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邸貴玉 王 浩
(1.東北林業(yè)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2.曲阜師范大學,山東曲阜 273100)
臺兒莊是一座以運河文化為背景的古城,歷史上因運河而興。明清時期,各地商賈聚集在此,文化與信仰的不同,深深影響著臺兒莊的建筑文化,使臺兒莊古城建筑成為融貫南北、匯集中外的典型代表。這里匯集了徽派、晉派、水鄉(xiāng)、閩南、嶺南、魯南、歐式、宗教建筑等八種風格的民居、商鋪和書院,擁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道教、佛教等世界五大宗教建筑以及關帝廟、媽祖廟等民間主要信仰的廟宇。整體風格既能體現(xiàn)北方建筑的沉穩(wěn),又能表現(xiàn)出南方建筑的靈巧,有“七分雄、三分秀”的特點,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結(jié)晶。有古建專家稱,臺兒莊古城是中國民居建筑的博覽館。
明朝萬歷年間,朝廷為了“避黃行運”,開鑿了從微山湖夏鎮(zhèn)李家口到邳州直河口的260華里運河,史稱泇運河。泇運河的開通,使京杭大運河不再經(jīng)徐州入黃河至淮安,而是經(jīng)臺兒莊進入江蘇,避開了330華里的黃河之險[1]。泇運河的開通,不僅保證了京杭大運河通暢,還保證了漕糧的北運,更是促進了南北經(jīng)濟文化交流,從此,運河古城經(jīng)濟文化迅速發(fā)展,臺兒莊經(jīng)濟達到鼎盛,成為運河沿線上的水陸重鎮(zhèn)。據(jù)史料記載:“清朝順治四年至咸豐五年的200年時間里,每年有將近萬艘漕船和數(shù)萬艘商船在臺兒莊等待過閘,使臺兒莊成為繁華的運河樞紐城市”。
京杭運河是南北商貿(mào)交流的主要渠道,泇運河則是京杭運河中唯一東西走向的河流,大量的商船、民船都要在這段運河中停滯較長時間,這就給臺兒莊帶來大量的客流,商貿(mào)業(yè)因此繁榮興盛。臺兒莊不僅成了名副其實的水陸碼頭,還成了往來貨物的集散地。據(jù)《嶧縣志》記載:“當乾嘉盛時,漕糧數(shù)千艘,皆道泇河北上,而下游商販貨幣流衍”[2]“臺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zhèn)之大,甲于一邑”[3],可謂是“商賈迤邐,入夜,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乾隆皇帝曾為此繁榮景象御筆題書“天下第一莊”。
隨著臺兒莊商貿(mào)的興盛,全國各地的商邦如徽商、晉商、閩商等紛紛前來扎根臺兒莊,在這里經(jīng)商貿(mào)易,來自家鄉(xiāng)的建筑藝術也隨之帶來,于是,逐漸出現(xiàn)了具有徽派、晉派、水鄉(xiāng)、嶺南等風格特點的建筑。除了給臺兒莊帶來了世界五大宗教,多元文化還帶來了各種民間信仰,致使臺兒莊形成了多種宗教建筑。基于以上的發(fā)展,政府對臺兒莊也越來越重視,在此設立了參將署、縣丞署、閘官署等政府部門以及驛站這樣的服務部門,官衙建筑開始出現(xiàn)。作為運河古城,臺兒莊不僅融合各地商邦文化、各種宗教信仰,還設立官員衙役,這一切都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不同的建筑文化和信仰,使他們建造了不同風格的建筑物,因此形成臺兒莊古城多元的建筑風格。
徽派建筑大量應用木雕、石雕和磚雕,以馬頭墻、黛瓦、粉壁為典型特點,具有高宅、深井、大廳的居家特征。
明清時期開放、繁榮的臺兒莊涌進了一大批徽商,他們把徽派建筑帶到了臺兒莊。臺兒莊徽派建筑的特點主要是:馬頭墻的跌落層次多且長度短,墻上的磚雕裝飾非常豐富,靠近街道的一面不是倉庫門樓,而是傳統(tǒng)的魯南出廈抱格排門式商業(yè)建筑,院落中心廂房有單坡和兩坡屋頂?shù)男问健闹锌梢钥闯雠_兒莊的徽派建筑同時具備了徽派民居粉壁黛瓦、雕鏤精湛、馬頭墻層層跌落的特點和北方建筑、水鄉(xiāng)地理融合的地域特色。
徽派民居整體為正方形,外部白墻高聳,屋面向內(nèi)傾斜,內(nèi)側(cè)房子沿四周分布,形成所謂的“四水歸堂”。墻上端層層跌落,稱為馬頭墻,馬頭墻又叫防火墻,因為它具有一定的防火功能,防火墻由水平直線構(gòu)成,給人端莊、嚴肅的感覺,白墻與黑瓦在色彩上形成鮮明對比,俗稱“粉壁黛瓦”。
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經(jīng)營鹽業(yè)、票號等商業(yè),以票號最為出名,臺兒莊的繁榮興盛,晉商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臺兒莊古城里的萬家大院、日昇票號都是晉派建筑的典型代表。
晉派民居雖以四合院為主,但在建筑形式、裝飾風格等方面與北京四合院有較大區(qū)別。臺兒莊古城中的晉派民居則兼具北京四合院和晉中建筑的特點。整體布局上以規(guī)矩方正為指導,兼有回廊回繞的建筑特色,屋頂采用雙坡屋頂。建筑材料上則大量運用青磚砌筑、青磚鋪地。裝飾上則大量采用磚雕和木雕,運用活潑、寫實的裝飾手法。色彩上使用晉中建筑常用的石青、石綠等冷色調(diào)。
隨著江浙商人的落戶,江南水鄉(xiāng)的建筑風格也在臺兒莊古城逐漸顯現(xiàn)出來,使許多臨水建筑體現(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的建筑特色。
水鄉(xiāng)建筑在單體上以木構(gòu)一、二層廳堂式的住宅為多,為適應當?shù)氐臍夂蚝偷乩憝h(huán)境,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構(gòu)造為瓦頂、空斗墻、觀音兜山脊或馬頭墻,形成高低錯落、粉墻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風貌[4]。江南民居不但色彩肅穆,而且精巧典雅。整體上白墻給人以“虛”的感受,墻面裝飾及屋頂則形成“實”的感覺,“虛”“實”對比形成優(yōu)美的畫面。
水鄉(xiāng)建筑通常是由磚雕門樓、天井、山墻、墻、地面、屋頂?shù)葮?gòu)成。磚雕門樓的雕花在明代較簡樸,清代則較為繁縟,一般門樓上設有匾額。天井具有采光通風的作用,一所宅院可設置兩個天井,前天井通常大于后天井。山墻一般比屋面高,呈現(xiàn)出階梯式,叫做“封火墻”也稱女兒墻。墻壁也具有防火功能。室外地面常用石板條、裂紋石塊、鵝卵石磚等鋪砌,室內(nèi)地面較多使用磚鋪。屋頂鋪設青瓦,為了便于排水,坡面向內(nèi)微微彎曲。
除了內(nèi)地商幫,繁榮的臺兒莊還吸引了八閩商人來此經(jīng)商,他們往往以遠洋貿(mào)易為主,因此也將閩南的建筑文化帶到了這里。與當?shù)亻}南建筑不同的是,臺兒莊古城中的閩南建筑除了具有原本紅磚紅瓦等具有喜慶祥和的形式,屋脊弧度在整個建筑的構(gòu)造形式上要相對平緩,這也是外來建筑中與臺兒莊地域特色建筑相互交融的結(jié)果。臺兒莊的閩南建筑包括天后宮及周邊建筑群。閩南建筑自身都有較為明顯的特征。其一就是它具有整體的形式美;其二就要數(shù)閩南建筑中磚石墻面的靈活多變。磚石混砌則是閩南建筑墻面裝飾的最大特點,磚石混砌也稱為“出磚入石”,可以理解為磚與石兩種不同石材混砌搭配,使其在石與磚的表面產(chǎn)生不同材質(zhì)的對比,從而形成一種裝飾美感,石塊作為面、點,而磚縫作為線,這之間產(chǎn)生點、線、面的組合,這種點、線、面的組合,某種程度上產(chǎn)生一種整體面積上的韻律[5]。
嶺南建筑有很多鮮明的特點,在建筑的功能上往往追求隔熱、遮陽、通風;建筑墻面顏色多以淺色、深灰為主;建筑的屋頂較多采用多層斜坡頂;較多使用方形柱。由于南方氣候比較溫暖,人們多在室外活動,所以嶺南建筑在裝飾風格上非常自由和自然,在空間布局上較多的設置了敞廊、敞廳、露臺等開放性空間,使人的活動更好地融入到自然中,便形成了自由、流暢、開敞的嶺南建筑裝飾空間。
除此之外,嶺南建筑還特別注重防災和防患,一般房子會設置左、右兩個門,便于應急出入。室內(nèi)往往會設置屏風和天井:1)能夠?qū)㈥柟庖胧覂?nèi),起到照明、殺菌的作用;2)能促進空氣的流通,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3)可使房間冬暖夏涼。建筑的朝向往往坐北向南,北面不開窗戶,可抵擋北邊的寒風。
魯南民居通常有二合院、三合院和四合院三種布局,它們共有的特點是形式布局有序規(guī)整。以一座四合院民居為例,民居整體通常坐北朝南設置,北面往往設為主屋,通常設置三間。中間稱之為堂屋,人們可以在這里進行吃飯、會客等活動,房間的東側(cè)和西側(cè)則為臥室,一般東側(cè)多為長者居住,西側(cè)多為晚輩居住。南面當?shù)厝藗兎Q之為南屋,中間稱之為過道,過道即是我們所說的大門的通道,整體布局的東邊常常設置廚房,西邊則常作為倉庫使用,另外在整個四合院的西南邊角常設置廁所,東西廂房往往要低于堂屋,常作為廚房、倉庫、書房等。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是根據(jù)魯南人們的生活習俗,堂屋門的西側(cè)常常設有石磨,用于磨面和磨煎餅糊,在四合院的內(nèi)部和屋后常設置綠化。當然這些布局的形成也與當?shù)厝藗兂缟酗L水有關。
由于臺兒莊文化的開放性致使西方許多宗教文化在此傳播,同時它們也帶來了西方的建筑文化。受其影響臺兒莊古城及周邊,我們能看到不少的歐式建筑,它們或是宗教場所或是經(jīng)營場所,如古城里的天主教堂、李宗仁史料館(老臺兒莊火車站)等。這些歐式建筑大多是中西結(jié)合的折中主義建筑,體現(xiàn)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
臺兒莊文化的開放性,也吸引了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道教、佛教及民間信仰來此傳播,許多宗教建筑隨之形成,如關帝廟、媽祖廟、基督教堂、清真寺、泰山娘娘廟等。
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促使臺兒莊古城形成多元的建筑風格,這些不同的建筑風格構(gòu)成了臺兒莊古城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結(jié)晶,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古建筑文化博覽館。
[1] 楊傳珍.泇運河的通航與臺兒莊的繁盛[J].棗莊學院學報,2013(1):49-50.
[2] http://www.gctezw.com/Item.aspx?id=69.
[3] http://www.gctezw.com/.
[4] http://baike.soso.com/v7530558.htm.
[5] http://szb.qzwb.com/dnzb/html/2010-02/26/content_130038.htm.