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宋金緒
(作者是《南方都市報》城市雜志中心記者)
編 輯 吳長偉 mailv@xinhuanet.com
留學新聞包括各國的留學簽證政策、海外院校招生信息、出國前的各種準備、回國就業(yè)等等。廣州的六份日報均設有留學新聞版面,其中《南方日報·教育周刊》《南方都市報·出國周刊》《新快報·畢業(yè)生》逢周二見報,《信息時報·學周刊》逢周三見報,《羊城晚報》的留學移民版和《廣州日報》移民留學版逢周二、周四見報。
筆者從2008年開始負責留學新聞的采寫,在資訊發(fā)達時代,采寫出獨家新聞很不容易,對于周刊的記者而言更是難上加難。那么,行業(yè)周刊的記者如何求新,筆者認為要積累行業(yè)知識與人脈,培養(yǎng)新聞敏感,從平常處發(fā)現新聞。此外,多角度多類型進行策劃,提煉總結策劃獨家新聞也是一種方法。
1.從常規(guī)消息中發(fā)現新聞。這一點很考驗記者的眼力和功力,一方面行業(yè)記者要有比較多的積累,同時更要有新聞敏感,能夠從現有的消息中判斷出即將發(fā)生的新聞。
2011年3月18日,教育部網站上發(fā)布了一條常規(guī)官方會晤消息,當天,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郝平會見了來訪的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副部長何國忠博士一行。這條消息中提到,“雙方表示愿密切合作,爭取早日簽署《中馬學歷學位互認協議》,推動中馬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發(fā)展”。
3月21日,筆者看到了這一消息,意識到這是一條比較重要的新聞。第二天,筆者電話采訪了時任馬來西亞駐華大使館教育參贊蔡志明。蔡志明說,“目前中馬雙方已經就學歷學位互認達成了共識,正在發(fā)給各自國家的相關部門審核”。
經過筆者進一步補充完善,2011年3月24日,《南方都市報·出國周刊》刊登了報道《中馬學歷學位互認,最快在4月下旬》。報道見報后,被各大網站廣泛轉載,當時用GOOGLE搜索有14900個轉載結果,可以說這是國內媒體中首次對此進行報道。2011年4月底,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馬來西亞,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2.追蹤行業(yè)現象的本地化。留學新聞的發(fā)展既有時間上的節(jié)點,又有區(qū)域上的拓寬。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新聞有不同的進度。如果記者無法抓住某一類留學新聞的起步點,那么可以從區(qū)域上入手,從本地化的發(fā)展上尋找突破。這一做法的關鍵是能采訪到核心消息源。
2011年5月24日和31日,《南方都市報·學習周刊》連續(xù)兩周整版報道了AP和IB國際課程。AP(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中文翻譯為美國大學先修課程,是由美國大學理事會組織命題考試的,是為高中生提前修讀大學的有關課程而準備的,部分美國大學在招生錄取時,也參考AP的成績。
當時,AP在中國的考試剛剛結束,筆者得知,廣州地區(qū)的AP課程明顯增多,于是想到了解AP在中國以及廣州的情況。經過一番聯系,筆者采訪到了美國大學理事會副總裁、國際關系發(fā)展亞洲事務總裁高級技術顧問王湘波博士,他負責AP在中國的推廣。隨后,筆者通過美國大學理事會的官網,郵件采訪了該理事會負責外聯部的執(zhí)行官Jennifer Topiel。對于AP在中國的發(fā)展,以及如何審核等問題有了權威的回答。
3.從官方部門挖出獨家消息。真正了解留學行業(yè)的往往是業(yè)內人士或者官方部門,業(yè)內人士了解真相,官方部門掌握數據,但是對方是否披露,則可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如果記者與業(yè)內人士建立了信任或者友好的聯系,獲得獨家消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011年2月3日是春節(jié),《南方都市報》刊發(fā)了筆者采寫的報道《中國申請美國學生簽證者2010年達130388人》。在這篇報道中,時任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高來恩(Brian L. Goldbeck)接受南都獨家采訪,披露了美國領館最新的統(tǒng)計數字:2010年,共有130388人向美國駐華使領館申請學生簽證。在2009年則有93300人申請該簽證。2010年申請學生簽證人數同比2009年增加近40%。
實際上,這篇報道的采訪提綱在此前的三周已經遞交給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經過相關流程,在春節(jié)前一周,領館給出了書面答復。
1.選題策劃以角度取新。筆者負責留學報道多年,各種題材均有涉獵,如何求新,一直在嘗試不同角度,或合縱連橫,或相互比較,變化排列方式,同樣能呈現新穎的報道。
英美高校都有排行榜,常見諸報端的是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的排行榜(Times Higher Education,簡稱T H E ),以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每年上述兩個排行榜均發(fā)布最新的大學排名。這類選題如何操作,筆者的做法是把英美國家各種高校排行榜對比分析,讓讀者明了各自側重點。2012年11月6日,筆者以《解碼英美高校排行榜》為題寫了整版報道。通過筆者采訪得知,英國三大高校排行榜:《泰晤士報》版、Q S版和RAE?!短┪钍繄蟆钒姹环Q為民間的排名,RAE報告被稱為官方排名。想去英國讀本科,可參考《泰晤士報》排名;想去英國讀研究生,可多分析RAEE報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大學排行榜的評審結果偏向私立大學,想去美國讀本科,可參考此排名,如果要去讀研究生應更多參考各專業(yè)間的排名。除此之外,還有《福布斯美國大學排行榜》也可對照。實際上,這一選題從橫縱兩個方向進一步深入,為讀者提供更多實用的信息。
2.專題策劃以服務取優(yōu)。行業(yè)積累的兩個常規(guī)方向一個是縱深,一個是厚重。如果再創(chuàng)新一步,則是跨界的報道。在常規(guī)策劃之外,筆者嘗試厚重型的服務專題報道。
2011年筆者策劃的留學報道中,最有分量的當屬《非主流目的地國家留學手冊》(2011年10月11日南都學習周刊整疊見報)。這一策劃筆者準備了兩個月,獨自完成整疊報道,文字近6個版,字數接近2萬,采訪了8個國家領事館官員。在廣東的媒體中,這是第一次對非主流國家留學進行大規(guī)模全面報道,數據翔實,案例豐富,結構完善,服務性強。
所謂非主流就是除了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熱門留學國家之外的留學目的地國,馬來西亞、德國、西班牙、荷蘭、波蘭、挪威、俄羅斯、捷克。在這些國家留學,很多專業(yè)和大學也很好,且費用很便宜。
該報道獲得2011年《南方都市報》新聞獎生活服務類報道提名獎,同時獲得當年度《南方都市報》城市雜志中心優(yōu)秀報道。
2012年,筆者策劃的另一專題報道是《東學西讀——2012留學指南》(2012年7月17日見報),整個報道全文3.2萬字,純文字版有9個,筆者獨立采寫歷時兩個多月。整個專題介紹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新加坡、法國等7個熱門留學國家,從讀高中到讀大學,從申請到簽證,從費用到注意事項,一一為讀者答疑解惑。可以說一疊在手,留學不愁。這一報道同樣深受讀者好評,南方網、新浪網等網站紛紛轉載。
上述專題報道的主要出發(fā)點都是服務性,站在有留學需求的學生和家長的角度,為他們寫報道,讓他們更好地走好留學之路。
3.系列策劃以故事取勝。新聞報道要吸引人,主要靠細節(jié)和故事。對于留學新聞而言,具有沖突與思考的留學人物故事更能吸引讀者。周刊要策劃系列報道,時間上更沒有優(yōu)勢,因此要從典型的人物故事來著手,展開報道。
2012年,筆者把目光投向大齡留學人群,他們辭去了體面的工作,告別家人,以大齡青年的身份奔赴海外留學??赡苁菫槔硐?,或為挑戰(zhàn),或者其他。在不斷的刺激和絕望之中,他們找到了自己,更加了解這個世界。筆者策劃的這一系列報道的名字就是大齡留學,先后報道了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大齡留學生。
2012年10月9日見報的是采訪在美讀書的范海濤,題為《體驗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范海濤大學畢業(yè)后在《北京青年報》做了9年財經記者。2009年執(zhí)筆出版李開復傳記《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經歷的重述,讓她重新點燃了“一直以來留在心中的火種”。2011年范海濤赴美國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專業(yè)碩士。
范海濤的故事很吸引人,其語言優(yōu)美,文章見報后廣為轉載。如今,范海濤已經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yè),在美國工作。
對于行業(yè)周刊的記者而言,應具備產品和服務的雙重意識。所謂產品意識,就是新聞報道就是記者的產品,產品要符合用戶需求,且要不斷改進,臻于至善;所謂服務意識,則是站在讀者角度想問題,立足于解決讀者的困難。從某種程度上說,產品和服務兩種意識是相通的。產品和服務意識的培養(yǎng)非一時之功,需不斷提醒自我并加以強化,從而成為一種思維習慣。
留學報道更需要方法論,筆者總結了六字真言:歸納、總結、聯想。歸納即把現象條分縷析,各自概括;總結即把相關類似的情況提煉出共同點,提出一個概念;聯想就是善于把不同類的報道聯系起來,由此及彼,互相借鑒。
2012年筆者策劃的專題報道非主流留學目的地國家,應用的是聯想和總結之法,把小眾的留學目的國聯系起來,然后總結出一個非主流這樣的概念,統(tǒng)領整個專題報道。
大齡留學的系列報道,策劃時用的是歸納之法,把在職人士出國留學的現象提煉出一個大齡留學的概念,進行統(tǒng)一采寫包裝。
可以說,留學逐步走進平民時代、工薪階層。也就是說,留學新聞的受眾越來越多。每一批出國留學的學生遇到的都是新問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即使他們在國外留學,同樣會遇到新的困難。因此,留學新聞記者有著廣闊的施展空間。即使在新媒體時代,留學新聞同樣需要記者在保持敏銳的同時,不斷提高服務和策劃意識,從方法論上總結規(guī)律,從時間和空間中不斷尋找報道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