會說,與其讓學生學語文,不如讓兒童玩語文。好奇,也是兒童的天性。實踐也就是學生在文本的召喚下滿懷好奇地嘗試的過程,彰顯探索的精神。譬如,我教《灰椋鳥》一課的生字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細心讀帖,把他們自己認為比較難寫的或者寫得不夠漂亮的生字,用心地描一描、臨一臨,揣摩它們的寫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選擇一兩個生字,想一想該如何來指導全班同學把它們寫正確、寫漂亮。如此教學,喚醒了學生自我練習、自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的寫字實踐,就充滿著趣味性和探索性。
“訓練”是以師為本,而“實踐”則是以生為本。所以,“訓練”與“實踐”有著質的差異。語文教學變“訓練”為“實踐”,就是讓語文學習能夠符合語文自身的規(guī)律,體現語文的本體性,就是讓語文教學能夠合乎兒童的天性,突顯兒童的主體性,就是轉變教學方式,變以教師的“教”為主為以學生的“學”為主,讓教師的“教”更好地為學生的“學”服務,以學定教,促進發(fā)展。
問題2:語文教學,如何變“訓練”為“實踐”?
“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而,變“訓練”為“實踐”的語文教學要回到兒童世界當中來,要站在兒童的立場思考問題、設計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實踐的欲望。
一位教師教學《少年王冕》時,先給學生推介了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部書,由書的第一回引出了王冕這個人,并告知學生,王冕是書中唯一受吳敬梓先生推崇的正面形象,再引發(fā)學生質疑問難,最后,讓學生帶著自己質疑的問題走進課文,認識王冕。這樣的設計,學生的閱讀期待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他們都能夠樂此不疲地把心沉潛到文本的語言文字中來,咀嚼文字,感受形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所以,變“訓練”為“實踐”的語文教學應要彰顯語文課程的特質,把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作為核心目標,把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方法的習得和語文技能的培育作為本體性內容,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位教師是這樣教學“?!弊值模航柚匆?,讀準字音;通過猜字謎、編兒歌、換部件等方法,記憶字形;分析字理,理解字義;讀帖、描紅、臨寫,感受漢字的形體之美。如此教學,巧妙地將三維目標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識寫漢字的實踐中,體會到了漢字的文化魅力,培育了對漢字的美好情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故而,變“訓練”為“實踐”的語文教學還得要正確把握語文的特點,用課程的角度審視課文,要充分發(fā)掘文本中的語文元素,并能將其自然而巧妙地轉化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在聽中學會聽,在說中學會說,在讀中學會讀,在寫中學會寫。在語文實踐中,教師既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也不能以反復的抄寫或簡單的做題來取代學生的語文實踐,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來解決語文實踐中的問題。只有這樣把魚兒放到水里去,讓魚兒盡情地游,魚兒才會在水中享受到游泳的樂趣。
(作者單位: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
閱讀延伸
加強語言文字運用?!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閱讀教學中,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內容,體會情感而得意,更要關注語言形式、表達方法而得言。要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意識,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內容和形式,如低年級運用詞語說話、寫話,抓住常用句式、有特點的句式進行遷移運用。中高年級結合文本的內容、語言、段式、文章的寫法,設計靈活多樣的小練筆。要大力改進字詞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習作教學,豐富學生的語匯,發(fā)展口頭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要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活學生自主表達的欲望。培養(yǎng)運用語言文字解決生活所需的實用的表達能力。
呈現學生學習過程,就是說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非要靠學生親歷親為的語言實踐不可。在教學中,老師一定不要過于強勢,一定要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思考,讀出自己的感受,提出困惑和問題。要讓學生真讀、真思、真議、真練,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進行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的指導,用有效的“導和引”促成閱讀教學的高質量,提升每個學生的學習力。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在全國第九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開幕式上的講話
“讓學”的兩層含義。一是“讓熱愛”,即讓學生愛上語文。費爾巴哈說得好,感情只對感情說話。不可能設想一個對語文不愛的教師能教出愛語文的學生,只有教師對語文的愛才能誘導學生愛上語文。二是“讓實踐”,這就有必要讓學生懂得如何去實踐,從而了解學習的門徑,知道該怎么去學,即所謂“授之以漁”。顯然,語文教師對語文之愛,不屬于所愛的語文,而屬于愿愛、能愛之教師自我。而學習的門徑不是別人哪怕是權威的經驗,而應當來自教師自我的長期不懈的學習中得來的感悟;即使是權威的指點,也應被他自己的經驗和教訓所滲透,所注解,所以也應當看成是教師自我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更何況,教師“讓學”的必要前提是如馬克斯·范梅南所說的教師對學生的作為“教育關系發(fā)展的先決條件”的“教育愛”,這更是教師心靈生活的主導。
——見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一書的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