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道路的歷史起點

        2014-04-10 21:47:12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1期
        關鍵詞:發(fā)展

        朱 云 平

        (泉州師范學院 思政部, 福建 泉州 362000)

        自2004年5月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喬舒亞·庫珀·雷默提出“北京共識”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fā)展備受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從此“中國模式”、“中國道路”成了國內外媒體以及專家熱烈討論的話題。一些人認為,“中國模式”與“中國道路”已然成了同義語。當前對于“中國道路”的起點存在爭議。本文認為“中國道路”作為與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分界線,在于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成為現(xiàn)實,因此中國道路的起點應始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 “中國道路”起點觀簡評

        中國道路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過程,對于它的起點問題,學術界大致存在以下幾種觀點,各種不同的觀點體現(xiàn)了從不同角度對中國道路的理解。

        (1)始于19世紀末說。王慶五認為,“中國道路是近代120年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歷經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探索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大國,如何實現(xiàn)民族解放、擺脫貧困,加快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道路”[1]5。從時間上推算,王慶五認為中國道路發(fā)端于19世紀末。

        (2)始于改革開放說。持這種觀點的人實際上就是認為“中國模式”與“中國道路”一致性的人?;魢鴳c指出:“中國模式”也可以稱為“中國道路”或“中國經驗”,特指在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下主動創(chuàng)新、大膽實踐從而實現(xiàn)經濟的持續(xù)增長、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國家的和平崛起等一整套思路、經驗和理論。[2]持相似觀點的人還有陳紅太、秦暉和胡鞍鋼等。

        (3)始于新中國成立說。房寧在談到中國道路的形成時指出:“建國后的兩個30年是貫通的,是一體的,雖然改革開放是一場革命,但是縱向來看,兩個30年都是中華民族的探索和奮斗……因此,前后兩個30年共同構成了中國道路。”[3]由此可知,房寧所理解的“中國道路”始于新中國的成立。

        (4)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說。方琦認為,狹義的中國道路指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廣義的中國道路“既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革命道路,也包括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道路,還包括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道路”[4]115。方琦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中國道路進行了解讀,但他更傾向于中國道路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說法。

        上述對“中國道路”起點的不同觀點,都是來源于其對中國道路不同角度的理解,也各有道理。但以上的觀點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都沒有闡述“中國道路”劃分的標準問題。憑什么這么劃分,它的理由是什么,對這個問題沒有人給出明確的答案。第二,“中國道路”的內涵沒有講清楚。既沒有劃分的依據(jù),也沒有明確的內涵,所以造成“中國模式”與“中國道路”相混淆,不能令讀者信服。第三,中國道路的選擇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然要經歷一系列實踐的探索以及理論升華的過程,其起點也應當放在這個過程中加以界定。

        二、“中國道路”歷史起點的理論淵源

        對于中國道路的研究,應該把它放在全球的視野和更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去解讀。一些人認為,中國道路是中國引入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道路,但這只是中國的“經濟道路”,因此不能涵蓋“中國道路”的全部涵義;即使單就經濟來說,市場經濟并非資本主義國家的專利。早在宋朝時期,中國以市場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就已經發(fā)展起來。《清明上河圖》向世人展示了宋朝繁榮的商業(yè)景象。除此以外,宋朝時私人海外貿易也活躍起來,并逐漸改變了朝貢貿易的本質。濱下武志評價這種貿易“逐漸成為通過從屬于官方體系的非官方貿易來追求利潤”。到了18世紀,貿易和市場在中國比在歐洲更發(fā)達。就連亞當·斯密都為中國當時的經濟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而感嘆,他在1776年評論道:“中國是一個比歐洲任何地方都遠為富裕的國家?!比欢钏姑軟]有想到的是,此時正是后來英國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端之時,工業(yè)革命并沒有發(fā)生在中國;令斯密更沒有想到的是19世紀后期中國經濟走向了衰落,而英國卻成了世界的霸主。這就是世界學術界所稱的“李約瑟之謎”[5]9。

        (一)共同的斯密動力遭到質疑,說明存在不同的市場經濟之路。中國早期的市場經濟與西歐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否都出自斯密相同的經濟增長動力?斯密的經濟增長動力實質就是“一種經濟改善的過程,它由建立在分工擴大和深化基礎上的生產力提高所推動,它只受市場廣度的限制。經濟改善提高了收入和有效需求,擴大了市場的廣度,從而為新一輪分工和經濟改善創(chuàng)造了條件”[6]17。隨著時間的推移,原來良性的經濟循環(huán)必然會遇到地域規(guī)模和體制等方面的限制,遇到限制之后,經濟發(fā)展就會陷入高水平均衡陷阱。王國斌認為,歐洲和中國早期的市場經濟出自共同的斯密經濟發(fā)展動力。但為什么19世紀的歐洲能夠逃脫高水平均衡陷阱,出現(xiàn)了經濟的繁榮與增長,而中國卻未能,并使經濟出現(xiàn)了衰退的局面?彭慕蘭有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那就是早在1500年以后,西歐和中國在勞動生產率和收入上就出現(xiàn)了分化,或稱為“大分流”。至于為什么工業(yè)革命最先發(fā)生在英國,其認為,美洲向西北歐供應的初級產品和對制造業(yè)的需求,導致西歐經濟發(fā)展超過了中國。帕特里克·奧布賴恩給予了反駁,“這些供應在19世紀下半葉已經大量流入,什么開始了工業(yè)革命和什么維持了工業(yè)革命的問題就不應混為一談”[7]22。即美洲初級品輸入英國發(fā)生在工業(yè)革命之后,這不能成為解釋英國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的原因。至于英國廉價的礦物資源是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條件,這可以作為英國較西歐其他國家較早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的原因,但不能作為中國錯失工業(yè)革命的理由。因為中國也是能源大國。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中國與西歐經濟的分流,和之后英國發(fā)生的工業(yè)革命呢?

        (二)通往市場經濟的道路有兩條:資本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道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明確說明,中國與西歐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通往富裕的道路。斯密認為,中國走的是一條“自然”的發(fā)展道路,“自然”指“大部分資本優(yōu)先投入農業(yè),然后是制造業(yè),最后才是國外貿易業(yè)”。同時,他也指出歐洲國家走的是一條不自然的顛倒的富裕之路,“歐洲所有的現(xiàn)代國家,它們的發(fā)展次序卻完全顛倒過來。這些國家的某些城市率先經營國外貿易,然后引進各種適合銷售到遠方的精致制造業(yè);然后這些制造業(yè)再和國外貿易業(yè),一起形成農業(yè)方面的重大進步”[7]22。從斯密的觀點中,我們并不能得出,“非自然的”發(fā)展道路優(yōu)越于自然的發(fā)展道路;也不能得出,中國的“自然的”發(fā)展道路要向“非自然的”發(fā)展道路靠攏。相反,斯密對中國“自然的”發(fā)展道路卻是認可的。在他看來,用于農業(yè)生產的風險性更小、更靠譜;而從事貿易的風險大而且資金流動靈活,未必一定對本國經濟發(fā)展有利。斯密關于兩條不同的發(fā)展道路是否與彭慕蘭所說的“大分流”以及英國最早發(fā)生工業(yè)革命有關系呢?

        ⑥系統(tǒng)以壓縮干凈空氣作為起升驅動,橡膠氣袋可達到食品級,沒有任何油污,沒有排放物,不會造成河水和環(huán)境的污染。

        資本主義是歐洲發(fā)展道路的動力,中國衰落的原因也在于缺乏西歐的發(fā)展動力。布倫納認為,早在“大分流”之前,英格蘭已經沿著無限增長的道路發(fā)展。造成這種發(fā)展的原因是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分離,迫使工人間的相互競爭把勞動力出賣給大生產單位。這實質上與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理論是吻合的。而斯密關于歐洲“非自然的”發(fā)展道路,走的就是“貿易—發(fā)展國內制造業(yè)—發(fā)展農業(yè)”的道路,這實質就是一種“由外而內”的資本積累過程,表達了對資本的強烈追求。荷蘭恰恰是在16世紀走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這在時間段上與1500年的大分流也是相吻合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資本主義是西歐發(fā)展道路的動力,而中國同樣的市場經濟卻出現(xiàn)了衰落,就是因為缺乏對資本強烈追求的動力。在財富欲望的驅使下,英國急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于是最早發(fā)生了工業(yè)革命。

        造成中國早期的市場經濟與西歐市場經濟分流的原因,是西歐選擇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而中國當時卻缺乏這種動力。也許有人會問,中國很早的時候山西就出現(xiàn)過銀行家和商人、福建沿海和其他省份海外華人也形成過類似資本主義機構的商業(yè)社區(qū),難道就不存在資本家階層?應該說,資本家階層的存在與國家資本主義制度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布羅代爾為此說,中國“對任何試圖使自己‘過度’富裕的個人采取了明確的敵視態(tài)度”。也就是說,“除了由國家支持和監(jiān)督并且總是或多或少受其擺布的明確劃分的特定群體外,不可能有資本主義”[8]。

        20世紀中國重新選擇市場經濟并出現(xiàn)了復興,并沒有出現(xiàn)與西方市場經濟的融合,關鍵是中國選擇并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中國道路既然作為一條特殊的發(fā)展道路,是與前蘇聯(lián)發(fā)展道路、西方國家發(fā)展道路相比較而言的,它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中國在20世紀初期選擇并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而歐洲和美國等西方國家選擇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前蘇聯(lián)在走了一段社會主義道路后,又選擇了與資本主義道路的融合。

        三、中國道路的內涵及起點的判斷標準

        (一)“中國道路”的內涵

        通常所說的“中國道路”,實際上是“中國發(fā)展道路”,也就是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擺脫落后狀態(tài)、走向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道路。由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9]32,所以人們容易把“中國道路”混同于“中國經濟發(fā)展道路”;更不要說有些人把“中國經濟發(fā)展道路”混同于“中國市場經濟發(fā)展道路”了。但實際上,經濟發(fā)展道路、市場經濟發(fā)展道路只是中國發(fā)展道路的一個側面。

        從世界歷史的視野看,所謂中國道路,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相結合,成功摸索出以社會主義為發(fā)展方向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初步建設以及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之路,最終向共產主義邁進的道路。[10]11也就是說,農村包圍城市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社會主義最初建設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是整個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過程中的階段性道路或目標。所以,本人并不贊成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同于中國道路的說法,二者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階段性道路的實現(xiàn)提供了保障,是黨制定各種路線、方針和政策的依據(jù)。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該算做中國道路的開端。

        (二)判斷中國道路起點的標準,應著重三個方面的考察

        1.嘗試資本主義道路失敗后,新民主主義革命成了中國探索新的發(fā)展道路的開端。到了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發(fā)展所表現(xiàn)出來的強勁動力把英國送上了世界霸主的寶座。當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的非法貿易遭到拒絕后,英國以其堅船利炮掀起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此后,資本主義國家接踵而至。清王朝在震驚之余,不得不思考國家救亡圖存的問題。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論是清政府官員、維新派,還是后來的資產階級都嘗試過走資本主義道路,但都失敗了。無論是從經濟方面,還是從政治、文化等方面來看,中國都沒有另辟蹊徑走出一條自己特有的發(fā)展道路。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這向中國昭示了另外一條發(fā)展道路的可能性。馬克思主義的暴力革命和階級斗爭等思想給尋求解放的中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通過革命斗爭贏得民族獨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成為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從此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成了中國尋求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開端。至于中國道路始于19世紀末說,顯然不妥,因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并沒有走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另外一條道路;而中國道路始于新中國成立說,也只是看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果,事實上中國道路的發(fā)展方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就已經確定了。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自從一九一四年爆發(fā)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zhàn)和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革命,……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則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了”。對于中國革命的步驟,“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tài),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fā)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11]666。可見,毛澤東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使得中國確定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和目標,從而走上了與西方不同的另外一條道路。

        如果說中國道路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說法過于籠統(tǒng),那么說中國道路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則更為確切。既然這個過程與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要看清這個過程的細節(jié),就需要研究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確立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的結合。

        2.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國播下社會主義的種子。馬克思主義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已經傳入中國,但只在少數(shù)人中傳播,影響不大。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對中國產生了強烈的示范作用,中國人民由此看到了民族獨立的希望。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認作“拯救中國的導星”[12]399,由此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廣泛傳播。

        李大釗、陳獨秀等都為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十月革命的勝利,給急于尋求民族解放道路的李大釗以極大的鼓舞,他提出向俄國人學習、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并且預言:“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盵13]603李大釗還先后以發(fā)表文章、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開設課程等形式,宣傳馬克思主義。陳獨秀也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初期,連續(xù)發(fā)表文章,宣傳科學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與基爾特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潮進行斗爭,成為當時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宣傳者。

        社會主義道路的宣傳引起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和無政府主義者的強烈不滿,于是李大釗、陳獨秀和李達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分別與他們展開了論戰(zhàn)。論戰(zhàn)的焦點圍繞中國要不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要不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等問題展開。論戰(zhàn)的實質就是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經過三次論戰(zhàn),馬克思主義者批駁了各種非科學社會主義、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進一步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表明了中國未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成為現(xiàn)實。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的歷史、國情和文化相結合,從而制定適合中國情況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成功地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由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升華過程,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不能簡單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提出等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為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實現(xiàn)的途徑和方法。但在當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如何與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尚處于摸索階段;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在中國能否行得通還是未知數(shù)。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與中國的具體實踐成功地結合,并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延續(xù)走下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才能稱為中國道路的開端。

        “工農武裝割據(jù)”的實踐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功的開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帶領人民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活動。由于缺乏經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充滿了曲折。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并不適合中國國情,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帶領軍隊走向農村,開辟了井岡山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不久,毛澤東發(fā)表文章闡述工農武裝割據(jù)的必要性和紅色政權勝利的可能性,奠定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基礎。正是這條革命道路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初實踐。

        中國道路始終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活動相伴而生,于是就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四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大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14]由此可見,中國對馬克思主義與本國的實踐活動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始終是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行動指南。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確切起點

        以往的文獻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的研究很多。其中包括起點于李大釗說、中共二大說、孫中山說、毛澤東說、蔡和森說,等等。這些觀點忽視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理論都是從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認識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樣也經歷了這樣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不能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僅僅看作是一個理論的問題,也不能把它單單看作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而是一個理論與實踐成功結合的過程。

        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某一個歷史文獻或者歷史事件所能承載的,它是一個立足于對理論理解的基礎上,在現(xiàn)實中反復實踐,最后再轉化為新理論的過程。不能單從理論的觀點看,僅因為某人的講話或者會議決議中,就斷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李大釗的確最早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那也只能說明李大釗在理論上認識到這個問題。陳獨秀也提出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觀點,但是在大革命的實踐中,由于不懂得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致使大革命遭到失敗。如果單從實踐的觀點看,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黨就領導了開灤煤礦、安源路礦工人和京漢鐵路工人罷工,海陸豐農民運動等,這都可以算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了。實際上這些實踐只能算是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革命的嘗試。此時的中國共產黨還沒能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的成功結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正起點,應該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后,再升華到新理論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中國革命的實踐活動。由于起初陳獨秀等人不懂中國國情,加之受俄國革命的影響,中國革命也片面地效仿了俄國“城市中心論”的做法。國共合作失敗后,血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明白了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的重要性。秋收起義的發(fā)動,尤其是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jù)思想,為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創(chuàng)造了條件。1928年至1930年,毛澤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著名文章。這些文章立足于中國革命現(xiàn)實,既有對中國農村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又有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升華。因此可以看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端和中國道路的起點。

        實踐總是先于理論,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從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開辟就開始了。而在之后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幾篇文章,既是對以農村為中心的革命斗爭路線的總結,又給人們指明了革命的發(fā)展方向。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帶領部隊到達井岡山,開辟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jù)地。很多人對紅色政權存在的長期性表示懷疑,毛澤東在文章中寫道:“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qū)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钡捎凇坝辛税咨嚅g的長期的分裂和戰(zhàn)爭,便給了一種條件,使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區(qū)域,能夠在四周白色政權包圍的中間發(fā)生和堅持下來”[15]48。這就突出了中國革命特殊的國情,以及農村斗爭的可行性。如果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看作是中國農村革命道路的解釋篇,那么,《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則可以分別看作是當時農村革命道路的現(xiàn)狀篇和展望篇。三篇文章完整地勾勒出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輪廓。

        除了在實踐上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革命道路、在理論上進行總結外,中國共產黨還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問題上升為思想路線的高度加以闡述。針對紅軍和黨內存在的錯誤思想,毛澤東提出解決的方法:“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觀主義的分析和估量”,“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會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15]92其中蘊含著注重實事求是和調查研究,用馬列主義的方法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的現(xiàn)實問題的思想路線。

        八七會議后,由于黨內存在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蘇聯(lián)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神圣化的錯誤傾向,革命隊伍中先后出現(xiàn)冒險主義和盲動主義傾向。為排除錯誤思想的干擾,毛澤東寫了《反對本本主義》。其中提到“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怎樣糾正這種本本主義?只能向實際情況作調查”[15]112。至于調查的目的,“是要明了各種階級的相互關系,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然后定出我們正確的斗爭策略”[15]113?!熬褪钦f,正確的策略只能從實踐經驗中產生,只能來源于調查研究”[16]256。毛澤東之所以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來源于黨領導農村革命的實踐。井岡山等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的實踐活動與毛澤東在這一時期一系列文章間的關系,無非是實踐到認識的過程。

        總之,以工農武裝割據(jù)的農村為中心的革命道路與毛澤東1928—1930年左右一系列文章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實踐,也成為中國道路的開端。

        [1] 王慶五.中國道路、中國模式與中國經驗[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3).

        [2] 霍國慶.中國模式的輝煌與未來[N].中國經貿報,2005- 4- 29(4).

        [3] 房寧.中國道路如何形成[N]社會科學報,2009- 07- 04(2).

        [4] 方琦.論辛亥革命對中國道路的發(fā)軔[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5] 蔡昉,林毅夫.中國經濟[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6] (意)喬萬尼.阿里吉.亞當.斯密在北京:21世紀的譜系[M].路愛國,黃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7] (英)亞當.斯密. 國富論[M].高格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8] Fernand Braudel,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 18th Century, Volume II: The wheels of Commerc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2.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馬擁軍.從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四個關鍵問題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2).

        [11]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社會主義通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 李大釗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 10- 25(1).

        [15]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發(fā)展
        邁上十四五發(fā)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產前超聲發(fā)展及展望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fā),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fā)展的第二階段
        脫貧發(fā)展要算“大賬”
        紅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8
        砥礪奮進 共享發(fā)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fā)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身擔重任 更謀長遠發(fā)展
        推進醫(yī)改向縱深發(fā)展
        談發(fā)展
        它會帶來并購大發(fā)展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天堂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色噜噜| 激情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东京热日本av在线观看| 91乱码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女人18片毛片60分钟|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 亚洲AⅤ樱花无码| 国产三区三区三区看三区| 亚洲av成人网|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久久精品视频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不| 亚洲va国产va天堂va久久| 久久AⅤ无码精品为人妻系列| 国产精品三级av一区二区| 成人麻豆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黄色片| 人人爽久久久噜人人看| aaaaaa级特色特黄的毛片| 亚洲第一免费播放区| 亚洲av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欧美理论在线| 国产视频在线播放亚洲|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波多结衣一区| 东京热加勒比久久精品| av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中文在线|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成人午夜免费无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